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对科学说明问题的研究是在两种不同哲学背景中进行的。以亨普尔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者从近代科学和哲学传统出发,坚持科学知识的客观必然性和普遍有效性,探究存在于一切科学说明过程中的普遍特征,试图发现适用于一切科学说明的普遍有效模型。亨普尔为此提出了科学说明的覆盖律模型,这一说明模型基于形式逻辑的演绎方法,把对所有现象(自然和社会)的解释都看成是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演绎关系。但是,这种从形式逻辑出发,对科学说明过程的静态分析并不能囊括说明的一切特征,也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科学说明的本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说明和预测的不对称以及不相关性反驳问题。国外学者针对这一模型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范·弗拉森的语用学说明模型。这一模型与覆盖律模型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从静态的形式逻辑出发来阐明科学说明的过程及其本质,而是从动态的语境中寻找说明的决定性因素。语用学说明模型因此也就能很好地解决上述覆盖律模型的最突出的两个问题— —不对称问题和不相关性问题。但是,把一切科学说明的过程看成是语境相关的,势必把基于逻辑演绎关系的客观的说明关系变成基于动态语境的相对性的说明关系,由此有陷入相对主义的危险。这正是当前语用学说明模型所受到批评最多的地方。 围绕这两个最显式的说明模型,当代科学哲学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0 有用 青风乘翼 2020-03-26 23:02:16
读的是其博士论文,对科学哲学的说明的相关性做了比较清晰的对比,感觉读科学哲学的某些问题,与其读什么科哲教授的书,还不如读科哲的博士论文来的清楚,明白。当然不论是教授还是博士都是个别的,得自己甄别。
0 有用 青风乘翼 2020-03-26 23:02:16
读的是其博士论文,对科学哲学的说明的相关性做了比较清晰的对比,感觉读科学哲学的某些问题,与其读什么科哲教授的书,还不如读科哲的博士论文来的清楚,明白。当然不论是教授还是博士都是个别的,得自己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