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 新京报·腾讯2017年度十大好书
☆ 豆瓣2017年度读书榜单 中国文学(小说类)TOP1
☆ 第一届做書奖 年度原创小说
用纯真的双眼捕捉孤独的角落
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的两位作家之一
台湾吴浊流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时报文学奖得主
………………
※编辑推荐※
☆ 袁哲生以冷静节制的短篇小说风格和骆以军并列为台湾1960年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也是 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 ”的两位作家之一,还影响童伟格、甘耀明、高翊峰、王聪威等一批台湾年轻作者,如果,袁哲生继续写下去,或许他会是当今台湾最杰出的小说家……
☆ 美国小说家海明威曾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写作者在书写上只留下八分之一给读者,另外八分之七则隐匿其踪。向来崇拜海明威冰山理论的袁哲生,也在这本《寂寞的游戏》展现出一种专属于他自己的冰山书写。通过一贯冷静的文字、简约的...
☆ 新京报·腾讯2017年度十大好书
☆ 豆瓣2017年度读书榜单 中国文学(小说类)TOP1
☆ 第一届做書奖 年度原创小说
用纯真的双眼捕捉孤独的角落
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的两位作家之一
台湾吴浊流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时报文学奖得主
………………
※编辑推荐※
☆ 袁哲生以冷静节制的短篇小说风格和骆以军并列为台湾1960年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也是 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 ”的两位作家之一,还影响童伟格、甘耀明、高翊峰、王聪威等一批台湾年轻作者,如果,袁哲生继续写下去,或许他会是当今台湾最杰出的小说家……
☆ 美国小说家海明威曾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写作者在书写上只留下八分之一给读者,另外八分之七则隐匿其踪。向来崇拜海明威冰山理论的袁哲生,也在这本《寂寞的游戏》展现出一种专属于他自己的冰山书写。通过一贯冷静的文字、简约的结构,他留下十分之一的部分;字里行间的处处留白,则隐藏十分之九的深邃意涵让读者自行摸索。当读者感受到那十分之九时,袁哲生的文字意义才真正展现出来。
………………
※内容简介※
在这一本由七篇短篇小说组成的《寂寞的游戏》中,袁哲生通过各种不同的人际情感,例如父母与儿子之间的亲情,年少时同学之间的友情,或是两人结婚多年的夫妻之情,一再地去捕捉寂寞这种“生而为人必定面临的困境感”,字里行间处处散发孤独的感觉。寂寞、孤独一直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基调,也是许多作家竭力描述的情感,但是,当我们在《寂寞的游戏》中仔细品味袁哲生冷静节制的文字后,终将会发现一种袁哲生独有的寂寞书写。
………………
※名人推荐※
在袁哲生最好的作品里,他显然不满足于白描人生片段而已,而要借叙述的形式,表达更复杂的看法。这使他得以超越写实模拟的限制,曾获大奖的《送行》正是如此。故事中的父亲带著小儿子坐火车,为落网逃兵的大儿子送行;之后小儿子再到海港送别父亲。如是辗转,人物关系渐行渐远,叙事力量也越来越淡。一篇讲亲情的小说,竟反衬出天地不仁,何以为寄的孤绝感。亲如骨肉,又能如何?
——文学评论学者 王德威
《送行》的作者对文字有极其精到的控制力,使读者一直处于某种“距离”之外的冷静状态。刻意压低抹淡的腔调反而令港式小镇里浮来游去的小人物因面目模糊而益显卑微、落寞。作者大量使用的白描笔触非但不会由于“没有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变化”而流于空疏,反倒经由人物错身而逝的际遇、彼此不相连缀的动作、遭遇来交叠衬显出作者尤深的关切——人类存在的断片性和疏离性。
——当代华文作家 张大春
他用强烈的表达意愿,代替节制和省略。他想把个人的感受和社会的现状融合在一起,成为文学的一体。但是,他并未忘却隐藏的工夫。他想在表露和隐含之间,求取平衡。他用丰富而正确的现实描述,来建立他的作品的架构。他也了解,要进入社会的深处,才能追求到他的目标。
——台湾小说家 郑清文
寂寞的游戏的创作者
· · · · · ·
-
袁哲生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袁哲生(1966—2004)台湾高雄县冈山镇(今高雄市冈山区)人,毕业于文化大学英文系、淡江大学西洋语文研究所。文字冷静平淡,叙事手法简约节制,写作风格犹如疏离的冰山,字里行间的处处留白常蕴含深刻意义。作品往往通过儿童单纯的眼光去捕捉人类的孤独、生存困境与潜藏人们心底的沉郁情感。
曾获台湾第17、22届“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第20届“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审奖、第33届“吴浊流文学奖”小说正奖、“五四文艺奖章”小说类等等。著有小说集《静止在树上的羊》《寂寞的游戏》《秀才的手表》,中篇小说《猴子》《罗汉池》,倪亚达系列小说与台湾宝瓶文化代为出版的纪念文集《静止在:最初与最终》。
目录 · · · · · ·
自序 灵魂的体重
寂寞的游戏
遇见舒伯特
送行
附 《送行》得奖感言
附 决审意见:渐行渐远的《送行》/ 张大春
父亲的轮廓
没有窗户的房间
附 得奖感言:盛夏午后的相遇
密封罐子
木鱼
