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左玉河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副标题: 学术分科与近代中国知识系统之创建
出版年: 2004-10-01
页数: 468
定价: 56.0
装帧: 平装
丛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
ISBN: 9787806783276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副标题: 学术分科与近代中国知识系统之创建
出版年: 2004-10-01
页数: 468
定价: 56.0
装帧: 平装
丛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
ISBN: 9787806783276
内容简介 · · · · · ·
我国现在流行的学术分科滥觞于晚清,其时开始的从“四部之学”向“七科之学”的转变是为中国传统学术门类向现代意义上的学术门类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传统的“四部之学”在晚清发生的剧烈变动与当时经世学风的兴起、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密切相关,传统学术的衰落及转型与西学的引入存在着一种关联互动关系。西学的引入既冲击了传统学术,也冲击了旧式书院教育体制,使中国传统学术和书院制度开始向现代转型。
这种转型大约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20世纪初大致成形,到“五四”时期基本确立,到20世纪30年代最终完成。
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的创作者
· · · · · ·
-
左玉河 作者
目录 · · · · · ·
导论
第一章 中国传统学术分类及其特征
第一节节 分类节 分科概念之阐释
第二节 先秦时期已有学术分类
第三节 道术分化及方术勃兴
第四节 中国有独特的分科体系
第五节 从孔门四科到儒学四门
第二章 典籍分类与中国知识系统之演进
第一节 典籍分类与学术分科
第二节 《七略》分类及秦汉知识系统
第三节 《隋志》与四部之学的雏形
第四节 四部分类之完善与明清知识系统
第五节 独具特色的专门之学
第六节 中国学术崇尚博通
第三章 西方分科观念的传入及早期分科方案
第一节 经世之学对西学的接引
第二节 新式学堂课程及其分科观念
第三节 西书翻译与最初的西学门类
第四节 中国学人接受的西方分科观念
第五节 中国学者早期的分科方案
第四章 分科观念的普及与“七科之学”奠立
第一节 从西书分类看分科观念变化
第二节 近代分科观念的逐渐普及
第三节 新式学堂课程及学术分科
第四节 书院课程变革中的六斋之学
第五节 京师大学堂分科方案
第六节 “七科之学”的确立
第五章 近代“格致学”诸门类的移植
第一节 从传统术数之学到近代数学
第二节 从天文历算之学到近代天文学
第三节 从传统舆地学到近代地理学
第四节 从传统格致学到近代物理学节 化学
第五节 植物学节 生理学等学科的引入
第六节 “格致学”学科体系的雏形
第六章 近代“法政诸学”各门类的创立
第一节 经学地位之动摇
第二节 从传统史学到新史学
第三节 从义理之学到近代哲学
第四节 从刑名之学到近代政治学节 法学
第五节 经济学节 社会学等学科的移植
第七章 中西学术配置及近代知识系统的雏形
第一节 “撷泰西之菁英节 熔中土之模范”
第二节 “中学为主节 西学为辅”
第三节 近代中国知识系统的形成
第八章 典籍分类与近代知识系统之演化
第一节 四部分类法之最初突破
第二节 图书分类上之新旧并行制
第三节 杜威十进位法之引入
第四节 对杜威十进法之改进
第五节 整合“四部之学”的尝试
第九章 中国旧学纳入近代新知体系之尝试
第一节 西学大潮下的旧学命运
第二节 以西方新理新法治旧学
第三节 以西方学科体系框定中国旧学
第四节 对中西学术之比附式会通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第一章 中国传统学术分类及其特征
第一节节 分类节 分科概念之阐释
第二节 先秦时期已有学术分类
第三节 道术分化及方术勃兴
第四节 中国有独特的分科体系
第五节 从孔门四科到儒学四门
第二章 典籍分类与中国知识系统之演进
第一节 典籍分类与学术分科
第二节 《七略》分类及秦汉知识系统
第三节 《隋志》与四部之学的雏形
第四节 四部分类之完善与明清知识系统
第五节 独具特色的专门之学
第六节 中国学术崇尚博通
第三章 西方分科观念的传入及早期分科方案
第一节 经世之学对西学的接引
第二节 新式学堂课程及其分科观念
第三节 西书翻译与最初的西学门类
第四节 中国学人接受的西方分科观念
第五节 中国学者早期的分科方案
第四章 分科观念的普及与“七科之学”奠立
第一节 从西书分类看分科观念变化
第二节 近代分科观念的逐渐普及
第三节 新式学堂课程及学术分科
第四节 书院课程变革中的六斋之学
第五节 京师大学堂分科方案
第六节 “七科之学”的确立
第五章 近代“格致学”诸门类的移植
第一节 从传统术数之学到近代数学
第二节 从天文历算之学到近代天文学
第三节 从传统舆地学到近代地理学
第四节 从传统格致学到近代物理学节 化学
第五节 植物学节 生理学等学科的引入
第六节 “格致学”学科体系的雏形
第六章 近代“法政诸学”各门类的创立
第一节 经学地位之动摇
第二节 从传统史学到新史学
第三节 从义理之学到近代哲学
第四节 从刑名之学到近代政治学节 法学
第五节 经济学节 社会学等学科的移植
第七章 中西学术配置及近代知识系统的雏形
第一节 “撷泰西之菁英节 熔中土之模范”
第二节 “中学为主节 西学为辅”
第三节 近代中国知识系统的形成
第八章 典籍分类与近代知识系统之演化
第一节 四部分类法之最初突破
第二节 图书分类上之新旧并行制
第三节 杜威十进位法之引入
第四节 对杜威十进法之改进
第五节 整合“四部之学”的尝试
第九章 中国旧学纳入近代新知体系之尝试
第一节 西学大潮下的旧学命运
第二节 以西方新理新法治旧学
第三节 以西方学科体系框定中国旧学
第四节 对中西学术之比附式会通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共12册),
这套丛书还有
《第三种力量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中法文化教育合作事业研究》《赫德与晚清中英外交》《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党员、党权与党争》
等
。
喜欢读"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的人也喜欢 · · · · · ·
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5 条 )

