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收录两篇奥古斯丁对话录。《独语录》是其早期对话录的高峰,《论自由意志》则被认为是理解其学说的最好入门读物。前一篇对话是奥古斯丁与自己理性的对话,反映了他在哲学体系上的最早努力。它开始于讨论灵魂,对灵魂的探讨逻辑地导向考察真理、错误、普遍的怀疑、灵魂的不可朽坏性,以及理智知识的起源问题。后一篇对话则主要回答恶的来源问题。在其中,奥古斯丁认为恶是虚无,是善的缺乏,认为人作恶还是行善都是借意志的自由选择,而人也因此配享幸福或该得不幸。此外,奥古斯丁还针对有人把世间的苦难、痛苦、不幸等种种现象都归结到上帝身上的看法,作出了辩驳。
论自由意志的创作者
· · · · · ·
-
奥古斯丁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公元354-430),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著有《驳学园派》《论幸福生活》《论秩序》《独语录》以及《论自由意志》《忏悔录》《上帝之城》等著作。
目录 · · · · · ·
译 序/1
独语录/1
卷 一/3
卷 二/37
附 录 《订正》第一卷第四章:《独语录》两卷/79
论自由意志/83
卷 一/85
卷 二/119
卷 三/168
附 录 《订正》第一卷第九章:《论自由意志》/229
再版译后记/236
第三版译后记/239
· · · · · · (收起)
独语录/1
卷 一/3
卷 二/37
附 录 《订正》第一卷第四章:《独语录》两卷/79
论自由意志/83
卷 一/85
卷 二/119
卷 三/168
附 录 《订正》第一卷第九章:《论自由意志》/229
再版译后记/236
第三版译后记/239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人们拥抱他们所渴慕的妻子甚至娼妓的美妙身体时,就说他们有福,我们拥抱真理时,能怀疑自己有福吗?人们当喉管发烧,来到充沛的清泉时或当饥饿不已,发现了丰富的筵席时,就说他们有福。我们领受真理的饮食时,能否认我们有福吗?我们常听见人说,若他们躺卧在玫瑰和别的花丛中,或嗅膏油的芬芳,他们就以之为福。有什么比吸收真理更芬芳、更可爱呢?我们一且吸收它,能怀疑我们有福吗?许多人以歌唱或丝弦之乐为乐。他们缺乏这些时,就以自己为可怜,一且有这些,他们就快乐忘形。当那和谐的肃静真理悄悄地袭上心头时,难道我们要到别处去寻找有福的生活,而不享受那又可靠又近在身旁的真理吗?人们因闪的金银,发光珠宝的彩色和我们在火中或星宿日月中所见的光而欢乐;人们因这些东西的灿烂和优美而欢乐。当没有贫苦来阻止他们享受这些东西时,他们就以自己为有福并希望永远享受这种幸福。难道我们怕以真理之光为人生的福吗?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卷二 -
因此,当灵魂能成功地看,即知道上帝时,让我们看看这三者是否还必需。既然它看见,为什么还需要信?既然它已拥有,为什么还需要望?但是至于爱,此时则非但毫无减损,而且大有增加,因为当灵魂已看到那唯一的真实的美,便愈发热爱,而且,除非它用超越之爱使它的眼专注凝视,除非它从不放弃凝视,它将不能在那最圣的形象下继续存在。但是,即使灵魂能最完全地看,即知道上帝,只要灵魂在这肉体中,既然肉体的感官也利用它们的功能,那么,即使它们不能欺骗人,也有能力引人走入迷途,所以,我们仍然是靠着那叫做“信”的抵制它们,并且相信别的东西オ更真实。同样地,既然灵魂在此生因很多肉体的苦难受折磨(即使它在对上帝的知识中已经是幸福的),它需要希望所有这些磨难死后不再持续,因此,望是不离灵魂的,只要灵魂尚在此生。此生之后,当灵魂把自己整个地统到上帝,要在那里留存,所需要的将是爱。我们不能说此时灵魂是信这些东西为真,因为任何赝品都不再能诱惑它,也不能说灵魂还有什么需要希望的,因为它知道自己现在已确实拥有一切。这样说来,健康、凝视、看见这三件事对灵魂很重要,而信、望、爱三者,总是为健康和凝视所必需,至于看见,它此生必需这三者,而身后唯独需要爱。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独语录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密涅瓦(共8册),
这套丛书还有
《论宽容》《论精神》《赢得幸福》《论文化与价值》《论人的奴役与自由》
等
。
喜欢读"论自由意志"的人也喜欢 · · · · · ·
论自由意志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7 条 )

Augustine 《论自由意志:对话录两篇》摘要
【按语:含《独语录(Soliloquia)》和《论自由意志(De Libero arbitrio)》两篇对话。《独语录》写于约387年,《论自由意志》约完成于396年。 《独语录》并不完备,卷1提到人的重要主题是认识上帝和灵魂,而认识依赖理智而非感觉。卷2对灵魂不朽给出了并不严密但有启发性的论...
(展开)

