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卷:中国生态修复的进展与前景》从进行生态修复的原因、主体、进程、实践探索、典型经验和前景展望等几大方面入手,对中国生态修复的进程进行了全方面的探讨。《中国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卷:中国生态修复的进展与前景》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前言/序言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道路决定命运。中国道路是发展中国、富强中国之路,是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人间正道、康庄大道。要增强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中国道路》丛书,就是以此为主旨,对中国道路的实践、成就和经验,以及历史、现实与未来,分卷分册作出全景式展示。
丛书按主题分作十卷百册。十卷的主题分别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与军队建设、外交与国际战略、党的领导和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世界对中国道路评价。每卷按分卷主题的具体内容分为若干册,各册对实践探索、改革历程、发展成效、经验总结、理论创新等方面问题作出阐释。在阐释中,以改革开放近40年伟大实践为主要内容,结合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对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发展历程以及悠久文明传承进行总结,既有强烈的时代感,又有深刻的历史感召力和面向未来的震撼力。
丛书整体策划,分卷作业。在写作风格上注重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结合,注重对中国道路的实践与经验、过程与理论作出求实、求真、求新的阐释,注重对中国道路作出富有特色的、令人信服的国际表达,注重对中国道路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和为解决人类问题所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阐释。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拓展并处在新的历史起点。在这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财经出版传媒集团经济科学出版社精心策划、组织编写《中国道路》丛书有着更为显著的、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道路》丛书2015年策划启动,首批于2017年推出,其余各册将于2018年、2019年陆续推出。丛书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和“90种迎接党的十九大精品出版选题”。
精彩书摘
《中国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卷:中国生态修复的进展与前景》:
(二)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的早期探索
20世纪人类环境生态危机已经无法用传统生态学理论和框架来解决,由于生态系统是开展生态学以及其他分支学科研究中最完整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元,所以在生态系统尺度上的修复与重建,是不同层次生态修复研究中最为基础的层次,因此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也应以生态系统作为基本的对象。
1.生态修复的研究进展①。
生态修复是利用生态工程学或生态平衡、物质循环的原理和方法,对受污染、受破坏、受胁迫环境下的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状态的改善、改良、恢复、重现,也称生态系统修复。受损生态系统或退化生态系统的治理修复迫在眉睫,当务之急是明确生态修复的概念、内涵和原则。
20世纪6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奥杜姆(H.T.Odum)首次提出“生态工程”概念,欧洲国家展开应用研究并形成“生态工程工艺技术”。1975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工学院首次召开了“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国际会议,对生态修复的原理、概念和特征进行了探讨,此后英美等国创刊恢复生态学的杂志,生态恢复被列为当时最受重视的生态学概念之一,生态修复与重建也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学领域最活跃的关键行动之一。1987年乔丹(Jordan)出版《生态恢复学》专著,1993年布拉迪什(Bradsh)进一步作了更详尽研究,生态恢复学成为生态学一个分支学科。9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学与环境生态学的发展,生态修复受到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的广泛重视,并发明出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即通过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来修复污染环境。1994年第六届国际生态学大会在英国召开,生态恢复学成为其中的一个议题。亚洲的日本和韩国近年来也日益重视生态修复的理论研究和工程进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1979年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尝试应用生物净化原理进行污水处理研究(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层次),1993年在探讨人类生态学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一经济一自然符合生态系统模型,并由此提出生态工程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了水生生态系统对污水的净化作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为生态工程的实用化及生态修复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80年代后随着土地复垦、恢复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的发展,生态修复已从实验阶段转向实际应用阶段,主要形成两个领域:一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污染环境生态修复工程技术;二是在农、林、水、自然保护领域内形成的生态工程技术。
2.生态修复的相关概念辨析。
生态修复在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理论上存在环境修复、生态恢复、生态修复和生态重建等众多概念混淆使用的现象。因此有必要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明确生态修复的确定含义。
(1)环境修复(environmental rehabilitation)。
环境修复简言之是被污染环境的修复,即运用工程技术手段、物理和化学手段,使被污染的环境的污染物浓度降低到未污染前的状态,包括环境生物修复和环境生态修复两个层面。环境生物修复指的是利用生物生命代谢活动降解被污染环境的污染物,并使之无毒化和无害化。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环境微生物修复、环境植物修复、环境生物修复的发展历程。1972年美国尝试采用微生物生命代谢活动降解管线泄漏造成的汽油污染,1989年对瓦尔德兹(Exxon Valdez)油轮泄油造成污染的阿拉斯加海海面进行修复(阿拉斯加研究计划)是重要案例。
……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