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徐怀中作序盛赞该书“堪称是70年来军旅文学砥砺前行一步步铸就的一座历史丰碑”。
*《中国军旅文学史(1949-2019)》入选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中国军旅文学50年(1949-1999)研究》入选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
*《解放军报》《文汇报》《文艺报》《中华读书报》等媒体联合推荐
《中国军旅文学史(1949-2019)》涵盖了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理论批评、话剧、电影、电视剧等10个门类,并附录了260余位作家的小传和7万余字的“年表”,全书共85万字,是迄今为止最具规模性、学术性和资料价值的当代中国军旅文学大全,堪称是70年来军旅文学砥砺前行一步步铸就的一座历史丰碑。
该书为新中国军旅文学70年著史,首次全面反映新中国军旅文学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是填补学术空白的总结性著作。在客观全面论述其...
徐怀中作序盛赞该书“堪称是70年来军旅文学砥砺前行一步步铸就的一座历史丰碑”。
*《中国军旅文学史(1949-2019)》入选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中国军旅文学50年(1949-1999)研究》入选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
*《解放军报》《文汇报》《文艺报》《中华读书报》等媒体联合推荐
《中国军旅文学史(1949-2019)》涵盖了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理论批评、话剧、电影、电视剧等10个门类,并附录了260余位作家的小传和7万余字的“年表”,全书共85万字,是迄今为止最具规模性、学术性和资料价值的当代中国军旅文学大全,堪称是70年来军旅文学砥砺前行一步步铸就的一座历史丰碑。
该书为新中国军旅文学70年著史,首次全面反映新中国军旅文学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是填补学术空白的总结性著作。在客观全面论述其文学价值的同时,还尽可能辑录了现今能查阅到的相关作家、作品、活动、大事的资料,全书的附录部分,收入了“作家小传”“编年”等,增强了史料性,兼具了工具性。
作者简介 · · · · · ·
朱向前,祖籍江西萍乡,1954年生于江西宜春,1968年初中毕业下放农村,1970年入伍。1984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首届文学系,1986年毕业留系仼教。历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训练部副部长、部长、副院长。全军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授大校军衔,2010年晋升专业技术三级,2011年晋升文职一级。现任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协全国委员、军事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文学评论》编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历任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评委;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央电视台主讲嘉宾。已出版《诗史合一——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莫言:诺奖的荣幸》《军旅文学史论》《沉入生命》《听松楼读书录》等专著、文论集20余种,主编有《中国军旅文学经典大系》(70卷)等。《朱向前文学理论批评选》获第三...
朱向前,祖籍江西萍乡,1954年生于江西宜春,1968年初中毕业下放农村,1970年入伍。1984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首届文学系,1986年毕业留系仼教。历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训练部副部长、部长、副院长。全军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授大校军衔,2010年晋升专业技术三级,2011年晋升文职一级。现任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协全国委员、军事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文学评论》编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历任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评委;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央电视台主讲嘉宾。