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安藤雅信推崇“日用之美”,探索植根于生活的艺术,主张在细微处感知美,还原每一个人的本真状态。他相信:如果人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到愉悦的话,那么人生就是幸福的。
他所认可的美之器物,不是只供展陈的无瑕工艺品,而是能与人产生交流和共鸣之物,它们被用于日常生活中,也被生活改造,历经洗礼,蕴育出岁月磨灭之美。
《美的觉知》饱含安藤雅信对一切美的形式的体验、叩问与思考。茶道、雕塑、建筑、美食、书法、古董、时尚、音乐……身为陶作家的安藤,超越传统陶艺与现代美术的局限,积极从其他艺术领域吸取灵感,获得敏锐的觉知力。他试图梳理东方艺术的源流,将“清贫”的禅修精神与大道至拙的东方美学融入自身创作中,以此姿态与西方主导的主流审美相抗衡,收获生活之美、自然之美、设计之美、东方之美。
生活美学家竞相推荐:李若帆(雕刻时光、“失物招领”创始人)、苏燕(生活美学家)、王恺(作家,媒...
安藤雅信推崇“日用之美”,探索植根于生活的艺术,主张在细微处感知美,还原每一个人的本真状态。他相信:如果人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到愉悦的话,那么人生就是幸福的。
他所认可的美之器物,不是只供展陈的无瑕工艺品,而是能与人产生交流和共鸣之物,它们被用于日常生活中,也被生活改造,历经洗礼,蕴育出岁月磨灭之美。
《美的觉知》饱含安藤雅信对一切美的形式的体验、叩问与思考。茶道、雕塑、建筑、美食、书法、古董、时尚、音乐……身为陶作家的安藤,超越传统陶艺与现代美术的局限,积极从其他艺术领域吸取灵感,获得敏锐的觉知力。他试图梳理东方艺术的源流,将“清贫”的禅修精神与大道至拙的东方美学融入自身创作中,以此姿态与西方主导的主流审美相抗衡,收获生活之美、自然之美、设计之美、东方之美。
生活美学家竞相推荐:李若帆(雕刻时光、“失物招领”创始人)、苏燕(生活美学家)、王恺(作家,媒体人)、陈宇慧@田螺姑娘(美食作家)、唐七Seven(自由撰稿人,生活美学倡导者 )、河马@河马食堂(资深媒体人,食器收藏家)——他们都是安藤先生忠实的拥护者。
作者简介 · · · · · ·
安藤雅信,日本陶作家,茶人,“百草艺廊”经营者,生活工艺代表人物。1957年出生于日本岐阜县,祖辈是陶瓷器批发商。高中时因痴迷爵士乐而成为复读生。武藏野美术大学雕塑系毕业后,重燃对陶瓷的热情,因而转投陶艺界。
他致力于打破传统工艺与现代美术的壁垒,探索植根于生活的艺术,于日常生活中寻觅设计之美、生活之美、自然之美、东方之美。对茶道、摇滚乐、爵士乐也有很深的造诣。
目录 · · · · · ·
似是而非之始/洞见主干/实用工艺与现代美术/
现代美术与茶道/在隧道中/画蛇添足
探索美术的工艺/我家的习惯
遇见白釉陶器荷兰盘/物与空间/荷兰盘的诞生
生活工艺之始/摹古与个性/对白色的畅想
· · · · · · (更多)
似是而非之始/洞见主干/实用工艺与现代美术/
现代美术与茶道/在隧道中/画蛇添足
探索美术的工艺/我家的习惯
遇见白釉陶器荷兰盘/物与空间/荷兰盘的诞生
生活工艺之始/摹古与个性/对白色的畅想
工艺与工业/有茶的时间/什么是生活方式?
