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中国历史上有一些智慧的故事,是先哲们谈论生死留下的。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到老子的“死而不亡者寿”;从陶渊明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到张载的“存,吾顺事;没,吾宁也”;从道教的“我命在我不在天”,到佛教的“人生无常”……生存的意志,死亡的超脱,人生的奥妙,价值的追求,不朽的情怀,精神的永存,一幅生死智慧图,知晓此岸彼岸境。本书披览中国先哲生死谈,纵论各家生死观:远自东周诸子之学,近至清末民初新学,单列道教和佛教,述意撮要,略可备知。
中国人的生死观的创作者
· · · · · ·
-
王中江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王中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河南大学黄河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特聘兼职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院长、郑州大学哲学学院院长、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老子学研究会会长。致力于先秦哲学、儒家和道家哲学、出土文献和近现代中国哲学研究,新近著有《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儒家的精神之道和社会角色》《道家学说的观念史研究》等。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先秦儒道墨法生死观及其比较
一、儒家——“未知生,焉知死”
二、道家——“长生久视之道”
三、墨家——“以自苦为极”
四、法家——“生尽之谓死”
五、比较
第二章 两汉生死哲学
一、董仲舒——“寿有短长,养有得失”
二、《淮南子》——“死生无变于己”
三、扬雄和桓谭——“有生者必有死”
四、王充——“死者,生之效;生者,死之验”
第三章 玄学的终极关怀:生与死的世界
一、王弼——“善摄生者,无以生为生”
二、阮籍和嵇康——“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
三、郭象——“以死生为寤寐”
四、《列子》——“死后之名非所取”
五、陶渊明——“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六、比较
第四章 宋明清初生死论
一、张载——“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二、朱熹——“身在天地间,便是理与气凝聚底”
三、李贽——“生之必有死也,犹昼之必有夜也”
四、王夫之——“游于太虚以听天之变化”
第五章 近现代生死智慧
一、谭嗣同——“生固非生,灭亦非灭”
二、王国维——“大患固在我”
三、梁启超——“人死而有不死者存”
四、胡適——“不朽论”
五、梁漱溟——“相似相续,非断非常”
六、冯友兰——“无所谓生,无所谓死”
七、唐君毅——“精神不死”
第六章 道教与生死
一、不死或成仙信仰
二、养生修炼术
第七章 佛教与生死
一、人生无常
二、人生即苦
三、生死轮回
四、神不灭论
· · · · · · (收起)
一、儒家——“未知生,焉知死”
二、道家——“长生久视之道”
三、墨家——“以自苦为极”
四、法家——“生尽之谓死”
五、比较
第二章 两汉生死哲学
一、董仲舒——“寿有短长,养有得失”
二、《淮南子》——“死生无变于己”
三、扬雄和桓谭——“有生者必有死”
四、王充——“死者,生之效;生者,死之验”
第三章 玄学的终极关怀:生与死的世界
一、王弼——“善摄生者,无以生为生”
二、阮籍和嵇康——“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
三、郭象——“以死生为寤寐”
四、《列子》——“死后之名非所取”
五、陶渊明——“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六、比较
第四章 宋明清初生死论
一、张载——“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二、朱熹——“身在天地间,便是理与气凝聚底”
三、李贽——“生之必有死也,犹昼之必有夜也”
四、王夫之——“游于太虚以听天之变化”
第五章 近现代生死智慧
一、谭嗣同——“生固非生,灭亦非灭”
二、王国维——“大患固在我”
三、梁启超——“人死而有不死者存”
四、胡適——“不朽论”
五、梁漱溟——“相似相续,非断非常”
六、冯友兰——“无所谓生,无所谓死”
七、唐君毅——“精神不死”
第六章 道教与生死
一、不死或成仙信仰
二、养生修炼术
第七章 佛教与生死
一、人生无常
二、人生即苦
三、生死轮回
四、神不灭论
· · · · · · (收起)
喜欢读"中国人的生死观"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中国人的生死观"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人的生死观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5 条 )

