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资本主义经济长期波动的理论:一个批判性评述
1.1 三种有关资本主义经济长波的理论
1.1.1从范·盖尔德伦到新熊彼特主义长波理论
1.1.2曼德尔论半独立经济变量与长波
1.1.3长波与马克思主义制度分析:调节学派和社会积累结构学派
1.2 积累体制、制度型式与阶级斗争
1.2.1 制度型式与资本积累
1.2.2 积累体制的嬗替与阶级关系的再生产
1.2.3 阶级斗争与技术革命生命周期
1.3技术、经济与制度的协同演化
1.3.1在技术和制度之间:社会积累结构学派的得与失
1.3.2 技术—经济范式与制度的创造性毁灭:佩蕾丝和新熊彼特主义经济学
1.4尾论
2
战后黄金年代是怎样形成的
2.1 黄金年代的形成及其制度基础
2.2 调节学派和黄金年代的积累体制
2.2.1 黄金年代的宏观经济结构
2.2.2 调节学派的理论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3 曼德尔和新熊彼特主义的解释
2.3.1 战后技术革命、相对剩余价值大跃进和长波
2.3.2 技术革命生命周期和黄金年代的形成
2.4 尾论
3
黄金年代的终结与1973-1975年结构性危机爆发的根源
3.1 利润率下降和危机的爆发
3.2 利润挤压论对危机的解释
3.2.1 生产率危机和工资上升的双重挤压:从调节学派到社会积累结构学派
3.2.2 供给侧解释的局限:布伦纳对利润率挤压论的批评
3.3 布伦纳的过度竞争论及相关争论
3.3.1沉淀资本与国际间的过度竞争
3.3.2 供给侧还是需求侧——克罗蒂和布伦纳的争论
3.4 从垄断资本学派到新熊彼特主义经济学:迈向新的理论综合
3.4.1 如何达成一个兼容供给侧和需求侧因素的分析框架
3.4.2 两种需求侧解释:福斯特和布伦纳的争论
3.4.3 对生产率危机和利润率下降的需求侧解释
3.4.4 创新和投资类型的转化与1973—1975年危机
3.4.5 战后无产阶级化的终结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的成熟和停滞
3.5 尾论
4
金融资本与现代资本主义都市化
4.1都市化与阶级—垄断地租: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的发展
4.2 都市化、制度环境与阶级—垄断地租的形成
4.2.1 都市化与剩余的吸收
4.2.2 都市化的制度条件
4.2.3 都市化与阶级—垄断地租的形成:巴尔的摩的案例
4.3 从初级循环到次级循环:一个解释资本积累金融化的马克思主义框架
4.4 哈维和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5
新自由主义积累体制与2008年金融—经济危机
5.1 新自由主义积累体制的崛起及其特征
5.2 新自由主义体制下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
5.3 利润率和积累率的乖离
5.4 资本积累金融化与2008年金融—经济危机
5.4.1 金融化的性质
5.4.2 资产市场泡沫、消费扩张和次贷危机
5.5 过度投资、利润率和2008年金融—经济危机
6
金融化与利润率的长期变动
6.1引言
6.2 金融资本与利润率
6.2.1 金融资本的政治经济学含义:从希法亭到当代
6.2.2 金融资本与利润率平均化
6.3 如何在利润率的经验量度中反映金融化
6.3.1 金融部门的利润率
6.3.2 金融部门和实体部门的统一利润率
6.3.3 若干评论
6.4 尾论
7
论长波
7.1 资本积累过程中的波动性
7.2 战后扩张长波的主要特征
7.3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长期波动
7.4 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新的扩张长波的主要推动力量
7.4.1 信息技术革命
7.4.2 利润率回升
7.4.3 世界市场扩大
7.5. 20世纪80年代以来扩张长波转化为萧条长波的必然性
7.5.1 信息技术革命对投资的推动作用逐渐趋于减弱
7.5.2 利润率变动趋势的逆转
7.5.3 经济全球化所影响的世界市场在发生变化
7.6 对80年代以来扩张长波的进一步讨论
7.7 最近时期萧条长波的主要特征
7.8 展望
· · · · · · (
收起)
1 有用 CrytonSH 2021-11-10 14:24:26
有时间再读一读
13 有用 历史理性 2020-06-13 21:02:13
1、本书并非经济史的研究,而是问题导向的经济思想研究,旨在辨析各种学派(调节学派、社会积累学派、新熊彼特主义、曼德尔、布伦纳、《每月评论》派等)对长波问题的见解。作者反对将利润率下降归结为单一原因(过度竞争、有机构成上升、工资造成“利润挤压”、技术停滞等),主张制度、技术、阶级关系三维度综合分析,对各派的不同主张各有支持和反对,有时论旨有些难以把握,但可以看到重要问题的认识状况。2、两个作者对90... 1、本书并非经济史的研究,而是问题导向的经济思想研究,旨在辨析各种学派(调节学派、社会积累学派、新熊彼特主义、曼德尔、布伦纳、《每月评论》派等)对长波问题的见解。作者反对将利润率下降归结为单一原因(过度竞争、有机构成上升、工资造成“利润挤压”、技术停滞等),主张制度、技术、阶级关系三维度综合分析,对各派的不同主张各有支持和反对,有时论旨有些难以把握,但可以看到重要问题的认识状况。2、两个作者对90年代增长的见解并不一致,高峰认为存在一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下的长波,而孟捷认为那只是一次不成功的“利润修复”,应该说孟捷的说法更有说服力,信息技术产业不论开发出几个G,事实上都不足以支撑一次上升长波。3、有一章介绍哈维的垄断地租论,不难看出,哈维实际上提前三十年分析了08年金融海啸的形成过程。 (展开)
1 有用 过期黄桃罐头 2024-06-23 08:01:51 西班牙
当作战后西马政治经济学思想史看非常不错,仅看最近电动车价格战的争论,也能发现利润率下降问题今天也是个关节问题。赞同孟捷老师的观点,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更接近一次技术修复、并未推动经济进入新一轮长波…
0 有用 蓝色的天 2023-03-01 10:37:53 河北
又回看了一部分。预答辩时候说用了这本书被怼惨了,老师说高峰主要聚焦于国内。两位作者是加了国内制度对长波形成的影响,世界体系用的长波形成机制确实是不同,但是新技术的投资、世界市场的扩大始终是长波形成的基础吧
0 有用 菇菇叽 2024-10-27 18:37:02 浙江
看完整个人都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