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本书努力在知识学模式下思考问题,力求清晰呈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发展中每一阶段重要命题赖以形成的社会的、历史的以及文化的语境,揭示其知识增长的动力学根据以及谱系学图示。
邢建昌,1963年5月生人,男,河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著有《理论是什么——文学理论反思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等学术著作6部,发表论文100余篇。
这本书是项目式的大杂烩,一个人写一章,有些章节还有点价值,主要也是文献上的价值,看得出来有些人还算用心在整理和阅读文献,大多数则是瞎混,特别喜欢大段大段地“引用”,人家一篇论文,你都引了半篇了,最终凑出一本这么厚的书,其实都是废话。导论部分大量理论误用,一看就是没仔细读过理论书,本来这样的书不值一哂,但是最后一章抨击陶东风老师简直如檄文一般,陶老师在严格限制的条件下透露出的那一点点勇敢的论争几乎被... 这本书是项目式的大杂烩,一个人写一章,有些章节还有点价值,主要也是文献上的价值,看得出来有些人还算用心在整理和阅读文献,大多数则是瞎混,特别喜欢大段大段地“引用”,人家一篇论文,你都引了半篇了,最终凑出一本这么厚的书,其实都是废话。导论部分大量理论误用,一看就是没仔细读过理论书,本来这样的书不值一哂,但是最后一章抨击陶东风老师简直如檄文一般,陶老师在严格限制的条件下透露出的那一点点勇敢的论争几乎被杠精式地批判了,毫无学理可研。 (展开)
最后一章最为精彩,一读就觉得出手不凡,看了眼目录,才知道是孙秀昌老师所作。这一章的精彩之处在于“融理于论”,在于可以看出作者明确的文学观点与学术立场,可以看出作者是在理解了问题之后再去写作的。“融理于论”也成为其他章节的弊端:知识堆砌而看不到观点,尤其是每一章前面先要摆出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和福柯的“知识型”的论述方式真的让我厌烦……这样写作很无聊啊……戴帽子而已……不过,作为了解新时期以来的文... 最后一章最为精彩,一读就觉得出手不凡,看了眼目录,才知道是孙秀昌老师所作。这一章的精彩之处在于“融理于论”,在于可以看出作者明确的文学观点与学术立场,可以看出作者是在理解了问题之后再去写作的。“融理于论”也成为其他章节的弊端:知识堆砌而看不到观点,尤其是每一章前面先要摆出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和福柯的“知识型”的论述方式真的让我厌烦……这样写作很无聊啊……戴帽子而已……不过,作为了解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理论情况,这本书很好了! (展开)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 更多书评 2篇
> 1人在读
> 7人读过
> 33人想读
订阅关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及其相关问题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胖达叔 2025-01-09 13:36:03 湖南
这本书是项目式的大杂烩,一个人写一章,有些章节还有点价值,主要也是文献上的价值,看得出来有些人还算用心在整理和阅读文献,大多数则是瞎混,特别喜欢大段大段地“引用”,人家一篇论文,你都引了半篇了,最终凑出一本这么厚的书,其实都是废话。导论部分大量理论误用,一看就是没仔细读过理论书,本来这样的书不值一哂,但是最后一章抨击陶东风老师简直如檄文一般,陶老师在严格限制的条件下透露出的那一点点勇敢的论争几乎被... 这本书是项目式的大杂烩,一个人写一章,有些章节还有点价值,主要也是文献上的价值,看得出来有些人还算用心在整理和阅读文献,大多数则是瞎混,特别喜欢大段大段地“引用”,人家一篇论文,你都引了半篇了,最终凑出一本这么厚的书,其实都是废话。导论部分大量理论误用,一看就是没仔细读过理论书,本来这样的书不值一哂,但是最后一章抨击陶东风老师简直如檄文一般,陶老师在严格限制的条件下透露出的那一点点勇敢的论争几乎被杠精式地批判了,毫无学理可研。 (展开)
1 有用 南鑫 2020-12-02 21:01:57
最后一章最为精彩,一读就觉得出手不凡,看了眼目录,才知道是孙秀昌老师所作。这一章的精彩之处在于“融理于论”,在于可以看出作者明确的文学观点与学术立场,可以看出作者是在理解了问题之后再去写作的。“融理于论”也成为其他章节的弊端:知识堆砌而看不到观点,尤其是每一章前面先要摆出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和福柯的“知识型”的论述方式真的让我厌烦……这样写作很无聊啊……戴帽子而已……不过,作为了解新时期以来的文... 最后一章最为精彩,一读就觉得出手不凡,看了眼目录,才知道是孙秀昌老师所作。这一章的精彩之处在于“融理于论”,在于可以看出作者明确的文学观点与学术立场,可以看出作者是在理解了问题之后再去写作的。“融理于论”也成为其他章节的弊端:知识堆砌而看不到观点,尤其是每一章前面先要摆出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和福柯的“知识型”的论述方式真的让我厌烦……这样写作很无聊啊……戴帽子而已……不过,作为了解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理论情况,这本书很好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