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最强本能识谎术,让谎言装不成、藏不住
微反应是每个人在遇到有效刺激的一刹那产生的瞬间反应,它从人类本能出发,不受思想的控制,无法掩饰,也不能伪装。再能“装”的人,遇到有效刺激之后的第一瞬间也会出现微反应,他的“装”只能出现在微反应之后。因此,微反应是个人内心想法的忠实呈现,是了解一个人内心真实想法的最准确线索。
本书作者经过5年研究,与8家司法科研机构合作,积累了10000条微反应测试数据,在国内最先开启了应激微反应研究的先河。全面分析了最常见的8种微反应类型(冻结反应,安慰反应,逃离反应,仰视反应,爱恨反应,领地反应,战斗反应,胜败反应),适用于恋爱交友、工作升职、团队管理、业务谈判、面试访谈等人际关系各个领域,能够从根上助你认清谎言,撕破假面,还原真相,打造属于你的防欺骗保护伞,进而看透他人,掌控局面。
微反应的创作者
· · · · · ·
-
姜振宇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姜振宇,中国心理应激微反应测试研究第一人,领导国内首家应用心理应激微反应进行测谎的研究团队。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信息中心主任,中国政法大学微反应研究小组组长,中国政法大学“心理应激微反应”课程主讲人,“微反应在新闻采访中的信息挖掘研究”项目负责人,“微反应研究在心理健康监测和干预领域的应用”项目负责人。
某电视台测谎节目专家,得到中央电视台、北京卫视、北京青年频道、台湾东森新闻台、新京报、法制晚报、台湾政治大学报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并进行过现场测试验证。
目录 · · · · · ·
每个人在受到有效刺激的一刹那,往往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瞬间的不受思维控制的真实反应,这就是微反应。微反应是人类作为一种生物,经过长期进化而遗传、继承下来的本能反应,是刻意“装”不出来的,因此是了解一个人内心真实想法的最准确线索。
什么是微反应
微反应源于人类本能
微反应能准确映射心理状态
破绽
· · · · · · (更多)
每个人在受到有效刺激的一刹那,往往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瞬间的不受思维控制的真实反应,这就是微反应。微反应是人类作为一种生物,经过长期进化而遗传、继承下来的本能反应,是刻意“装”不出来的,因此是了解一个人内心真实想法的最准确线索。
什么是微反应
微反应源于人类本能
微反应能准确映射心理状态
破绽
自我控制能力
人具有的8 种微反应
第2章 几个重要而细微的理论点
微反应最神奇和高端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准确判断他人是否说谎。把握对方在有效刺激下露出的情绪破绽,就可以抽丝剥茧,撕破假面,直击真相,从而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对方欺骗所可能带来的损失。
关于说谎
什么是说谎/说谎的类型/说谎的目的
需要判断的两件事
脑功能和优先级
刺激与情绪
情绪与能量
几个概念
基线反应
微反应分析方程式
第3章 注意!千万别动(冻结反应)
人在受到意外刺激时,第一反应是减少身体动作,保持瞬间静止,以便看清突发状况并判断对策。从这种身体突然僵住或减弱活动的反应中,可以判断出对方感到吃惊,随后可能产生恐惧、愤怒或者喜悦的心理感受。这种意料之外的刺激是非常重要的识谎线索,通常成为攻破对方心理防线的有力武器。
冻结反应的原理
惊
明显的冻结反应
最古老的冻结——跪叩/标准的冻结——整个身体僵住
隐晦的冻结反应
呼吸控制/手的约束/脚的拘束/面容僵化
与心理测试相关的应用
实用速查
第4章 不怕,不怕(安慰反应)
人在受到批评、压力、否定等负面刺激时,经常无意识地表现出一些寻求安慰的身体微反应,以减缓内心的不适感。这些细微动作可以透露出他们紧张、焦躁、恐惧或者厌恶的负面心理情绪。由于说谎是迫于某种压力而进行的行为,因此安慰反应在说谎的时候尤其常见且表现得格外明显。
视觉安慰
神奇的瞳孔/视线转移/两个荒谬的传说
听觉安慰
口唇安慰
嘴唇的动作/咀嚼和吞咽的动作/味道的安慰
肌肤安慰
头、脸、颈部皮肤安慰/衍生皮肤安慰/手部的安慰/胸腹部的安慰
对他人的安慰行为
实用速查
第5章 走为上策(逃离反应)
当人面临危险、伤害等威胁而又无法战胜对方时,通常想要做的是快速逃离,以便保全自身。此时他们内心会感到不安、恐惧、厌恶甚至愤怒。预备逃跑时,血液循环会自动将更多的血液从全身其他位置抽离出来,输送到逃跑用的下肢中,这样身体其他部位就会出现血液颜色减退,而下肢则表现为肌肉紧张、兴奋,甚至轻微颤动。
准备逃跑的那一刹那
循环和能量储备/姿态调整
明显的逃离
逃跑的变形/一个著名案例:女车模与女主持的争锋
隐晦的逃离
视觉逃离/角度的扭转
实用速查
第6章 服从与合作(仰视反应)
进化积累的本能,使得人会仰视比自己高大的对象,蔑视比自己矮小的对象;同时,人也会本能地尽量抬高自己的身体以建立优势,或者把自己的身体放低以表示谦卑和服从。所以,观察一个人的体态高低,可以判断其内心的真实自我定位。
高高在上
傲慢/御下/骄傲