已出版《诗史合一——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莫言:诺奖的荣幸》《军旅文学史论》《沉入生命》《听松楼读书录》等专著、文论集20余种,主编有《中国军旅文学经典大系》(70卷)等。《朱向前文学理论批评选》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寻找合点——朱向前军旅文学批评选》获第四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中国军旅文学50年》获200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
目录 · · · · · ·
导 言
第一章 短篇小说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前17年”:在现实与回忆交织中勃发
一、人性与美的溯源:孙犁的《芦花荡》《荷花淀》
二、革命历史的阐释:王愿坚、峻青等人的短篇小说
三、现实主旋律的宣扬:任斌武、林雨等人的短篇小说
四、引起争议的个性:茹志娟、刘真等人的短篇小说
第三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继承与创新中繁荣
一、断裂与延伸:“两代作家”并肩“作战”
二、英雄意识的继承与创新:徐怀中、石言等人的短篇小说
三、职业伦理意义的探讨:刘兆林、周大新等人的短篇小说
四、新历史与民间情怀:莫言等人的短篇小说
第四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向生活里归隐
第五节 新世纪:沉寂中重生
一、徐怀中、裘山山、马晓丽等成熟作家树立标高
二、王凯、王棵等“新生代”作家群体的崛起
第二章 中篇小说
第一节 概述
一、“前17年”蓄势待发
二、新时期“应时而兴”
三、社会转型后“余波绵延”
四、新世纪“波澜不惊”
第二节 刘白羽等人的“前17年”军旅中篇小说创作
第三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两代作家在“三条战线”作战
一、徐怀中等第一代作家老骥伏枥
二、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与“当代战争”战线的开辟
三、朱苏进的《射天狼》与“和平军营”战线的拓展
四、莫言的《红高粱》与“历史战争”战线的掘进
第四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第三代作家的崛起
一、唐栋、张卫明、黄国荣等第二代作家承上启下
二、赵琪、石钟山、陶纯等第三代作家崭露头角
三、阎连科、陈怀国、徐贵祥等人与“农家军歌”
第五节 新世纪:老中青三代作家各显神通
一、朱秀海、周大新等静水流深
二、麦家、衣向东等渐成中坚
三、李亚、王凯、西元等新语天成
第六节 女性军旅作家和非军旅作家的军旅中篇小说创作
一、裘山山、刘静、王甜等女性军旅作家的军旅中篇小说创作
二、刘震云、邓一光、格非等非军旅作家的军旅中篇小说创作
第三章 长篇小说(上)(1949—1966)
第一节 概述
一、长篇小说的“蓄势”与“两次浪潮”
二、相对统一的美学特征
三、现实军旅题材小说的羸弱及其原因
第二节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军旅长篇小说
一、孙犁和杨朔的散文体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与《三千里江山》
二、“英雄史诗的一部初稿”: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三、战争全景小说:吴强的《红日》
四、传奇叙事: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曲波的《林海雪原》
第二节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军旅长篇小说
一、梁斌的《红旗谱》
二、追求理想、信仰的知识分子群像:吴广斌、杨益言的《红岩》
三、冯德英和他的《苦菜花》《迎春花》《朝阳花》
四、雪克的《战斗的青春》和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第四节 其他方面的军旅长篇小说
一、少数民族的生活与斗争
二、徐怀中的《我们播种爱情》和陆柱国的《踏平东海万倾浪》
三、英雄成长传记:从高玉宝的《高玉宝》到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
第四章 长篇小说(中)(1976—1999)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脉络
二、审美特征
第二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复苏与探索时期
一、魏巍的《东方》及其开创性意义
二、莫应丰、刘白羽等人的军旅长篇小说
三、刘亚洲、朱春雨、海波等人的军旅长篇小说
四、黎汝清的《皖南事变》及其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