读《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书后
近代以来的学科建制一直是学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按照传统学术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但是随着西方介入导致中国学术有了极大的改变,人们不再以义理为标的,动辄以天理人心为谈资,而逐渐过渡到兼并杂形上形下学的七科之学了,因为按照当时人的看法,因为西方之先进,因此需要引...
(展开)

学术史角度呈现的晚清求变之路
前几天刚看了一本写晚清的历史作品,泱泱大国沦落到任人欺凌的地步实在令人叹息。传统的经世之学为何没能拯救中国的命运? 在洋务运动中,中国不仅引进了西方的工业技术,还在全国各地设立了洋务学堂,讲授西方新兴的近代科学诸学科知识,由此而来的“中西文化之争”成为近代中...
(展开)

现代大学的分科溯源,自古倡导博学通达之境界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学术分科与近代中国知识系统之创建》这本书是我目前读过的论世衡史丛书中蕞学术的一本,很专业,引经据典,讲的很透彻。 本书是左老师的艰辛的探险历程,初版于2004年,20年后再版,深刻阐述洞察中国学术发展史的经典之作,讲述中国传统知识体系转变为... (展开)
脉络清晰、史料详实的史学佳作
《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一书,是著名学者左玉河的代表作品。 副标题“学术分科与近代中国知识系统之创建”,起到了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明白地告诉读者们,本书旨在阐述中国学术发展的脉络。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学术分科的流变宛如一幅细腻的水墨画卷,缓缓铺展至晚清...
(展开)

学术分科与近代中国知识系统之创建
从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开始关注文化史,到今天关注学术史,有其逻辑的必然性。治学术史,特别是研究从古代学术到近代学术转型的轨迹,自当着重在彰显学术型模的变化。 “经、史、子、集”,以它们为代表的四部之学,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全部的学术智慧。但是我们仍要注意到,如...
(展开)

《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笔记
【按语】 1、线索:共9章。1—4为史的梳理,其中1、2讲古典传统中国,3、4讲近代西化中国。5讲西艺(自然科学)之移植,6讲西政(社会科学)之转化与移植。7讲由古典进入现代的三种可能路向:西学中源、中体西用、援中入西。8讲图书分类。9讲整理国故。 2、资料功夫第一,思考...
(展开)

比小说还要好看的历史书,这部大部头绝对值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大家了解古代的学科是从哪里开始的? 是在电视剧中看到贡生们参加科举,高中状元? 还是在绘本中看到夫子和童子读书摇头晃脑? 又或者是从课本中了解《春秋左传》《史记》《孙子兵法》《桃花扇》? 现在我们写作很喜欢引经据典。那你可知道我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分科体系和知识... (展开)
浅尝辄止,也是阅读的一种莫大幸福!
在自己的人生里,总有那么几次要勇于去做一个吃螃蟹的人。 《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是我阅读史中,为数不多的学术性书籍,好像,大多数都是川川家的,他家的这些书籍,对于我这种对某个点感兴趣的人来说,还是有一定价值与意义的。 故而古代以“经、史、子、集”的分类方式对...
(展开)
> 更多书评 25篇
论坛 · · · · · ·
在下有电子版。3r。私我即可。 | 来自洗缘 | 2024-03-15 16:06:50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思想史与学术史的进路 (南池子)
- 道術科分 (炎仌)
- 学科制度与知识分子研究 (fishbone)
- 现代中国学科的建立 (乙笔)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 (狮子与大象%大乐)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绍牧 2014-10-20 17:52:14
分科,分类,科学三个概念混用;经史子集到底是分类的方法还是蕴含着学术分科;所谓“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何解;近代以来诸位学者在谈到学术分科的指向性和后来的观点变化;近代知识的构建
0 有用 钝之 2023-10-10 10:49:28 广东
有梳理也有启发
2 有用 有椒 2019-12-05 19:37:25
本书从学术分科系统变化的角度,讨论西学冲击下,中国传统学术的反应。我对导论看得很仔细。一个大的预设前提是,中国学术与西方学术分科的标准不同,前者以研究主体、路径为依据,后者以研究对象为依据;前者在明道,后者在求知。这一点很有意思,但是可惜的是,在导论以外,书中很少见对这一问题的直接讨论。全书以大量篇幅述写西方各学科门类“移植”入中国的经过,并由此在现象的层面展示出近代中国学科体系的变化和形成。若能... 本书从学术分科系统变化的角度,讨论西学冲击下,中国传统学术的反应。我对导论看得很仔细。一个大的预设前提是,中国学术与西方学术分科的标准不同,前者以研究主体、路径为依据,后者以研究对象为依据;前者在明道,后者在求知。这一点很有意思,但是可惜的是,在导论以外,书中很少见对这一问题的直接讨论。全书以大量篇幅述写西方各学科门类“移植”入中国的经过,并由此在现象的层面展示出近代中国学科体系的变化和形成。若能更深入地分析处于“读书人”到“知识人”过渡阶段的晚清学人们,对中西学术的深入体认,或许能更深入地检视近代中国知识系统创建背后的思想意涵。 (展开)
0 有用 观止 2011-04-19 15:25:48
材料很丰富。迷人的晚清。
1 有用 Marganis 2024-04-22 05:20:59 江苏
这么好的题目,写成资料排比,不觉得羞愧吗?社科院的思想史真是一团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