袁哲生生平写作年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那天晚上,他陪着妻在山间的小路上提灯笼,他们像两只迷路的萤火虫在黑夜里寻觅那群小孩子,直到点完了所有的蜡烛,都没有找到。 那个夜晚,妻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固执。 那也是他们在山上的日子里唯一的一次失眠。 半夜,他们客厅里的灯还亮着。 “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好不好?”妻说。 “什么游戏?” “就是各自写下一句最想告诉对方的话,然后装在一个玻璃罐子里,再把它埋在土底下,过二十年之后才可以挖出来,看看对方写了什么。” “无聊。” “哪会无聊。” 他知道他拗不过妻。他取过妻预备好的纸片,走进书房里去。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65页 -
我就这样躲躲藏藏了许多年,直到有一天,捉迷藏的乐趣就像一颗流星,眨眼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那天,我躲在一棵大树上,等待我的同伴孔兆年前来找我;我等了很久,一直等到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幸福的感觉随着时间慢慢消失,终于,我看到孔兆年像个老人似的慢慢走过来。他慢条斯理地站在我藏身的大树底下,看看右边,又看看左边,然后,倏地猛然抬起头来——我还来不及尖叫便怔住了。他直愣愣地望着我,应该说是看穿了我,两眼盯着我的背后,一动也不动,令人不寒而栗。我从来没有看过那样一张完全没有表情的脸,和那么空洞的一双眼球,对我视而不见。 那时,他望了好一会儿,然后才掉头走开。我还记得自己一直蹲在树上,痴痴地看着那双橘色的塑胶拖鞋慢慢离去,发出干燥的沙沙声。接着,我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蜷缩在树上,我看见自己用一种很陌生的姿势躲在一个阴暗寂寞的角落里,我哭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寂寞的游戏"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寂寞的游戏"的人也喜欢 · · · · · ·
短评 · · · · · · ( 全部 19977 条 )
寂寞的游戏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69 条 )
论坛 · · · · · ·
感觉《夜晚的潜水艇》和这部书的风格很像诶 | 来自要跳就在这里跳 | 4 回应 | 2025-05-27 11:43:42 |
如何理解《寂寞的游戏》中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 来自豆豆 | 11 回应 | 2025-04-28 11:09:15 |
我认真有个提问。 | 来自好好学习 | 14 回应 | 2025-04-10 23:42:04 |
密封罐子 | 来自来看世界 | 7 回应 | 2025-04-10 23:39:49 |
听说很惨,我都不敢看 | 来自momo | 6 回应 | 2025-04-10 23:37:17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聯合文學 (1999)8.7分 210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港台引进★ (皮特4)
- 书海无涯 (佾云)
- 文案或策划或媒体或营销或商业或设计 (蓝蓝的紫)
- 37°暖书单(二) (37°暖)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寂寞的游戏的评论:
feed: rss 2.0
125 有用 欢乐分裂 2019-08-19 22:02:53
“一辈子很快就过完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从头至尾的厌世灰暗,丧到尘埃里去,读到最后一篇《木鱼》中这句,整个人突然沉静下来,在前面几篇对「死亡」追索铺叠的基础上,寂寥、厌倦、愤懑,通通拐入安静的暗流,在明白一切无可计较,一切终将逝去之后,放弃无谓挣扎,在反复的自我暗示/催眠下,死亡是唯一结局,“人天生就喜欢躲藏,渴望消失。”第一篇同名的种种通感写太棒了,因为我们都寂寞,寂寞的人拥有丰富的想象,敏锐的... “一辈子很快就过完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从头至尾的厌世灰暗,丧到尘埃里去,读到最后一篇《木鱼》中这句,整个人突然沉静下来,在前面几篇对「死亡」追索铺叠的基础上,寂寥、厌倦、愤懑,通通拐入安静的暗流,在明白一切无可计较,一切终将逝去之后,放弃无谓挣扎,在反复的自我暗示/催眠下,死亡是唯一结局,“人天生就喜欢躲藏,渴望消失。”第一篇同名的种种通感写太棒了,因为我们都寂寞,寂寞的人拥有丰富的想象,敏锐的感觉,寂寞的人是幸福的。《密封罐子》篇幅短,然而两个隔了经年的场景对比,简直惊悚,这就是袁哲生文字最有魅力之处。 (展开)
700 有用 李斯本 2017-08-22 14:37:59
可以说是读得很心疼了。一种故地重游的感觉。那些人生的老问题,还是寂静无声的结尾。袁哲生。
152 有用 赫恩曼尼 2017-11-12 16:08:41
幽静自如,恬淡落寞,不乏诗意,也有命运缺角的残忍。很久没有读到过这样的文字了,没有年轻作者写作时用力的痕迹,也没有刻意张扬或克制自我,行云流水一般,道出人在生活中不易察觉的疏离感、空虚感。读后似回到遥远的童年,再次面对澄澈清明的自己。作者39岁即自缢而逝,也许真的是看透了什么吧。
3042 有用 长安 2018-01-22 16:41:46
每一篇都让我觉得此生难熬。就像是无数个夜晚里关掉电视后的那一分钟。
1648 有用 不流ᝰ 2017-09-01 00:45:39
如此敏感,如此准确地表达出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