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本书以“经济剩余”为中心概念,以对美国经济运行中经济剩余的生产和吸收的矛盾关系的分析为主要线索,揭示了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停滞趋势的必然性,以及垄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保罗•巴兰(1910—1964),当代西方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者。巴兰所创造的经济剩余这一概念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其他经济学家中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巴兰本人强调了这一概念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概念的区分。他认为,剩余价值在研究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是适用的,而在研究垄断资本主义时则应该使用经济剩余的概念。国外一些马克思主义者高度评价了这个概念。
> 全部原文摘录
美国人写书真是平易近人,激情但不魔怔。垄断资本时代,经济舞台的主角变成了巨型公司,作为个人主义代表的大资本家失去了威风,被严格服从公司利益(即追逐集团更大利润)的经理阶层代替。作者证明了垄断资本时代经济剩余持续增长的趋势已经取代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规律,原因在于一种共同的压成本+提技术的内在驱动力。强大的企业力量与过剩的经济剩余意味着控制而非竞争成为垄断资本集团的核心,赚钱对于他们不再是激烈竞争下的被... 美国人写书真是平易近人,激情但不魔怔。垄断资本时代,经济舞台的主角变成了巨型公司,作为个人主义代表的大资本家失去了威风,被严格服从公司利益(即追逐集团更大利润)的经理阶层代替。作者证明了垄断资本时代经济剩余持续增长的趋势已经取代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规律,原因在于一种共同的压成本+提技术的内在驱动力。强大的企业力量与过剩的经济剩余意味着控制而非竞争成为垄断资本集团的核心,赚钱对于他们不再是激烈竞争下的被迫应对,而是游刃有余的精心计算,创造性破坏的暴风也被纳入进他们的内在运行中。为了在民众消费能力未能显著提升的基础上消化这部分剩余,人口增长、技术更新、国外投资等一系列办法被采用,却纷纷陷入无力,垄断资本及其政治代表不得不在广告等销售努力、政府购买乃至军事扩张上寻求出路。总之把重点放在“控制”就对了! (展开)
斯威齐的书总是清晰好懂,但是之前看了克里斯·哈曼的一篇文章,个人觉着就和滚雪球一样,由于不断的剩余积累 ,平均利润率还是会下降的,吸收剩余了为了维持就业水平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转
如果说站在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这本书显然是不合格的,但如果以西方经济学视角,他又在参照了一种关乎分配和垄断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使其本质上的实用主义增加了一层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外饰。它所剖析的问题在现在看来并不具有强烈的历史穿透力,美国秩序的波折与震荡并没有因为对垄断资本主义的批判而循着既定的轨迹,当然列宁的判断同样不能幸免。作者始终在围绕价格展开的剩余讨论,既是一种妥协,也是一种必然,因此... 如果说站在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这本书显然是不合格的,但如果以西方经济学视角,他又在参照了一种关乎分配和垄断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使其本质上的实用主义增加了一层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外饰。它所剖析的问题在现在看来并不具有强烈的历史穿透力,美国秩序的波折与震荡并没有因为对垄断资本主义的批判而循着既定的轨迹,当然列宁的判断同样不能幸免。作者始终在围绕价格展开的剩余讨论,既是一种妥协,也是一种必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能观察出一种蜕变,这是此书能提供的独到的价值。 (展开)
3.5星吧,算是首次读美国人写的政治经济学书,通俗易懂,数据例子详实,第三章关于巨型公司的论述,第十章第十一章的教育,家庭,婚姻,性等领域的异化写的不错!缺点吧译者引言也指出来了,出发点和立场的偏离得出的结论是有失偏颇的。
