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
第一节百年来太平天国史研究概况茅家琦1
一、一门国际性的学科1
二、建国以来国内研究述评6
三、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30
第二节太平天国文献资料概述祁龙威37
一、印书37
二、文书54
三、文物61
第三节太平天国遗迹遗址概况&郭存孝69
一、壁画和彩画69
二、宫殿、王府、衙馆遗址77
三、题壁诗和题字92
第一篇太平天国的兴起(1850-1853)111
第一章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崔之清111
第一节封建统治的危机111
一、经济与财政危机深化111
二、吏治败坏118
三、军队孱弱121
第二节经世派的崛起与动向125
一、理学危机与经世派的出现125
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128
三、革命风暴前夕经世派的新动向131
第三节广西是革命的风暴地区134
一、全国人民反清斗争的高涨134
二、广西是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的省区之一136
三、天地会在广西的起义斗争141
第二章洪秀全和冯云山的早期革命活动152
第一节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崔之清152
一、走上反清革命的道路胡成152
二、反清革命思想的内容胡成158
三、洪秀全变革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胡成161
四、洪秀全思想和《劝世良言》的差异崔之清171
第二节广西拜上帝教基地的建立崔之清179
一、冯云山到达紫荆地区崔之清179
二、冯云山宣传拜上帝教,组织群众的努力崔之清183
三、拜上帝教众的反抗斗争崔之清186
四、天地会起义对拜上帝教众斗争的影响崔之清199
第三章从金田到永安崔之清206
第一节金田起义206
一、团营与起义206
二、团营起义初期的几次重大战斗217
三、金田起义初期战略指挥分析228
第二节转战浔州山区231
一、江口圩保卫战231
二、东乡、中平相持237
三、血战紫荆——新圩256
第三节永安半载269
一、前期战局(1851年10—12月)269
二、军政方面的建设276
三、永安后期的艰苦战斗(1851年12月一1852年4月)285
四、胜利突围291
第四章长驱进军 建都天京崔之清301
第一节出广西,入湖南301
一、从桂林到湘南301
二、围攻长沙320
第二节攻克武昌,定鼎金陵336
一、攻克武昌336
二、连克九江、安庆350
三、建都天京353
第二篇全国革命高潮的形成(1853—1856)364
第五章太平军北伐周衍发364
第一节北伐军曲折转进364
一、挥师北上,抢渡黄河364
二、长驱直入,进逼京畿377
第二节援军北上392
一、第一次援军北上392
二、临清州的溃散395
三、第二次援军中道夭折397
第三节北伐军的最后失败399
一、林凤祥在连镇被俘399
二、李开芳在冯官屯覆灭402
第六章举兵西征408
第一节围攻南昌,挺进两湖&杜德风408
一、南昌攻坚战408
二、石祥桢挺进两湖424
第二节湘军的兴起与西征军的受挫杜德风427
一、曾国藩组建湘军427
二、湘军出犯与西征军退却431
三、西征军的反攻438
第三节石达开开拓江西基地&杜德风448
一、石达开由鄂入赣后的胜利进军448
二、精心治理江西基地455
三、西征军在江西的若干战略失策462
第四节攻克庐州与安徽基地的建立&石培华462
一、胡以晃逼攻庐州462
二、江忠源败亡468
第七章天京、镇江、扬州三城防御战&崔之清474
第一节太平天国建立三城防御体系474
一、洪杨的战略决策474
二、三城防御体系478
三、撤出扬州,固守瓜洲481
第二节攻守相持490
一、天京战场反复战斗490
二、天京上游江面的争夺495
三、瓜、镇战局恶化499
第三节集中优势兵力,逐个解围510
一、解镇江围510
二、一破江北大营,再克扬州514
三、再战镇江,吉尔杭阿兵败自杀517
四、一破江南大营,向荣败亡519
第八章天朝统治区概况529
第一节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蒋顺兴529
一、《天朝田亩制度》的基本内容529
二、《天朝田亩制度》的性质533
三、《天朝田亩制度》的实施538
四、萧辑本《天朝田亩制度》541
第二节各项内政措施杜裕根544
