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同对严复“信达雅”的讨论,作者认为这三点不应该是僵化的概念或标准,而应是三个动态的价值观范畴。其次,作者从训诂学中总结出其与西方语境论和互文性的共通性,也较为合理。在翻译批评部分,作者建议扩大批评标准,将“译文可接受性”和“译文带来的社会功效”纳入其中。但有一点在阅读过程中有些不便。作者习惯性大段大段地直接引用英语原文,未附上相应译文或者简短分析。最后有两处需要勘误:p25,李白的诗“却下水晶帘...赞同对严复“信达雅”的讨论,作者认为这三点不应该是僵化的概念或标准,而应是三个动态的价值观范畴。其次,作者从训诂学中总结出其与西方语境论和互文性的共通性,也较为合理。在翻译批评部分,作者建议扩大批评标准,将“译文可接受性”和“译文带来的社会功效”纳入其中。但有一点在阅读过程中有些不便。作者习惯性大段大段地直接引用英语原文,未附上相应译文或者简短分析。最后有两处需要勘误:p25,李白的诗“却下水晶帘”被写成“水晶廉”;p38第一段最后一句,“at its best” 被写成“a its best”。(展开)
2 有用 NEVERMIND 2019-08-31 16:42:12
终于看完了《翻译与语言哲学》,说到底,语言哲学对翻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我认为相关性并不是很大。哲学这个东西,确实艰深晦涩,光是刘宓庆的参考书,中文就有34本,英文更是多达182本!等我什么时候能认真啃完二百本专业学术论著,我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吧。严谨治学的态度我还是有的,不能心高气傲,不能浮躁浮夸,老老实实悉心钻研几十载,才能有这样的收获。
0 有用 HERE 2024-10-23 09:44:22 北京
赞同对严复“信达雅”的讨论,作者认为这三点不应该是僵化的概念或标准,而应是三个动态的价值观范畴。其次,作者从训诂学中总结出其与西方语境论和互文性的共通性,也较为合理。在翻译批评部分,作者建议扩大批评标准,将“译文可接受性”和“译文带来的社会功效”纳入其中。但有一点在阅读过程中有些不便。作者习惯性大段大段地直接引用英语原文,未附上相应译文或者简短分析。最后有两处需要勘误:p25,李白的诗“却下水晶帘... 赞同对严复“信达雅”的讨论,作者认为这三点不应该是僵化的概念或标准,而应是三个动态的价值观范畴。其次,作者从训诂学中总结出其与西方语境论和互文性的共通性,也较为合理。在翻译批评部分,作者建议扩大批评标准,将“译文可接受性”和“译文带来的社会功效”纳入其中。但有一点在阅读过程中有些不便。作者习惯性大段大段地直接引用英语原文,未附上相应译文或者简短分析。最后有两处需要勘误:p25,李白的诗“却下水晶帘”被写成“水晶廉”;p38第一段最后一句,“at its best” 被写成“a its best”。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