关于理性思辨中的自由意志不可判定猜想:):)
我觉的从理论上说、一个【外部于人、可以观测人、但无法被人观测】的存在是可以预测人的行为的、不管人是否故意突然改变他已经做出的决定(比如一个人本来打算做一件事、然后他突然改变啦这个打算而去做另一件事)、他都可以被做出下述预测: A将于t2时间用左手拿起鼠标 A将于t...
(展开)

《论自由意志》读书报告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前言 《论自由意志》是奥古斯丁早期自由意志观的代表作品,以对话录的形式展开其论述。奥古斯丁拥有丰富多样的生命体验,在著名的偷梨事件中,奥古斯丁感受到了为恶而恶的“根本恶”的存在,但恶究竟从何而来?奥古斯丁对恶的来源问题的困惑导致了他对坚持绝对善恶二元论的摩尼... (展开)
黄裕生:原罪与自由意志——论奥古斯丁的罪—责伦理学
提要:奥古斯丁对自由意志的追问不仅开辟了哲学的新维度,而且首先为伦理学奠定了新的基础,使伦理学不再仅限于充当“生活指南”,而是承担起确立人的绝对罪-责、绝对权利和绝对尊严的根据这一使命的学问,开始了伦理学的历史性转向。而奥古斯丁对自由意志的追问则完全是出于他...
(展开)

《论自由意志》阅读笔记
自由问题是基督教献给西方哲学的最核心问题,自由问题的提出改变了历史,改变了整个西方的问题格局。 两希文明的关系: 希伯来帮希腊化世界解决了什么?什么贯穿了整个西方思想史?文明史? 希腊四德:智慧、正义、节制、勇敢(孟子四德:仁、义、耻、智)——希腊追求真知(真...
(展开)

讨论自由意志的谈话:完全被强迫的埃伏第乌斯
这部对话,严格说来,并没有柏拉图对话的戏剧效果。通读完整篇对话,我们基本上发觉不出关于埃伏第乌斯特征的蛛丝马迹。抛去这个对话形式,把他的这篇对话录还原为议论文,反而读得更顺畅(比如,该对话录有几个主题基本上是议论,对话者已经不发问了;《论三位一体》也是议论...
(展开)
> 更多书评 17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8.6分 590人读过
-
Hackett Pub Co (1993)7.7分 31人读过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7)9.0分 64人读过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1)9.4分 5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书目 (上海人民出版社)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20 (普照)
- 信仰 (烫手的屁眼)
- 想象乌托邦 (Kdropinstant)
- 近期欲购备忘 (sketch#)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51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论自由意志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鱼粿 2024-12-26 21:05:34 福建
“信”,健康的灵魂就像健康的眼睛才能看,因为信才能去除对暂时之物的渴望,才能不蒙蔽双眼,才能看见。“望”,因为心灵盼望热爱的是永恒的光亮,而不是满足于目前的黑暗。“爱”,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爱而弥信,信而弥望,望而弥爱。
0 有用 五行缺水 2025-03-09 08:44:48 浙江
在自由意志与原罪论之间,在中善与恶之间,在上帝自由意志和人类意志之间,至少奥古斯丁没有说服我
0 有用 Asaloser 2024-05-13 02:37:13 湖南
是新教徒,但还是想说一句,这本书增强我的信德(翻译是真的绕,我恨不得自己去看英文版)
0 有用 白若 2024-04-23 20:57:27 北京
翻译着实有点怪
2 有用 风间隼 2021-11-28 22:13:39
《独语录》居然是非常硬核的哲学著作,对奥古斯丁刮目相看。只是关于灵魂不朽的思考不过是拾柏拉图的牙慧,真理不死故灵魂不死,大失所望。提出了“相似”在认识论中的价值,也是奥古斯丁的一大贡献。 《论自由意志》主题是“世上为何有恶”?以基督教的自由意志为契机,以德性为突破口,从古希腊哲学的“必然性”之辩里为人的主体性杀出一条路来了。人因亏负神恩而必须为恶负责,神完美无缺永远正确。虽然心思缜密,但关键处还是... 《独语录》居然是非常硬核的哲学著作,对奥古斯丁刮目相看。只是关于灵魂不朽的思考不过是拾柏拉图的牙慧,真理不死故灵魂不死,大失所望。提出了“相似”在认识论中的价值,也是奥古斯丁的一大贡献。 《论自由意志》主题是“世上为何有恶”?以基督教的自由意志为契机,以德性为突破口,从古希腊哲学的“必然性”之辩里为人的主体性杀出一条路来了。人因亏负神恩而必须为恶负责,神完美无缺永远正确。虽然心思缜密,但关键处还是狡辩过去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