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掌权十八载,为相十二年
智商情商指数双高
获得朋友和对手“一致好评”
苏东坡为他写《三槐堂铭》
宋仁宗称他为“全德元老”
这是一本描写宋代名相王旦的传记,从王旦出生的五代末年说起,描写了王旦成长、求学、参加科考、入仕为官、官至宰相等六十年的传奇经历。
这六十年正好是宋代从建国到宋仁宗前期的六十年,一些国家的制度正在逐步形成,一些人物登上政坛。陈桥驿兵变、杯酒释兵权、烛影斧声、雍熙北伐、咸平之治、澶渊之盟、封禅祭祀等事件穿插于全书中。本文看似描写了王旦的传奇经历,实际上梳理了北宋前六十年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历史。
王文正公旦为相二十年,人莫见其爱恶之迹,天下谓之大雅。
——范仲淹
王旦受美珠之赐,而俯仰以从真宗之伪妄,以为荧于货而丧其守,非知旦者,不足以服旦也。人主欲有所为,而厚贿其臣以求遂,则事必无中止之势,不得,则必不能安于其位。
——王夫之
...
掌权十八载,为相十二年
智商情商指数双高
获得朋友和对手“一致好评”
苏东坡为他写《三槐堂铭》
宋仁宗称他为“全德元老”
这是一本描写宋代名相王旦的传记,从王旦出生的五代末年说起,描写了王旦成长、求学、参加科考、入仕为官、官至宰相等六十年的传奇经历。
这六十年正好是宋代从建国到宋仁宗前期的六十年,一些国家的制度正在逐步形成,一些人物登上政坛。陈桥驿兵变、杯酒释兵权、烛影斧声、雍熙北伐、咸平之治、澶渊之盟、封禅祭祀等事件穿插于全书中。本文看似描写了王旦的传奇经历,实际上梳理了北宋前六十年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历史。
王文正公旦为相二十年,人莫见其爱恶之迹,天下谓之大雅。
——范仲淹
王旦受美珠之赐,而俯仰以从真宗之伪妄,以为荧于货而丧其守,非知旦者,不足以服旦也。人主欲有所为,而厚贿其臣以求遂,则事必无中止之势,不得,则必不能安于其位。
——王夫之
公在相位,终日始默,问其夷狄,包裹兵革,问其卿士,百工以职,问其庶民,耕织衣食。相有赏罚,功当罪明,相有黜升,惟否惟能,执其权衡,万物之平。
——欧阳修
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
——苏东坡
通一代所谓名臣,必求粹自无疵,自汉唐不过二三,数宋君子,李、韩、范、马外,赵普、王旦,咸不免讥,矧其余者。
——朱熹
王子明、寇平仲(寇凖)皆伟然一代人豪,然天书之谬,一以不能正其始,一以不能正其终。
——叶盛
大宋名相的创作者
· · · · · ·
-
祁新龙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祁新龙,甘肃陇南人,资深宋粉、先秦粉,多年致力于宋史、先秦史研究,擅长用散文笔法,从微观入手,书写宏大历史事件背后的细节,注重历史因果性研究。
已出版《宣和四年》《景德元年》《景德元年》《天下一人:宋徽宗传》《我的故乡在湫山》。
目录 · · · · · ·
第一章 童年少年(957 — 976年)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
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1 家 世 .....19
· · · · · · (更多)
第一章 童年少年(957 — 976年)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
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1 家 世 .....19
2 出 生 .....29
3 符彦卿之事 .....40
4 手植三槐 .....50
5 家庭再遭变故 .....60
第二章 初入仕途(977 — 989年)
公在至和中……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
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
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1 少年初长成 .....73
2 龙虎榜 .....82
3 初入仕途 .....90
4 赵昌言嫁女 .....97
5 中央任职 .....105
第三章 命运转折(990 — 999年)
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
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
1 王禹偁举荐 .....117
2 知制诰 .....126
3 避嫌岳父 .....133
4 伯乐宋真宗 .....140
插 叙 美好家风传千年
王旦之所以能够成为古代帝王赞誉是良相,和士大夫们心中的楷模,除
了在官场当中一心为公之外,他在治家问题上,也树立了新风,引起了
古之贤者的尊崇和效仿。
1 以德服人 .....151
2 不与寒门士子争利 .....153
3 不置田产不纳妾 .....155
4 勤俭节约是治家之本 .....158
5 侍奉兄嫂有礼 .....161
第四章 拜相当国(1000 — 1006年)
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
