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
目录
《学术史丛书》总序/1
导言作为儒学转型内生问题的新文化
一、从儒学自身新生转进的历史视角观察新文化反孔批儒问题
二、儒学的近代转型
三、儒学转型进程在戊戌后的新变
四、沿康、章及新文化人构成的历史关系网络走进思想现场
第一章“真儒术”认知拥有的明治日本触媒与新文化批儒思潮的跨文化性——章太炎从拥康到反康及其思路的延续
第一节 章太炎与明治日本“国体论”的对话
一、《答学究》的缘起、依据及相关拥康佚文
二、《书〈原君〉篇后》与《谋臣论》的两种儒学伦理
三、围绕《客帝论》的争论与中日近代政治图景的异同
第二节 《儒术真论》的成立及章太炎学问独立意识的完成
一、《人定论》对殖民地台湾“天意论”的反抗
二、《绝颂》对殖民地台湾“祝颂”的抵制
三、《儒术真论》的成立
第三节 近代批儒思潮的跨文化性:从章太炎到周氏兄弟
一、“真儒术”与康、章分歧
二、《民报》时期章太炎超越儒教圈的亚洲构想
三、周氏兄弟等批儒的跨文化性
第二章 儒家正信异端之争的近代裂变及其与新文化反孔教的合流——以《訄书·原教》篇的渊源及演变为线索
第一节 《訄书》初刻本(1900)“王鲁改制”“鬻庙辟佛”思想与戊戌的改革
一、康有为戊戌“保大教,废淫祀”主张的背景
二、章太炎与康有为“鬻庙”思想的共振
三、章太炎与康有为“正祀”观念的同异
第二节 《訄书》重订本(1904)破“文野之见”、立“宗教信心”思想与晚清的革命
一、章太炎对姉崎正治宗教学思想的扬弃(上):从语文学出发的宗教认知
二、章太炎对姉崎正治宗教学思想的扬弃(下):革命欲求与宗教信心
三、《原教》上下篇所作整合与东亚思想之交流
四、齐物理论与革命构想
第三节 《检论》(1915)扬“圣人之知”、抵“淫祀之首”思想与新文化反孔教的合流
一、康、章换位及其与政府政策之离合
二、章太炎的正信建设:扬“圣人之知”与以《周易》为“世间法”(上)
三、章太炎的正信建设:扬“圣人之知”与以《周易》为“世间法”(下)
四、章太炎抵“淫祀之首”与新文化人反孔教的合流(上)
五、章太炎抵“淫祀之首”与新文化人反孔教的合流(下)
第三章 孔教对“国民”思潮的回应与新文化运动中反孔教之关系——康有为与梁启超、陈独秀
第一节 康、梁在孔教能否为“国民义”思想上的分合
一、康、梁戊戌后对孔教信仰的重建(上)
二、康、梁戊戌后对孔教信仰的重建(下)
三、康有为对国民义的接纳与踌躇
四、康、梁同行及1915年后的再度分途
第二节陈独秀反孔批康的历史重探
一、陈独秀对孔教与国民三层面的对应及其关注点的变易
二、与时政联动的反孔批康(上)
三、与时政联动的反孔批康(下)
四、多元舆论的敞开与中滞
五、余论
结语1920年代知识话语的代际转换与康有为孔教思想的隐没
附录一 戊戌政变后章太炎致康有为佚信考释
附录二 章太炎在《台湾日日新报》刊发诗文汇总表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 · · · · · (
收起)
0 有用 谷子 2016-03-23 14:28:03
大略讀之
0 有用 沉睡的历史 2016-06-29 15:49:24
前半部分不少干货。
5 有用 木下天一郎 2019-10-09 20:56:01
彭书于留台时期章太炎思想之形成分析颇有见地。清末中国人所接触之日本正是国体论盛行之日本,因此对于当时的留日者章太炎而言即有两个论敌,一个是众所周知的康有为,另一个则是日本的国体论者,两者时而合为一个批评对象,时而又分而驳之。
1 有用 啸 2022-01-16 02:00:59
看的第一本历史论文式的著作
9 有用 愚公∞ 2015-08-26 23:16:37
这部书围绕着章太炎、康有为和陈独秀三人的文字纠葛展开,虽说是思想史研究,但是走观念史的味道颇为明显,刻意淡化了政治事件对于思想发展的影响,事实上戊戌变法、晚清改革、辛亥革命和袁世凯复辟,都对于本书的主题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而作者更关注于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是优点,也同样是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