第三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复兴与勃发时期
一、朱苏进的《炮群》等和平军营题材长篇小说
二、朱秀海的《穿越死亡》等“南线”题材长篇小说
三、韩静霆、乔良等人的军旅长篇小说
四、周大新、黄国荣等人的“农家军歌”长篇小说
五、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柳建伟的《突出重围》等军旅长篇小说
六、裘山山、项小米等女性军旅作家的长篇小说
第五章 长篇小说(下)(1999—2019)
第一节 概述
一、“第四次浪潮”的滥觞
二、“个人化”的写作姿态
三、通俗化转向
第二节 徐怀中的《牵风记》、彭荆风的《太阳升起》等军旅长篇小说
第三节 朱秀海的《音乐会》、徐贵祥、周大新等人的军旅长篇小说
第四节 麦家、都梁、邓一光、刘醒龙、肖亦农等非军旅作家的军旅长篇
小说
第五节 马晓丽、王海鸰等军旅女作家及王凯等“新生代”军旅作家的长篇小说
第六章 诗歌
第一节 概述
一、军旅诗溯源
二、“战歌”与“颂歌”
三、“李瑛模式”
四、突破与超越
第二节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军旅诗
一、朝鲜战争诗群
二、公刘与白桦的西南边疆军旅诗歌创作
三、康藏高原军旅诗群
四、其他军旅诗人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军旅诗
一、郭小川的军旅诗歌创作
二、贺敬之的军旅诗歌创作
三、李瑛的军旅诗歌创作
四、周纲、韩作荣、石祥等人的诗歌创作
五、闻捷的《复仇的火焰》及其他军旅诗人的长篇叙事诗
第四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军旅诗
一、雷抒雁、叶文福和军旅新诗潮
二、周涛的军旅诗歌创作
三、李晓桦、贺东久、刘志云等人的南线战争诗
四、李松涛、马合省、朱增泉等人的“大诗”的风潮
五、程步涛、李钢、曹宇翔等人的军旅诗歌创作
六、军旅诗人“新生代”
七、女性军旅诗群
第五节 新世纪以来的军旅诗
一、概述:新世纪“落寞与坚守”
二、李瑛、朱增泉、程步涛等人的创作:现实主义传统的延续与深化
三、刘立云、王久辛、姜念光等人的创作:坚实而丰富的中坚写作
四、董玉方、温青、马萧萧等人的创作:左奔右突的新生代
五、喻林祥、李栋恒、朱秀海等人的创作:古典诗词再出发
第七章 散文
第一节 概述
一、溯源与界定
二、迟开的花朵
三、“前17年”:“纪实性”与“抒情性”
四、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繁花竞放
五、新世纪:硕果累累
第二节 “前17年”:战地纪实与政治抒情
一、魏巍及朝鲜战争题材散文
二、革命回忆录和“史传”性散文
三、刘白羽、孙犁、吴伯箫等老一辈作家的散文
第三节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同作家群各领风骚
一、杨闻宇、王中才等散文家的创作
二、周涛、程步涛等军旅诗人的散文
三、李存葆、朱苏进、周大新等人的军旅小说家的散文
四、毕淑敏、庞天舒、唐韵等人的军旅女性散文
第四节 新世纪:历史与现实平分秋色
一、王宗仁、裘山山、杨献平等人的西部军旅散文
二、徐光耀、郭建英、朱增泉等人的历史散文
三、朱秀海、王龙等人的军旅散文
四、刘亚洲的“跨文体写作”和张心阳等人的杂文
第八章 报告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前17年”:萌芽期
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成熟期
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展期
四、新世纪以来:多元期
第二节 “前17年”:萌芽期
一、硝烟中的颂歌
二、和平里的热流
第三节 新时期:成熟期
一、南线战争题材报告文学
二、钱钢、江永红、袁厚春等人的改革题材报告文学
三、刘亚洲的国际战争题材报告文学
第四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展期
一、李鸣生、王宗仁、金辉等的报告文学
二、徐志耕、大鹰、黄济人等人的革命历史题材报告文学
第五节 新世纪以来:多元期
一、徐怀中、王树增、彭荆风等人的历史题材报告文学
二、李鸣生、徐剑、党益民等人的现实题材报告文学
第六节 李延国、邢军纪、王宏甲等人的非军旅题材报告文学
第九章 理论批评
第一节 概述
一、发展的脉络
二、研究的热点
三、收获与缺失
第二节 刘白羽、徐怀中等军旅作家的文学批评
第三节 韩瑞亭、黄国柱等人的军旅文学批评
第四节 周政保、张志忠等人的军旅文学批评
第五节 朱向前、汪守德等人的军旅文学批评
第六节 中生代的军旅文学批评
第七节 新生代的军旅文学批评
第八节 冯牧、雷达等非军旅批评家的军旅文学批评
第十章 戏剧
第一节 概述
一、“前17年”:继承解放区传统
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步的艺术探索
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稳定中渐进发展
四、新世纪:进一步创新发展
第二节 “前17年”:半壁江山看军旅
一、胡可的剧作与风格
二、陈其通的史诗性追求
三、傅铎、所云平等人的追昔抚今
四、沈西蒙、刘川的题材创新
第三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的历史起点
