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全书分从民族起源开始,叙述历朝历代史事直至民国开创。
一本书读懂五千年中国史!大视野、通识感,不拘泥于局部细节,学习历史顶好的入门书。兼具权威性和可读性,钱钟书、李敖、易中天、柏杨等大师学界推崇。浓缩中国五千年历史于一书。《中国通史》渗透着吕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来整理旧国故的精神,全书“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新的纪元”。
作者简介 · · · · · ·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生于江苏常州。12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开始阅读史书,16岁便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师范学校等校任教。
吕思勉先生是我国现代知名的史学家,知识渊博,学术造诣深厚。在通史、断代史和专门史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后世的历史研习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先生一生著作宏富,潜心治学不求闻达,史德与史识兼备。
目录 · · · · · ·
第一编 上古史
第一章 太古之传说 2
第二章 中华民族之建国 7
第三章 唐虞夏商之政教 12
第四章 上古之文化与社会 18
第五章 周之建国及其政教 27
第六章 春秋与战国 39
第七章 周代之社会概况 44
第八章 春秋战国之学术思想 49
第九章 本期结论 55
第二编 中古史
第十章 秦代之统一与疆土之拓展 62
第十一章 两汉之政治概况 70
第十二章 两汉疆域之开拓与对外交通 79
第十三章 两汉之学术与宗教 87
第十四章 两汉之社会概况 95
第十五章 三国之分裂与晋之统一 102
第十六章 中华民族之新融合 107
第十七章 两晋南北朝之文化与社会 113
第十八章 隋之统一与唐之继起 119
第十九章 隋唐之武功与对外交通 126
第二十章 隋唐之政治与学术 133
第二十一章 隋唐之社会与宗教 147
第二十二章 中国文化之东被 153
第二十三章 唐之衰亡与五代之纷乱 157
第二十四章 宋之统一与变法 164
第二十五章 辽夏金之兴起与对宋之关系 171
第二十六章 宋之学术思想与社会概况 178
第二十七章 元代之武功 185
第二十八章 中国文化之西渐 196
第二十九章 明之内政与外交 200
第三十章 明之衰亡与奋斗 205
第三十一章 中华民族的拓殖 209
第三十二章 元明之文化与社会状况 214
第三十三章 本期结论 223
第三编 近世史
第三十四章 中西交通之渐盛与西学之输入 230
第三十五章 清代之勃兴 237
第三十六章 清初之政治及武功 242
第三十七章 中华民族之扩大 248
第三十八章 清初之外交与中叶之政治 253
第三十九章 鸦片战争 260
第四十章 太平天国 267
第四十一章 英法联军与中俄交涉 275
第四十二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282
第四十三章 中日战争与外力之压迫 288
第四十四章 维新运动之始末 295
第四十五章 八国联军之役 302
第四十六章 日俄战争与东北移民 308
第四十七章 清代之政治制度与末年之宪政运动 314
第四十八章 清代之文化与社会状况 325
第四十九章 清代之经济状况 331
第五十章 本期结论 33
第四编 现代史
第五十一章 孙中山先生与革命运动 342
第五十二章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之成立 348
第五十三章 民国初年之外交 354
第五十四章 军阀政治与内战 359
第五十五章 欧战后之外交 366
第五十六章 国民革命之经过 375
第五十七章 国民政府成立后之内政与外交 380
第五十八章 最近之文化经济与社会状况 386
第五十九章 本期结论 390
第五编 综论
第六十章 历史与人类生活之关系 398
第六十一章 中华民族之逐渐形成与前途 403
第六十二章 中国文化之演进及其未来 407
第六十三章 国际现势下吾国之地位与复兴运动 411
· · · · · · (收起)
第一章 太古之传说 2
第二章 中华民族之建国 7
第三章 唐虞夏商之政教 12
第四章 上古之文化与社会 18
第五章 周之建国及其政教 27
第六章 春秋与战国 39
第七章 周代之社会概况 44
第八章 春秋战国之学术思想 49
第九章 本期结论 55
第二编 中古史
第十章 秦代之统一与疆土之拓展 62
第十一章 两汉之政治概况 70
第十二章 两汉疆域之开拓与对外交通 79
第十三章 两汉之学术与宗教 87
第十四章 两汉之社会概况 95
第十五章 三国之分裂与晋之统一 102
第十六章 中华民族之新融合 107
第十七章 两晋南北朝之文化与社会 113
第十八章 隋之统一与唐之继起 119
第十九章 隋唐之武功与对外交通 126
第二十章 隋唐之政治与学术 133