度生死苦恼,得自在解脱,你需要这本书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有这么一句话“人生除了生死,一切都是擦伤。”这在告诫人们,生死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在生命的历程,自认为难过的关卡其实都不是事。 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的终点就是死亡,好好活着才对得起生死这一遭,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然而,不管如何,活着才是重要的,一旦没了,什么都... (展开)
中国人的生死观|让你如何看待生死
✨ 梁实秋在晚年感叹,“人一出生,死期已定,这是怎样的悲伤,我问天,天不语”。比起让人伤感的生死观,我更喜欢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坚毅:向死而生 ! ✨ 死亡是人类文化的永恒主题,我们一方面忌讳死亡,因为觉得它是不好的词,中国人想了很多办法避免谈论它,比如...
(展开)

中国人的生死观|让你如何看待生死
✨ 梁实秋在晚年感叹,“人一出生,死期已定,这是怎样的悲伤,我问天,天不语”。比起让人伤感的生死观,我更喜欢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坚毅:向死而生 ! ✨ 死亡是人类文化的永恒主题,我们一方面忌讳死亡,因为觉得它是不好的词,中国人想了很多办法避免谈论它,比如...
(展开)

中国人的生死观|让你如何看待生死
✨ 梁实秋在晚年感叹,“人一出生,死期已定,这是怎样的悲伤,我问天,天不语”。比起让人伤感的生死观,我更喜欢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坚毅:向死而生 ! ✨ 死亡是人类文化的永恒主题,我们一方面忌讳死亡,因为觉得它是不好的词,中国人想了很多办法避免谈论它,比如...
(展开)
> 更多书评 45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23年人文社科新书 (蒹木)
- 1 (陈先生)
- 向死而生的迷思 (安静的雨)
- 小书单 (豆友qq_GX8tYdc)
- 风华 (豆友p93AgurHd0)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人的生死观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賣松人 2023-10-31 11:39:45 四川
鋪陳而已
1 有用 丸子书阁 2023-11-11 01:30:58 广东
这本小书以阶段时间为线索,呈现了先哲们对生的探求和死的深究,叙述了中国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对生死价值的挖掘,以及中国生死哲学观的流变。立足原典,概要考察。在内容上,虽无进行逐一深入探研,扩展发挥,但作为生死论览读而言,已然足够。
0 有用 格格巫拳击手 2024-11-19 17:01:10 广西
只能读懂目录
0 有用 古良一 2024-05-17 00:07:59 北京
我想你了
0 有用 用心棒 2025-02-12 17:44:14 福建
以时间顺序梳理了历朝历代的哲学流派,但最喜欢的一段话来自伊壁鸠鲁: 即使时间在我们死后, 再次收集起我们肢体的物体, 把它全部再安排成现在这个样子, 并且生命的光再一次被给予了我们, 这个过程也与我们没有半点关系, 因为如果你越过时间的所有的昨天, 越过那无限的时间向后回顾, 并想想有过如何繁多的物质的运动, 那么,你就很可能也承认这点: 不止一次地这些构成今天的我们的种子, 从前也曾被安排在同样... 以时间顺序梳理了历朝历代的哲学流派,但最喜欢的一段话来自伊壁鸠鲁: 即使时间在我们死后, 再次收集起我们肢体的物体, 把它全部再安排成现在这个样子, 并且生命的光再一次被给予了我们, 这个过程也与我们没有半点关系, 因为如果你越过时间的所有的昨天, 越过那无限的时间向后回顾, 并想想有过如何繁多的物质的运动, 那么,你就很可能也承认这点: 不止一次地这些构成今天的我们的种子, 从前也曾被安排在同样的秩序里, 像它们今天被安排的情形一样; 但我们却不能在心灵的记忆中记起这点, 因为这之间已经有过一次生命的中断, 并且所有的运动已离开感觉远远走散。 所以应该承认死不值得我们害怕, 对于那不再存在的人痛苦也全不存在, 正如他从来就未曾被生出来一样, 当不朽的死神取去有死的生命之后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