一、丁一三、所云平、刘星等人的“领袖戏”
二、郑振环等人对社会生活的大胆干预
三、白桦等其他剧作家的探索与尝试
第四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关注日常中积蓄力量
一、孟冰、燕燕、王海鸰等人的军营青春
二、姚远、蒋晓勤、邓海南等人的忧患意识
三、王树增、庞泽云、邵钧林、嵇道青等人的多元关怀
第五节 新世纪:拓展主旋律艺术表现空间
一、孟冰的厚积薄发
二、姚远的艺术探求
三、唐栋、绍武、黄定山、王宝社等人的创作
第十一章 电 影(上)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前17年”
一、“前17年”军旅题材电影的创作原则
二、“前17年”军旅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缘由
三、“前17年”军旅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调整
第三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涉、郭小川、柯蓝、莫言等人的文学原著改编
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电影文化“生态”
二、军旅题材电影作品的突破性样态
三、《小花》《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等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及特征
第四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史超、李平分、王军等编剧的创作
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化地形图
二、《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等主旋律影片创作的崭新样态
第十二章 电影(下)
第一节 概述
一、边缘化的困境
二、从“主旋律”到“新主流”
三、艺术性的探索
第二节 陆柱国、王兴东、项小米等编剧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
一、战争的史诗:《八月一日》《我的长征》
二、星光璀璨的献礼片:《建国大业》《建党伟业》
三、红色土壤中的新生:《血战湘江》
第三节 柳建伟、吴京、赵峻防、王戈洪等编剧的现实题材影片
一、“三惊”系列影片:《惊涛骇浪》《惊心动魄》《惊天动地》
二、现实题材的突破:《冲出亚马逊》
三、军旅题材的票房逆袭:《战狼》《红海行动》
第四节 刘恒、姜文、冯小宁、陆川等编剧的历史题材类型片
一、历史的低语:《云水谣》《集结号》
二、炮火硝烟下的众生相:《紫日》《岁岁清明》
三、辛辣的黑色幽默:《鬼子来了》《我不是王毛》
四、“南京”故事:《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
五、抗战时期地域文化多样性:《明月几时有》
第十三章 电视剧(上)
第一节 概述
一、饱满昂扬的艺术底蕴
二、强烈鲜明的时代品格
三、风格多样的审美形态
第二节 军旅电视剧起步和发展
一、战争历史的风云:《敌营十八年》《乌龙山剿匪记》
二、在和平的阳光下:《远离发射场的地方》《紧急起飞》
三、穿越局部战争的硝烟:《高山下的花环》《凯旋在子夜》
第三节 军旅电视剧的兴盛和繁荣
一、人民军队历程的史诗抒写 :《潮起潮落》《壮志凌云》
二、大时代的壮阔画卷:《中国神火》《和平年代》
三、走向战争表现的广阔领域:《北洋水师》《西藏风云》
四、军营生活“ 新观察”:《雪太阳》《兵谣》
五、军旅青春风景线:《红十字方队》《女子特警队》
六、光荣的后勤战线:《光荣之旅》《天路》
七、应答强军新课题:《虎踞钟山》《突出重围》
第十四章 电视剧(下)
第一节 概述
一、大众文化下的荧屏狂欢
二、军旅题材影视剧的概念与划分
三、军旅文化阵地的坚守
第二节 王朝柱、邵钧林、赵琪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编剧
一、中国革命的历史长卷:《长征》《延安颂》
二、史中觅“诗”:《井冈山》《新四军》
三、人性书写与英雄重构:《三八线》《北平无战事》
第三节 兰晓龙、康洪雷、石钟山、尙敬等当代题材军旅剧编剧
一、平民英雄的成长:《士兵突击》《我是特种兵》
二、军旅交响中的诙谐之音:《炊事班的故事》
三、革命年代的非典型爱情:《激情燃烧的岁月》《幸福像花儿一样》
第四节 朱苏进、江奇涛、都梁、麦家等英雄传奇题材编剧及红色经典翻拍
一、多维视角下的个体命运与历史观照:《我的兄弟叫顺溜》《人间正道是沧桑》
二、自我意识的觉醒:《历史的天空》《亮剑》
三、不同军种奏响时代和声:《军人机密》《铁色高原》
四、谍影重重:《暗算》《潜伏》
五、红色经典翻拍剧主要编剧和剧作
后记
附录一:参考书目
附录二:中国军旅文学作家小传
附录三:中国军旅文学编年
· · · · · · (收起)
中国军旅文学史(1949-2019)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中国军旅文学史(1949-2019)的评论:
feed: rss 2.0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