第二十一章 隋唐之社会与宗教 147
第二十二章 中国文化之东被 153
第二十三章 唐之衰亡与五代之纷乱 157
第二十四章 宋之统一与变法 164
第二十五章 辽夏金之兴起与对宋之关系 171
第二十六章 宋之学术思想与社会概况 178
第二十七章 元代之武功 185
第二十八章 中国文化之西渐 196
第二十九章 明之内政与外交 200
第三十章 明之衰亡与奋斗 205
第三十一章 中华民族的拓殖 209
第三十二章 元明之文化与社会状况 214
第三十三章 本期结论 223
第三编 近世史
第三十四章 中西交通之渐盛与西学之输入 230
第三十五章 清代之勃兴 237
第三十六章 清初之政治及武功 242
第三十七章 中华民族之扩大 248
第三十八章 清初之外交与中叶之政治 253
第三十九章 鸦片战争 260
第四十章 太平天国 267
第四十一章 英法联军与中俄交涉 275
第四十二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282
第四十三章 中日战争与外力之压迫 288
第四十四章 维新运动之始末 295
第四十五章 八国联军之役 302
第四十六章 日俄战争与东北移民 308
第四十七章 清代之政治制度与末年之宪政运动 314
第四十八章 清代之文化与社会状况 325
第四十九章 清代之经济状况 331
第五十章 本期结论 33
第四编 现代史
第五十一章 孙中山先生与革命运动 342
第五十二章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之成立 348
第五十三章 民国初年之外交 354
第五十四章 军阀政治与内战 359
第五十五章 欧战后之外交 366
第五十六章 国民革命之经过 375
第五十七章 国民政府成立后之内政与外交 380
第五十八章 最近之文化经济与社会状况 386
第五十九章 本期结论 390
第五编 综论
第六十章 历史与人类生活之关系 398
第六十一章 中华民族之逐渐形成与前途 403
第六十二章 中国文化之演进及其未来 407
第六十三章 国际现势下吾国之地位与复兴运动 411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中国之良吏,每劝人民早完国课,少打官司,免得与吏役接触,此正与政府之取放任主义同。顾亭林讥后世大官多,小官少。而不知其在昔时之政治上,只重监督官僚阶级,不使虐民,兴利治国,固在其次也。自汉以来,中国之政治向如此。(《中国文化史》,见《吕思勉文史四讲》,第137、138、139页)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十一章 两汉之政治概况 70 -
而自魏晋以来,人竞趋于释、老,绝不求矫正社会,而唯务抑厌其本性,以求与之相安。本性终不可诬也,则并斯世而厌弃之,而求归于寂灭,为释、老者虽力自辩白,然以常识论之,包不昭昭知此那?夫举一世而欲归诸寂灭,是教社会以自杀也。教社会以自杀,终非社会所能听从,故至唐而辟佛之论渐盛,至宋而攘斥佛、老之理学兴焉。然宋儒之所主张者,则以古代社会之组织为天经地义,而强人以顺从古代之伦纪而已;人心之不能无慊于古道,犹其不能无慊于今日之社会也。而宋儒于此,亦唯使人强抑其所欲求,以期削足而适履,此与言佛、老者不求改革社会,而唯务抑厌人之本性者,又何以异?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十一章 两汉之政治概况 70
喜欢读"白话中国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白话中国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白话中国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 条 )
> 更多书评 13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9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白话中国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我本善良 2023-07-09 01:01:00 北京
如果想入门国史,吕思勉先生的书是不错的选择。
0 有用 唐璜 2023-11-15 18:46:37 北京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真的是源远流长啊。浓缩于一本400页的书,可读性还可以,但未免有点泛泛,但激起了我读史的兴趣。
0 有用 好姑娘光芒万丈 2024-05-20 13:48:07 浙江
完全不适合我!!(*+﹏+*)~枯燥无味的很!
0 有用 Joyann 2024-11-17 10:12:11 天津
吕思勉的书独特之好处在于他的一些史观很鲜明让人感觉深刻。上古史(太古传说至夏商周至春秋战国。),中古史(秦汉至明),近世史(清),现代史(辛亥革命至国民政府)。
0 有用 秦南秦 2024-04-18 07:07:13 浙江
国史入门,从上古到近代,写得挺精炼的,当历史复习册看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