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您身处书店,思考着这本书是不是适合您;或者您在网上书店浏览着此书,想着要不要将它下载到自己的电子书库里。
别思考太久,那只会让好运与您擦肩而过。别再犹豫!拿上这本书去收银台,干脆地买下它。因为它会告诉您,如何更好地消费。
我们不是出于自身利益而这么说的,至少不只是这样。而是我们已经知晓,人们该如何正确地购买东西。按照以往买书的做法,您先要充分了解一本书,读上几页。最好是列张表,对比各书的优点和缺点,因为这样您才能在深思熟虑之后做出决定,买到合适的那本。即使这个选择的过程毫无乐趣可言,但能在尽可能地充分掌握信息后做出决定是再好不过了。然而现在,好的心理学家不会推荐这种做法。因为按照这个模式买东西的人花了很多钱、投入很多时间,但感受不到快乐。
更好的办法是靠直觉选择。许多人会让店员给自己推荐,对大部分人来说这肯定不是一个坏办法(当然人们绝不会只相信店员的一面之词。关于这点本书还会有更详尽的阐述)。美国心理学家提摩西.威尔逊(T'imothy wilson)和他的同事乔纳森.斯库勒(Jonathan Schooler.)发现:做决定更快的人不仅能更早地买好东西,而且比起那些犹豫不决、挑来挑去的人更能从购物中感受到强烈的快乐。
两位研究者通过以下实验得到这个结论:他们提供不同的海报让学生选择,其中一半的学生需要花时间来逐张分析海报,列举选择或者不选择的原因,然后慎重考虑,完成这个过程之后才能从中选出一张。另外一半学生则被要求靠感觉直接进行选择。所有的人都要把自己选出的海报带回家并且挂在墙上。有趣的是:哪种决策模式效果更好?
两位心理学家在几周之后对参与实验的学生的决策满意度进行了检查。他们发现,按第一种方法选择海报的学生在几周之后就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厌烦。而相反,那些冲动地做出选择的学生明显满意得多,他们的海报在墙上挂的时间也更长。
这种模式不只适用于选择艺术品。威尔逊和斯库勒也在人们购买其他商品,如果酱、汽车、宜家沙发,甚至大宗不动产的决策过程中发现了类似的情况。人们按照这种方式买东西,买完开心不已,觉得自己是个幸运儿。他们购物时没有想太多,虽然钱包越来越空,但却一直很开心。两位心理学家认为,干脆的决定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这背后是有特殊原因的:那些一直在权衡利弊的人会认识到他的选择带来的损失,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
《星期日法兰克福汇报》曾就这样的思维谬误进行了1年的连载一一您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相关内容。此外本书还补充了其他几篇较新的文章。所有这些谬误都会造成相同的后果:让我们的钱包失血,有时甚至赔进去全部家当。当我们手头宽裕,想搞点投资,从钱包里掏钱时,常常掉进这些思维陷阱中。但是,我们不能眼看着自己犯错误而无动于衷:如果我们摸清了错误的规律,就有可能避免犯错。
最近20年来,在经典经济学说的光芒未及之处,一门新的学科一一行为经济学一一悄然发展。它不是简单地以行为人确定的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而是根据对事实的观察来探究人的经济行为。人们如何做出经济决策?为什么这么做?之后会怎么做?在偶然的不理智背后隐藏着哪些逻辑?
例如,为什么人们在损失10欧元和盈利25欧元的情况下反应程度相同?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这门年轻的学科最早的发现之一,直到2002年由经济学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才为此颁发了诺贝尔奖。现在这门学问已经发展成熟。研究者们检验命题的正确性,摒弃错误的理论,对陈旧的思想进行准确表述和补充。现在到了让理论惠及大众的时候了。消费者和投资者能够从这些研究中学到些有用的东西,即使部分理论还缺乏普适性,此外还有针对例外情况的原则方法。
小到考虑吃什么,大到决定买哪一间别墅,人们犯的让钱包失血的思考谬误够多了。“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思考谬误。因为它,我们任由卖家从我们的钱包里拿走更多的钱一一与我们进店之前想要掏的数额相比。例如,在电器卖场,卖家一定会在一开始给我们推荐一款特别贵的。之后我们的大脑就会自觉地把之后看到的所有电器的价格同这款电器的价格做比较。这样一来,一款电器本来是中等价位,但我们在卖家的诱导下会觉得它是今年优惠力度惊人的打折品。
幸运的是,我们现在有了保护自己不被此类伎俩欺骗的办法。那具体该怎么做呢?我们马上在第一章告诉您!
0 有用 K 2017-09-26 22:40:33
~“聪明的汉斯效应”、证实性偏见、错觉相关、循道虔诚主义 ~睡眠者效应
0 有用 K 2017-09-26 22:40:33
~“聪明的汉斯效应”、证实性偏见、错觉相关、循道虔诚主义 ~睡眠者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