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
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
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
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
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
见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1 王旦担任参知政事 .....132
2 望都之战 .....141
3 景德元年留守 .....148
4 澶渊之盟 .....158
5 王旦为相 .....169
6 新宰相上任 .....180
第五章 天书封禅(1007 — 1008年)
真宗亦号贤君,初相李沆,日闻灾异,其心犹存警惕,厥后澶渊郎盟,
大臣首启天书以侈其心,群臣曲意迎合,苟图媚悦,致使言祥瑞者相继
于途,献芝草者三万余本。
1 跟随真宗祭祀皇陵 .....241
2 处政务有章法 .....252
3 王钦若的计谋 .....265
4 一壶珍珠 .....275
5 皇帝的梦 .....285
6 封禅泰山 .....301
第六章 治世能臣(1009 — 1014年春)
公在相位,终日如默。问其夷狄,包裹兵革。问其卿士,百工以职。问
其庶民,耕织衣食。相有赏罚,功当罪明,相所黜升,惟否惟能。执其
权衡,万物之平。孰不事君,胡能必信?孰不为相,其谁有终?
1 政务很多 .....319
2 掌权不弄权 .....334
3 祭祀这事还没完 .....347
4 宰相的建议很重要 .....364
5 还是祭祀那些事儿 .....376
第七章 鞠躬尽瘁(1014年7月 — 1017年10月)
王旦当国最久,事至不胶,有谤不校,荐贤而不市恩,救罪辄宥而不费
辞。澶渊之役,请于真宗曰:“十日不捷,何以处之?”真宗答之曰:
“立太子。”契丹逾岁给而借币,西夏告民饥而假粮,皆一语定之,伟哉
宰相才也。
1 为国荐才 .....393
2 老骥伏枥 .....406
3 老臣心 .....421
4 和而不同的宰相 .....432
5 再次请辞 .....448
6 备极哀荣 .....457
尾 声 ....471
后 记 .....477
参考书目 .....477
附录一 年表 .....481
附录二 王旦的诗文 .....484
附录三 宋真宗时宰相一览表 .....490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大宋名相"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大宋名相"的人也喜欢 · · · · · ·
大宋名相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大宋一代名相——王旦

《大宋名相》,王佑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王旦,大宋执政十八年的宰相,却并没有特别多的故事流传在人世间。究其原因,大概是我看此类历史看得少,所以看到的相关故事少,另一种原因大抵就是关于王旦的故事,在人世间本来就少吧。 在阅读了这本《大宋名相》以后,我发现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我阅读的相关书籍少,所以在初见... (展开)> 更多书评 11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 】2024 (普照)
- 闲着没事读读书(二) (鹿小羽)
- SP猪式会社员工读物(2024年版) (天蝎小猪)
- 听说你喜欢历史 (茅十八)
- 书影阅评 (闰闰)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5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大宋名相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K 2024-06-18 07:57:18 上海
分数水分太大了吧,完全就是没有任何分析的流水账,难以想象是最近才出品的文章
0 有用 木子络 2025-02-19 01:08:48 吉林
一年几本的网络写手。。。号称历史学者。。。
0 有用 keep dreamer 2025-04-03 19:28:55 上海
我这一生在政务上从未有过什么过失,唯一一件让我终生都无法释怀的事情是没有劝谏皇帝不要做天书封禅,这个过失已无法挽回。 王旦,对于历史门外汉,这个宰相不算有名,看了他对的传记,是真的厉害,佩服之至。
0 有用 momo 2024-03-13 01:15:12 湖南
宋朝宰相王旦的传记,比较客观。王旦心胸宽广,一心为公,为相十八载,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前还在悔恨自己不该同意宋真宗封禅祭祀。
0 有用 Mark_Lee 2024-04-14 23:52:36 上海
后半段琐事太多。不过终于知道景德镇的名字来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