功能性思考——融通无碍/功能性思考——感觉的功能
前半生与后半生/传承、延续/诚实工作
第二章:我的收藏
柳茶碗——粗鄙之画
手板与苹果箱——窑厂的道具
研磨碟——找到空当
第三章:从周边到中心的对话
坂田和实&安藤雅信:没有标准的美
工艺与美术的关联——写在与坂田和实先生的对谈之后
村上隆&安藤雅信现代:美术和陶艺
能否解开锁国?——写在与村上隆先生的对谈之后
大友良英&安藤雅信:从《海女》到噪音的彼岸
噪音讲义——写在与大友良英先生的对谈之后
皆川明&安藤雅信:共鸣的制造
重拾喜悦——写在与皆川明先生的对谈之后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有一位做荞麦面的师傅,他会根据收割那一年的降雨量去调整磨荞麦粉的石臼的高度。也有一位做乌冬面的师傅,无论给他什么品质的面粉,总能做出相同口感的乌冬面。这两个匠人师傅的故事说明了关于做面的两种不同的方向,十分有趣。荞麦面师傅是要根据每年荞麦收割的特点,调整制粉方式、揉面方式以充分体现这一年的特点;而乌冬面师傅是无论在何种条件下都努力以自己的经验和技术,做出让客人安心的稳定口感。这两种不同的制作方向也类似陶艺和瓷器的创作。 世界上最早的白瓷出现在距今一千多年的中国隋唐时期,当时为了制作出白玉的替代品而烧制出了白瓷,从此开始了全世的陶瓷产地对白色的憧憬与向往。比中国晚大约四百年,朝鲜半岛、越南烧制出了白瓷。比它们再晚四百年的日本,以及晚日本一百年的德国,也都纷纷找到了烧制白瓷的方法。为了烧制出与黄金等价的白瓷,在漫长的探索岁月中,世界各地也用白陶来替代白瓷,由此诞生了朝鲜半岛的白粉引、日本的大量使用长石釉的志野烧、荷兰的使用锡的白釉陶、英国的混合了动物骨粉的骨瓷。 在白瓷的配方被发明之后,白陶因其自身的素材本色,依然在就近地域自产自销而并没有被白瓷取而代之。但毕竟光环落在了制作出具有像玉器一般透光性的白瓷身上,这样的风潮席卷世界,白瓷成为全世界餐具的主体。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生活工艺之始/摹古与个性/对白色的畅想 -
常常令制作者为难的是,日本的消费者既要求保持器物素材的特长,又要充分兼顾设计感,要在这两个方面都十分用心。和日本的消费者略有不同,中国的客人偏好选择既能保持高温又不夺茶味的高温薄胎,或是挂着类似玻璃结晶的高温釉面的器皿。中国茶的滋味和香气差别十分细微,他们首先关注器皿是否利茶,其次才是设计感。我的理解是不能牺牲茶味来成就设计感。 但仅仅满足喝一杯口感好的茶的器皿还不足以成为文化。“空间、人文、道具”的绝妙组合才能在时间的不断叠加中产生新的文化,孕育出新的思想。只有新的思绪叠加在美好的记忆之上,能让记忆更长久地停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也许上升到思想的高度听起来有些夸张,但咖啡也好,饮茶的习惯也好,都会让人回归到生活的原点,从而引发新的思考。反观已经成熟的器以载道的茶道文化发展史,审美的终点不正是回归原点吗?基督教文化圈把它总结为“清贫”,道教文化称之为“拙朴”,而像日本所在的佛教文化圈则说“空、无”,这些都最终导向人们的根本思想。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工艺与工业/有茶的时间/什么是生活方式?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美的觉知"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美的觉知"的人也喜欢 · · · · · ·
美的觉知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 条 )

美无时无刻与我们同在。
> 更多书评 13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河出書房新社 (2018)暂无评分 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生活美學 (烏普西侖巴)
- 选书用 (魏小河)
- 艺术视觉设计书单 (LimboMinaïss)
- 文化漫笔 (森森)
- 2020年艺术类图书出版观察 (陆花鱼)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84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美的觉知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大魔王脆皮儿 2020-10-10 10:42:16
美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看这本书有很多感悟。
0 有用 瘦大海 2022-09-18 13:55:29 浙江
第一部分深有共鸣,后面两部分一般。
0 有用 小尾巴mori 2022-11-09 22:56:49 上海
物的前半生被制造,后半生被欣赏 被使用
1 有用 roro 2021-01-23 01:28:33
坂田村上隆皆川明讲的都很好
5 有用 黎戈 2020-10-23 09:50:07
工艺美学的思考:物与人的联系如何产生,得自人对物的体恤(时代、地域、使用者的不同,都能对设计有微妙的影响),物对人的温柔承接,以及二者在长期使用中厮磨出的体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