一、“照旧交粮纳税”政策和反对官僚、地主的斗争544
二、工商业政策550
三、赋税政策554
四、货币制度557
五、考试与招贤制度558
第三节官制军制杜裕根560
一、前期官制560
二、前期军制与军中职官570
第四节思想与文化杜裕根578
一、对儒学的冲击及其局限性578
二、教育与艺术的变革582
三、礼仪、服饰与避讳586
四、颁行天历592
第九章前期对外关系崔之清597
第一节太平天国兴起时的外交形势597
一、中外关系的热点597
二、西方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最初反应604
第二节西方列强在“中立”旗号下的双向外交613
一、列强使节相继访问天京613
二、修约谈判的破产626
中册
第三篇曲折与奋斗(1856—1860)1
第十章天京事变1
第一节领导集团内部矛盾的激化&沈嘉荣1
—、洪、杨、萧等人早期关系1
二、建都天京后,洪、杨、韦之间矛盾的逐步激化12
第二节事变第一阶段——诛杨与诛韦&崔之清27
—、关于天京事变的史料辨析27
二、诛杨——从密议到行动31
三、韦昌辉的血腥恐怖与灭亡42
第三节事变第二阶段——石达开的出走分裂&崔之清49
一、洪、石公开决裂49
二、关于肯能“目击”材料的辨伪57
三、由盛而衰的转折点61
第十一章石达开远征与败亡&赵兢 肖季文68
第一节转战赣浙闽68
一、弃赣攻浙68
二、转进闽北76
第二节 宝庆战役81
一、入赣图湘81
二、宝庆会战88
第三节广西溃散95
一、滞留庆远府95
二、翼殿将士的分化与溃灭102
第四节大渡河的悲剧109
—、突破重围,北上入川109
二、艰难的渡江战111
三、大渡河的失败118
第十二章全面退却127
第一节第一次战略退却&崔之清127
一、撤出湖北,谨守江西&崔之清127
二、宁国失守,保卫句、溧&崔之清141
三、瓜、镇相持&崔之清151
第二节战略退却中的皖北局部反攻&崔之清159
一、李秀成固守桐城&崔之清159
二、李秀成,陈玉成胜利反攻&崔之清162
三、太平军与捻军联合作战&陆仰渊165
第三节第二次战略退却&崔之清174
一、句、溧、瓜、镇失守&崔之清176
二、江西沦陷&崔之清184
三、安徽战场的苦斗&崔之清196
第十三章艰苦转战,振兴“天国”205
第一节从二破江北大营到三河大捷205
一、洪秀全重建领导中枢&方之光205
二、枞阳会议和三破江北大营&崔之清208
三、湘军侵皖与李续宾败亡&崔之清216
第二节皖南与江北战局的起伏&崔之清226
一、李世贤、杨辅清力争皖南226
二、李秀成、陈玉成苦战江北236
第三节“围魏救赵”,二破江南大营(方之光)246
—、“围魏救赵”战略的制定246
二、奇袭湖、杭,分敌兵力248
三、二破江南大营252
四、太平军胜利的原因258
第十四章改革内政的努力(余明侠)263
第一节李秀成的改革主张263
一、李秀成奏请改革的背景与动机263
二、对改革方案的剖析266
三、李秀成因奏请改革而被革职272
第二节洪仁玕总理朝政281
—、历经艰苦,来到天京281
二、晋封王爵,登台受印283
三、盱衡全局,治理朝政287
第三节学习西方的里程碑——《资政新篇》304
一、《资政新篇》的颁布304
二、学习西方的主要内容307
三、对《资政新篇》的评价315
第四篇开辟苏浙基地(1860——1862)325
第十五章席卷苏南325
第一节东征常、苏(方之光)325
一、东征的战略决定325
二、攻克常、苏326
第二节扩大战果333
一、占领宜兴、嘉兴、松江等地(方之光)333
二、一打上海&石培华335
第十六章安庆失守和李秀成回师浙江、苏南340
第一节曾国藩镇压太平军的基本战略(周忍伟)340
一、“非皖莫属”的战略决策340
二、“南守北攻”的会战方针344
三、从“三面出击,四路进攻”到“三处并重,合围制敌”348
第二节安庆保卫战(朱庆葆)350
一、湘军进逼安庆350
二、会攻武汉的决策与皖南角逐357
三、陈玉成进军皖鄂360
四、皖赣战局与李秀成进军武汉364
五、安庆失守373
第三节李秀成回师进占浙江、苏南382
一、攻克金华,进逼温、处(方之光)382
二、占领宁波,进克绍兴(方之光)386
三、集中兵力,再克杭州(方之光)390
四、困取湖州(石培华)395
五、二打、三打上海400
第十七章苏浙基地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张海林)412
第一节巩固基地的政治措施412
一、稳定社会秩序412
二、严厉镇压地主团练的反抗416
三、实行招抚政策418
四、建立各地基层政权423
第二节建设基地的经济政策429
一、商业的发展与繁荣429
二、土地制度的继承与变革435
