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读"10倍写作术"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10倍写作术"的人也喜欢 · · · · · ·
10倍写作术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0 条 )


《10倍写作术》5天写出10万字的方法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书的作者上阪彻,是一位非常高产的职业作家,一个月可以写一本书。他从事采访和写作多年,到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采访了超过3000人,他发现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 越会工作的人,写作的速度越快。 于是,他就写了这本教快速写作的书。 这本书我只看了后面几章的实践,工具书... (展开)
有素材,就能解决“不知道写什么”的烦恼。
有素材,就能解决“不知道写什么”的烦恼。 目录: 一,本书和作者介绍 二,让文章流畅易读的7个要点 三,利用素材、五步写作方法。 四,如何确定自己写的文章通俗易懂。 五,了解影响写作速度的两点。 六,总结 一,《10倍写作术》作者上阪彻,拥有23年自由撰稿写作经历,记者...
(展开)
> 更多书评 20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on writing, and writing well (Agere)
- 写作书单 (Vermouth)
- 2023书单 (壕小卒)
- 书单|《10倍写作术》:快速写作只要做到以下三点就够了
- 实用与科普 (HHHHdaa)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10倍写作术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贤二 2022-05-27 07:51:42
用10倍写作术写成的介绍如何快速写作的10倍协写作术,值得阅读两遍以上,整理干货;
0 有用 昂奇堂 2021-11-17 20:41:28
怎么快速而流畅地写作?作者给出了这么几套法宝: 1. 脑中树立起基本框架:结论 — 理由 — 举例 — 总结。 2. 明确读者对象和写作目的。 3. 文章无论长短,都是恰当素材的选取和组合,所以素材库的建设是重中之重。这里介绍了积累素材的经验,尤其是普通碎片时间,将所见所想记录下来的做法,值得参考。 作者追求的是“易懂且有用的文章”,但这种“易懂”的另一面是啰嗦和水分较多,因此看的时候,只要看每一... 怎么快速而流畅地写作?作者给出了这么几套法宝: 1. 脑中树立起基本框架:结论 — 理由 — 举例 — 总结。 2. 明确读者对象和写作目的。 3. 文章无论长短,都是恰当素材的选取和组合,所以素材库的建设是重中之重。这里介绍了积累素材的经验,尤其是普通碎片时间,将所见所想记录下来的做法,值得参考。 作者追求的是“易懂且有用的文章”,但这种“易懂”的另一面是啰嗦和水分较多,因此看的时候,只要看每一章的结尾总结,再根据兴趣点展开阅读,可以节约大量时间。 (展开)
2 有用 RaiyChemJ 2021-03-17 22:10:23
这本书的整体写作思路和我平时写材料的基本吻合,自我反省一下平时材料积累的不够充分,每次写材料都还得回去突击。不过这本书让我觉得作者水平有限,有一种搭了框架肉什么的就胡乱涂上去就是了的感觉,整体阅读虽然流畅,但是很多文字没啥意思。
12 有用 愚公∞ 2021-03-13 21:11:38
浏览了一下,主题、素材、写作,修改,其实写作的方法,并没有太多的新意,更关键的是心理调试,也就是将写作当成一种习惯,而不是要写什么长篇大论,让自己适应写作的心态,这样写作就能维持下去了。作者其实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大部分著作都是素材堆砌而成,也就是说基本上大部分书都是观点加素材,那么我们看书其实也就是看书和了解素材,这对于阅读其实也是有帮助的。很多人阅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重点,其实就是作者想... 浏览了一下,主题、素材、写作,修改,其实写作的方法,并没有太多的新意,更关键的是心理调试,也就是将写作当成一种习惯,而不是要写什么长篇大论,让自己适应写作的心态,这样写作就能维持下去了。作者其实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大部分著作都是素材堆砌而成,也就是说基本上大部分书都是观点加素材,那么我们看书其实也就是看书和了解素材,这对于阅读其实也是有帮助的。很多人阅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重点,其实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而素材只是为了证明主题的资料。因此,如果把自己陷入到素材,而忽视作者的观点,就不免捡了芝麻掉了西瓜。最后,我觉得未必是写书,其实更适合作为公众号写作的方法。现在公众号的写作,基本上也就是观点加素材,问题在于如何坚持。 (展开)
2 有用 雾凇翔 2021-03-17 00:11:13
跟之前想的一样,核心是应该着眼于素材的收集整理,区分文章的应用场景,旨在利用素材有序地为目的服务。所以更适用于商务写作而不是文学创作。书里说的抛开写好文章的想法,可以理解成一种去仪式化的思维转变。对于生活工作事项而言,我们确实只需要忠实于素材本身的事件呈现就够了,文笔、语法、符号等等并不是这类写作主要关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