服从的诚意
低头/藏脸/高低定位的变形——酒文化/腿脚的反应
尊重与互惠
点头/四种不同握手/真假拥抱/拍照站位
实用速查
第7章 喜爱——以爱情的名义说事(爱恨反应)
人和人身体间的距离,可以体现出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从热恋中情人的亲密无间到对厌烦者的避之唯恐不及,身体距离远近可以透露出内心真实的爱憎倾向。如果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始终无法靠近,那么就可以判断回避方的心理状态为排斥或厌恶。
羞涩
羞与涩/脸红什么/公众人物也不例外
允许你靠近我——距离的控制
什么是爱情/四种心理距离/爱情距离坐标轴
因爱而恨
愤怒/嫉妒
实用速查
第8章 这是我的地盘(领地反应)
在自己的地盘里,人享有绝对的权威,会表现得放松、自信,感觉被他人尊重、认同。如果有人敢于挑战自己的领地范围,则会引起强烈的警觉和反击。因此,观察人的姿态和动作,可以判断出其心中是否具有掌控感;而刻意冒犯掌控者的领地范围,则能激起强烈的愤怒,使其泄露出更多的内心秘密。
自尊
自我认同/对外防御
领地的确认
领地的建立:手和臂/领地的建立:脚和腿
领地里的掌控感
炫耀/松弛/身体不同的松弛反应
我的地盘听我的
谁是领导/位置的讲究
实用速查
第9章 进攻与防守(战斗反应)
当愤怒情绪达到顶峰时,则需要用战斗来解决。引发愤怒和战斗的原因,无论多么具体,都可以归结为生存和繁衍中遇到的威胁,比如“同行是冤家”可以溯源到对生存的威胁,“冲冠一怒为红颜”可以溯源到对繁衍的威胁。愤怒是所有情绪中表现最为明显的一种,因此战斗反应极难作假,且易于识别。
愤怒情绪
愤怒的面孔/脖子变粗/身体绷紧/眼神犀利/语言少且单一/呼吸急促/愤怒的根源是威胁
战斗预备
挑衅/迎接挑战
犀利进攻
牙齿反应/手指姿态/手指敲击/手的动作/脚的动作/如何辨别愤怒情绪的真伪/案例分析:克林顿的谎言
谨慎防御
建立屏障/阻断反应
专业人士的例外
实用速查
第10章 胜败并非常事(胜败反应)
战斗结束之后,胜利者会产生喜悦、炫耀和放松等积极情绪,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因此身体表现出抵抗重力的向上反应;而失败者神经系统进入压抑状态,全身能量丧失,因此看上去垂头丧气,身体重心向下并收缩。战败的放弃是一种心理崩溃,可以推导出悲伤、长期压抑等负面情绪。
重力原理
胜利者的姿态
反重力动作/高声欢呼/摇头晃脑/欺骗的得意
失败者的表现
长期的压抑
实用速查
· · · · · · (收起)
喜欢读"微反应"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微反应"的人也喜欢 · · · · · ·
微反应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 条 )
【工具书】工具的对待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内容更多的是对各种反应的归类,并没有太多实例类内容,但同时此类从书籍的方面想实例很难,或者说要是能给出一系列图片的实例还宁可将记录的整个过程拍下来做成一个节目。 对于作用,更多在于有了基础归类后,自行在不同场景发生进行套用,但核心前提是能归类,或者能记录不管... (展开)> 更多书评 14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欺人与自欺 (在网上看风景)
- 心理科学大家-理论普及书 (moomoofarm)
- 心理学 博弈论 (IVAN)
- 某的每日一书推荐【第一期完结】 (岚大爷本人。)
- 与人沟通 (a_ray)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微反应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暴走系乙女药 2018-04-26 18:57:51
还是有干货的
0 有用 消失的小西瓜 2011-11-26 09:19:51
这种书,一本就够,多了要恶心。
6 有用 五月的佛罗伦萨 2012-08-19 20:15:39
我靠 超级无敌废话的一本书
0 有用 水上的男爵 2013-06-05 17:21:25
写的比较生动,容易理解
1 有用 知何处 2012-06-26 17:30:05
比FBI那本好,比较系统、可行
0 有用 chesium 2024-04-13 20:46:28 广东
sslib 速览。班上人都在看。了解下就算了,启发性一般
0 有用 冬蝉未歇 2023-05-25 15:20:52 北京
有图还蛮好的,但是反应对应的心理分类有点固化
0 有用 大社小尘 2023-03-28 20:20:35 河南
挺有意思,但还是纪录片更具体,深入
0 有用 面包圈交流电 2023-02-22 20:13:04 北京
整个书看下来,我吸收的信息是身体语言和表情语言对于普通人很难遮掩自身真实反应,但是文字和语言是可以掩饰自己内心反应
0 有用 Crystal 2022-08-21 22:57:47 广东
《微反应》的应用面比《微表情》更广,毕竟反应是全身的表现,比面部表情更容易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