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第一章“人类发明物品中的女王”
一、缝纫机的问世
二、缝纫机对西方妇女生活的改变
第二章申城舶来品
一、缝纫机进入上海的时间
二、缝纫机在近代上海的销售过程
三、缝纫机译名、价格考
第三章早期缝纫机购用群体的反应
一、红帮裁缝的“拿来主义”
二、苏广成衣铺的“半推半就”
三、大帮裁缝的“吃饭家什”
四、从“趋时显摆”到“摩登女红”
第四章洋商、华商与上海缝纫机产业
一、“不知疲倦”的美国胜家
二、“天下无敌”的“铁蝴蝶”
三、“巧夺天工”的“飞人”
第五章缝纫机与服饰产业
一、“只重衣衫不重人”——西装业
二、“西服的陪衬”——衬衫业
三、“噱头与蹩脚”——鞋帽业
四、“拎包裹时代的终结”——时装业
结语
一、从“奇技淫巧”到“有裨工业”—一种观念的转变
二、机器使用与性别的关系——一件器物的衍生
三、革新的力度与时尚的速度——一个社会的变迁
附录:
一、1891-1893年缝纫机进口出口上海数据统计
二、1894年缝纫机进口出口上海数据统计
三、1895-1900年缝纫机进口出口上海数据统计
四、1901-1910年缝纫机进口出口上海数据统计
五、1911-1918年缝纫机等进口出口上海数据统计
六、1919年缝纫机等进口出口上海数据统计
七、1920年缝纫机等进口出口全国数据统计
八、1921-1934年缝纫机等进口出口全国数据统计
九、1934-1935年缝纫机等进口中国价值统计(按国别)
十、1936-1942年缝纫机等进口中国价值统计(按国别)
十一、1940-1942年中国进口缝纫机一览
十二、1946年中国进口缝纫机等机器一览
十三、1946-1947年中国进口缝纫机一览
十四、1948年中国进口缝纫机等机器一览
十五、1891-1933年缝纫机进口
十六、1952年7月4日上海市缝纫机器业同业公会筹备会会员的产品目录
十七、胜家缝纫机公司1851-1949年历届董事长
十八、缝纫机发展大事记
十九、调查问卷
二十、部分与近代上海相关的缝纫机广告摘录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
收起)
0 有用 仁波切·偉 2022-08-16 10:00:38
由缝纫机来介绍上海社会的发展,有些以小见大的意思,但可占用的资料明显太少,所以很多分析不到位,只是资料的堆砌,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吧。
0 有用 已注销 2021-01-09 11:38:34
有一些论点的输出。但言之无物,无论是论证还是分析。有些章节几乎是文字材料的拼凑和堆积。
0 有用 波波安 2018-02-14 23:58:20
以小见大,有点意思,可见作者研究水平之高
1 有用 mayi121 2021-10-22 23:29:06
读书笔记。缝纫机与近代上海社会变迁,是上海城市社会变迁丛书系列的一本。我是在马伯庸的微博上看到的。翻开书才发现,原来是一位博士的毕业论文。随便翻翻可以,作为史料整理可以,要说她讲清楚了缝纫机与近代上海社会变迁的关系,就有点勉强了。一方面,论文挖掘不深,没说出点道道,感觉理论上欠缺了点。另一方面,也许是史料不够,很多论据有点牵强,比如把溥仪的回忆录里的数据作为论据,比如对于中山装的解释,也有点人云亦... 读书笔记。缝纫机与近代上海社会变迁,是上海城市社会变迁丛书系列的一本。我是在马伯庸的微博上看到的。翻开书才发现,原来是一位博士的毕业论文。随便翻翻可以,作为史料整理可以,要说她讲清楚了缝纫机与近代上海社会变迁的关系,就有点勉强了。一方面,论文挖掘不深,没说出点道道,感觉理论上欠缺了点。另一方面,也许是史料不够,很多论据有点牵强,比如把溥仪的回忆录里的数据作为论据,比如对于中山装的解释,也有点人云亦云了。是个好题目,以小见大,切入点很好,可惜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展开)
0 有用 仁波切·偉 2022-08-16 10:00:38
由缝纫机来介绍上海社会的发展,有些以小见大的意思,但可占用的资料明显太少,所以很多分析不到位,只是资料的堆砌,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吧。
1 有用 mayi121 2021-10-22 23:29:06
读书笔记。缝纫机与近代上海社会变迁,是上海城市社会变迁丛书系列的一本。我是在马伯庸的微博上看到的。翻开书才发现,原来是一位博士的毕业论文。随便翻翻可以,作为史料整理可以,要说她讲清楚了缝纫机与近代上海社会变迁的关系,就有点勉强了。一方面,论文挖掘不深,没说出点道道,感觉理论上欠缺了点。另一方面,也许是史料不够,很多论据有点牵强,比如把溥仪的回忆录里的数据作为论据,比如对于中山装的解释,也有点人云亦... 读书笔记。缝纫机与近代上海社会变迁,是上海城市社会变迁丛书系列的一本。我是在马伯庸的微博上看到的。翻开书才发现,原来是一位博士的毕业论文。随便翻翻可以,作为史料整理可以,要说她讲清楚了缝纫机与近代上海社会变迁的关系,就有点勉强了。一方面,论文挖掘不深,没说出点道道,感觉理论上欠缺了点。另一方面,也许是史料不够,很多论据有点牵强,比如把溥仪的回忆录里的数据作为论据,比如对于中山装的解释,也有点人云亦云了。是个好题目,以小见大,切入点很好,可惜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展开)
0 有用 已注销 2021-01-09 11:38:34
有一些论点的输出。但言之无物,无论是论证还是分析。有些章节几乎是文字材料的拼凑和堆积。
0 有用 波波安 2018-02-14 23:58:20
以小见大,有点意思,可见作者研究水平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