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冯骥才著的这本《南乡三十六村》是“冯骥才散文新编”五种之一,精选作者在国内各个古村落考察时的艺观察与思考。
这街又窄又陡,路面满是硌脚的碎石头,好像爬一座野山。走着走着便发觉街两边一条条极细的巷子全是寂寥深幽的古巷;临街上的窗子形制各异,有的方而拙,有的长而俊,古朴又优美,好似窗子的展览。一路上还有废弃已久的枯井,磨台,风化了的石门礅,老树,残缺的古碑,墙上插香用的小铁架以及浸泡着板蓝根的大染缸……
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作家、画家、文化学者。“文革”后登上文坛,以小说、散文和随笔见长。代表作有:《啊!》《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和《一百个人的十年》等。有英、法、德、俄、意、日、西等十余种文字译本。
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到冯骥才对文化遗产的爱护和惋惜,对于历史遗存在没有科学认识之前就急匆匆地开发,是致命的自我破坏。 小说是虚构出来的,是无中生有,要是说得“伟大”一些,是一种艺术创造;散文则是有感而发,信手拈来,要是说得“高贵”一些,是一种心灵实录。小说看重文本,它表现作家的本领;散文则更重人本,它直接显示作家本人的气质。
田野调查探访的感悟随笔
中国非遗光彩多,流落至今更坎坷。 不是珍惜当年物,只是慨叹欲不活。 ——正在走向衰落与死亡的传统,可悲哉! 冯骥才系列散文精读书之“田野卷”—— 《南乡三十六村》: 南乡风光人文浓,走笔龙蛇更多情。 且随冯老田野去,尽识群村悦平生。
原以为冯骥才只是一个写文章的文人,不曾想他的贡献远不止于此。他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到乡野间去抢救正在消失的历史文化,他忧心忡忡,他鞠躬尽瘁,为中国文化而奔波劳心,他的文字里包含着他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同时体现了他的文人风骨、善良胸怀。
一本冯骥才式的田野文学散文集,冯骥才把自己救助传统文化的经历写了下来,这是血与泪,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救赎。 来个语录吧,有形的文化遗产可以作为旅游对象而被豢养,不能被消费的无形的文化遗产怎么存活?市场可以使没有市场价值的事物立足吗?纯精神的历史事物注定要被人们渐渐抛弃吗?
> 2人在读
> 18人读过
> 23人想读
订阅关于南乡三十六村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虫虫 2020-11-29 19:50:47
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到冯骥才对文化遗产的爱护和惋惜,对于历史遗存在没有科学认识之前就急匆匆地开发,是致命的自我破坏。 小说是虚构出来的,是无中生有,要是说得“伟大”一些,是一种艺术创造;散文则是有感而发,信手拈来,要是说得“高贵”一些,是一种心灵实录。小说看重文本,它表现作家的本领;散文则更重人本,它直接显示作家本人的气质。
0 有用 松溪 2019-07-14 15:00:33
田野调查探访的感悟随笔
0 有用 司马公常 2022-07-13 06:48:28
中国非遗光彩多,流落至今更坎坷。 不是珍惜当年物,只是慨叹欲不活。 ——正在走向衰落与死亡的传统,可悲哉! 冯骥才系列散文精读书之“田野卷”—— 《南乡三十六村》: 南乡风光人文浓,走笔龙蛇更多情。 且随冯老田野去,尽识群村悦平生。
0 有用 乐天轩云 2023-01-18 09:03:01 安徽
原以为冯骥才只是一个写文章的文人,不曾想他的贡献远不止于此。他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到乡野间去抢救正在消失的历史文化,他忧心忡忡,他鞠躬尽瘁,为中国文化而奔波劳心,他的文字里包含着他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同时体现了他的文人风骨、善良胸怀。
0 有用 一脸懵逼 2023-09-26 21:26:50 广西
一本冯骥才式的田野文学散文集,冯骥才把自己救助传统文化的经历写了下来,这是血与泪,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救赎。 来个语录吧,有形的文化遗产可以作为旅游对象而被豢养,不能被消费的无形的文化遗产怎么存活?市场可以使没有市场价值的事物立足吗?纯精神的历史事物注定要被人们渐渐抛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