2024-15。重读。认真读完,经典果然是经典,毫无疑问,本书的观点至今仍未过时。别忘了,两位Paul可是在60年代写作的本书,而不是70年代golden age结束后才马后炮。可以合理怀疑该书部分内容极大启迪了鲍尔斯和金迪斯的那本书,等读完再回过来验证。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 更多书评 3篇
> 10人在读
> 39人读过
> 357人想读
订阅关于垄断资本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柏拉图下港口 2021-12-14 19:42:10
美国人写书真是平易近人,激情但不魔怔。垄断资本时代,经济舞台的主角变成了巨型公司,作为个人主义代表的大资本家失去了威风,被严格服从公司利益(即追逐集团更大利润)的经理阶层代替。作者证明了垄断资本时代经济剩余持续增长的趋势已经取代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规律,原因在于一种共同的压成本+提技术的内在驱动力。强大的企业力量与过剩的经济剩余意味着控制而非竞争成为垄断资本集团的核心,赚钱对于他们不再是激烈竞争下的被... 美国人写书真是平易近人,激情但不魔怔。垄断资本时代,经济舞台的主角变成了巨型公司,作为个人主义代表的大资本家失去了威风,被严格服从公司利益(即追逐集团更大利润)的经理阶层代替。作者证明了垄断资本时代经济剩余持续增长的趋势已经取代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规律,原因在于一种共同的压成本+提技术的内在驱动力。强大的企业力量与过剩的经济剩余意味着控制而非竞争成为垄断资本集团的核心,赚钱对于他们不再是激烈竞争下的被迫应对,而是游刃有余的精心计算,创造性破坏的暴风也被纳入进他们的内在运行中。为了在民众消费能力未能显著提升的基础上消化这部分剩余,人口增长、技术更新、国外投资等一系列办法被采用,却纷纷陷入无力,垄断资本及其政治代表不得不在广告等销售努力、政府购买乃至军事扩张上寻求出路。总之把重点放在“控制”就对了! (展开)
0 有用 蓝色的天 2023-05-04 13:10:39 河北
斯威齐的书总是清晰好懂,但是之前看了克里斯·哈曼的一篇文章,个人觉着就和滚雪球一样,由于不断的剩余积累 ,平均利润率还是会下降的,吸收剩余了为了维持就业水平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转
1 有用 GrootJiang 2023-09-28 09:50:37 北京
如果说站在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这本书显然是不合格的,但如果以西方经济学视角,他又在参照了一种关乎分配和垄断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使其本质上的实用主义增加了一层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外饰。它所剖析的问题在现在看来并不具有强烈的历史穿透力,美国秩序的波折与震荡并没有因为对垄断资本主义的批判而循着既定的轨迹,当然列宁的判断同样不能幸免。作者始终在围绕价格展开的剩余讨论,既是一种妥协,也是一种必然,因此... 如果说站在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这本书显然是不合格的,但如果以西方经济学视角,他又在参照了一种关乎分配和垄断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使其本质上的实用主义增加了一层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外饰。它所剖析的问题在现在看来并不具有强烈的历史穿透力,美国秩序的波折与震荡并没有因为对垄断资本主义的批判而循着既定的轨迹,当然列宁的判断同样不能幸免。作者始终在围绕价格展开的剩余讨论,既是一种妥协,也是一种必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能观察出一种蜕变,这是此书能提供的独到的价值。 (展开)
0 有用 云天 2024-01-26 21:19:51 陕西
3.5星吧,算是首次读美国人写的政治经济学书,通俗易懂,数据例子详实,第三章关于巨型公司的论述,第十章第十一章的教育,家庭,婚姻,性等领域的异化写的不错!缺点吧译者引言也指出来了,出发点和立场的偏离得出的结论是有失偏颇的。
0 有用 滚石上山 2024-03-26 13:02:42 北京
2024-15。重读。认真读完,经典果然是经典,毫无疑问,本书的观点至今仍未过时。别忘了,两位Paul可是在60年代写作的本书,而不是70年代golden age结束后才马后炮。可以合理怀疑该书部分内容极大启迪了鲍尔斯和金迪斯的那本书,等读完再回过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