三、田赋与捐税441
第三节思想文化的特点447
一、拜上帝教色彩的保存与淡化447
二、文化政策的变化452
三、封建享乐意识的泛滥456
第十八章后期的外事往来464
第一节列强官员与太平天国(崔之清)464
一、额尔金的长江航行464
二、1861.2—1862.1的外交谈判472
第二节外国传教士和太平天国(崔之清)491
一、传教士频繁访问491
二、罗孝全在天京499
第三节对外贸易的发展(韩明)508
一、对外经济思想和政策508
二、海关制度515
三、进口贸易的分析529
四、丝茶出口贸易的增长及其原因541
下册
第五篇太平天国的衰亡(1862——1868)1
第十九章 战略形势的逆转1
第一节 清王朝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勾结 崔之清1
一、 “借师助剿”的酝酿1
二、勾结的形成9
三、撤出宁波22
第二节 太平天国政局紊乱 王建科29
一、任人唯亲29
二、滥设官爵31
三、滥封诸王31
四、划地为守34
第三节 雨花台会战失败 茅家琦38
一、李秀成奉命回援天京38
二、雨花台大战四十四天41
三、曾国荃大营没有被攻破的原因49
第二十章 天京沦陷52
第一节 安徽失守 崔之清52
一、庐州沦陷与陈玉成败亡52
二、皖南的反复争夺63
第二节 李鸿章及常胜军攻陷苏、常 王建科70
一、苏州保卫战失败70
二、常州保卫战失败79
第三节 左系湘军进陷浙江 施建钢83
一、左宗棠湘军入浙后的形势83
二、左系湘军攻浙的三个阶段87
三、左宗棠战略战术的主要特点95
第四节 天京保卫战 王建科102
一、“进北攻南”战役102
二、天京城攻守战106
第二十一章 太平天国余部的英勇战斗113
第一节 南方余部转战赣、闽、粤 崔之清113
一、经江西进军福建113
二、最后的血战126
第二节 北方余部与捻军血沃中原 陶勇135
一、从枣阳会师到高楼寨会战135
二、连挫曾国藩146
三、中牟分军的再考察154
第三节 东捻军驰骋江汉黄淮 陶勇162
一、三渡汉江162
二、回军河南,长驱山东166
三、覆灭的反思170
第四节 西捻军东西征战 陶勇177
一、由陕南到陕北177
二、进入直隶181
三、重蹈覆辙187
第二十二章 太平天国时期各族人民坚持抗清斗争 陆仰渊195
第一节 苏鲁浙闽台地区195
一、小刀会占领上海195
二、山东境内的会党起义200
三、闽浙台会党起义207
第二节 两湖、江西及两广地区217
—、湖南各支起义217
二、湖北各支起义219
三、江西天地会起义222
四、两广义军225
第三节 西南地区235
一、滇西南回民起义235
二、哀牢山彝民起义240
三、贵州苗、侗、水、汉及布依族起义243
四、黔西南回民起义250
五、贵州号军起义253
六、李永和、蓝大顺起义257
第四节 西北地区263
一、陕西回民起义263
二、甘肃回民起义267
三、新疆人民的反抗斗争272
第五节 内蒙、东北地区274
一、内蒙人民的斗争274
二、热河朝阳农民和矿工起义278
三、东北农民和矿工起义279
结束语——太平天国革命的历史作用和教训281
第—节民主革命的丰碑 崔之清281
一、天国风范永世长存281
二、天国必将复生304
第二节 太平天国革命与晚清江南社会经济 崔之清315
一、江南社会经济的破坏315
二、土地关系的变化317
三、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的重建324
第三节 太平天国革命与晚清政局 段本洛 王建华331
一、湘淮实力集团的崛起331
二、从督抚专政到近代军阀割据345
第四节 太平天国兴亡的历史教训 崔之清358
一、战略指挥及其失误360
二、权力斗争引起的严重分裂与内耗371
三、自我孤立的政略和政策380
四、拜上帝教的功能转化388
主要著作目录395
后记494
· · · · · · (
收起)
1 有用 平行世界 2023-01-29 18:19:00 山东
虽然政治色彩比较浓,但还是有自己的观点
0 有用 壮词 2023-08-18 21:43:25 安徽
各家大杂烩,崔之清的部分比较精彩,其余稍逊
2 有用 亢龙无悔 2015-07-19 10:24:33
好书,慢看,细品
5 有用 V 2024-01-18 20:53:03 内蒙古
过滤左文后,还是相当扎实的严肃史,天京之变一章很精彩,石达开的选择及变化此前未见如此分析的,且史料翔实,逻辑严谨,好吧,权且理解作者立场,“既食君禄”么。
0 有用 斯坦利 2023-11-30 13:45:15 山东
就是观点有些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