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
原作名: Ten Thousand Things: Module and Mass Production in Chinese Art
译者: 张总 等
出版年: 2005-12-01
页数: 344
定价: 33.8
装帧: 平装
丛书: 开放的艺术史丛书
ISBN: 9787108022493
内容简介 · · · · · ·
作者雷德侯是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教授,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艺术的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本书一经面世即引起西方汉学界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书中的观点被广泛引述。
作者从多个方面,既依照历史的线索,技术发展的过程,也按照、艺术的门类,材质工艺的区别,深入到中国文化 与审美观念的层次,分析了中国艺术与工艺,揭示出中国艺术史中最为独特、最为深厚的层面。作者说明了中国的艺术家不似他们的西方同行,他们不寻求忠实地再现自然物象,而是探索代替模仿的方式,直接地创造出成千上万甚至无限的艺术品。他也为读者指出,模件的思想如何贯通了中国人官本位的文化,中国宗教以及关于个人自由的思想。
万物的创作者
· · · · · ·
-
雷德侯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雷德侯 1942年12月7日出生于慕尼黑。
1961-1969年在科隆、波恩、巴黎、台北、海德堡等地学习东亚艺术、欧洲艺术、汉学、日本学。
1969年以《清代的篆书》论文获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博士,随后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修学。
1975-1976年供职于柏林国立博物馆、东亚艺术博物馆,1976年在科隆大学任教授,同年执教于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任系主任兼艺术史研究所所长,1978年任哲学历史学院院长。
雷德侯还是德国东方学会会长、柏林学术院院士、德意志考古研究所通讯员、海德堡学术院院士、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曾任剑桥、芝加哥、台湾大学客座教授或特约研究员。
其主持的展览有紫禁城的珍宝、兵马俑大军,日本与欧洲,中国明清绘画等。著《米蒂与中国书法的古典传统》、《兰与石——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藏中国...
雷德侯 1942年12月7日出生于慕尼黑。
1961-1969年在科隆、波恩、巴黎、台北、海德堡等地学习东亚艺术、欧洲艺术、汉学、日本学。
1969年以《清代的篆书》论文获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博士,随后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修学。
1975-1976年供职于柏林国立博物馆、东亚艺术博物馆,1976年在科隆大学任教授,同年执教于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任系主任兼艺术史研究所所长,1978年任哲学历史学院院长。
雷德侯还是德国东方学会会长、柏林学术院院士、德意志考古研究所通讯员、海德堡学术院院士、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曾任剑桥、芝加哥、台湾大学客座教授或特约研究员。
其主持的展览有紫禁城的珍宝、兵马俑大军,日本与欧洲,中国明清绘画等。著《米蒂与中国书法的古典传统》、《兰与石——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藏中国书画》,《万物》于2002年获列文森图书奖。
2005年9月7日,雷德侯因对亚洲艺术史的贡献荣获巴尔赞奖。
目录 · · · · · ·
第一章 汉字系统
第二章 复杂的青铜铸造术
第三章 神奇的始皇帝大军
第四 章 工厂艺术
第五章 建筑构件:斗栱与梁柱
第六章 印刷文字
第七章 地狱的官府风貌
第八章 画笔可否自由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万物"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万物"的人也喜欢 · · · · · ·
万物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3 条 )
> 更多书评 33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9.0分 88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8.6分 923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8.6分 161人读过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暂无评分 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海外中國研究 (東寫西讀)
- 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中文译本) (藤原琉璃君)
-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推荐书目 (晓行夜宿)
- 艺术史书籍 (静升)
- 已购 - 三联 (苇间疯)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万物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阿墟 2011-02-27 11:16:54
最後一章有些可惜,在我看來,對“模件”的定義有些溢出之前的範疇了。
0 有用 ren 2010-07-10 21:03:18
出奇的有趣,一定一定要买
15 有用 Peter Cat 2012-03-12 10:26:56
其实这本书揭示了一个大家心知肚明的道理。但这个道理,只适用于广义西方视野下美术史的定义,于中国艺术,其实所涉不多。翻译不错,作为工艺美术史的另一种写法,也值得一读。
0 有用 蝉 2014-04-02 21:26:47
: J120.9/1622
0 有用 半隐 2007-11-23 21:18:09
初读时略有些不以为然 认为作者将偏旁、活字都认作模件是不理解中国文化使然 。 我们太挑剔了 只把自己没听过的东西当回儿事 其实在文化的外围看来 真的会有许多新的认识 。 而且雷侯德还这样大量的考证 不能不让人佩服 并提到了一些值得深入挖掘的话题 甚至还出乎预期地遇到了零星有资论文的内容
0 有用 k1t 2024-09-20 11:49:55 浙江
在模件体系与个人特性中,创造出独特的中华艺术
0 有用 sailingday 2024-06-23 15:55:45 湖南
看云博想了解古代工艺生产体系,书重在大量工艺细节,以及讨论工艺品和艺术的界限(但不太涉及最想了解的工坊的组织、培养机制、供应链、演变史之类
0 有用 momo 2024-04-01 14:58:32 山东
看来封面对作品的吸引度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0 有用 Träume 2024-01-06 19:11:50 中国香港
提出“模件”的概念,然后紧扣着这个主题来讲,但有点太扣题,难深入展开。不过讲古建和斗栱的章节相当科普了,条理清晰,最重要的是有很多细部结构图!感恩🙏
0 有用 羽扇纶巾 2023-11-21 18:40:22 北京
工艺史著作,对“是否有意义”的问题有了再思考,但《古今图书集成》和兵马俑的工程模式是否有恒久的管理学价值,他们的特质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