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在思想史、学术史与教育史的夹缝中,思考文学史的生存处境及发展前景。从学科入手,兼及学问体系、学术潮流、学人性格与学科建设,既总结百年来中国人从事文学史撰述与教学的经验,又质疑那种根深蒂固的文学史情结。辨析得失的同时,更希望探究可能的出路。
作为学科的文学史的创作者 · · · · · ·
-
陈平原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近年关注的课题,包括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散文、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图像与文字等。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全国高校第一、二、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1995、1998、2003),第一、二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论文一等奖(2002、2006),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6),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09)等。
目录 · · · · · ·
增订版序
第一章 新教育与新文学
——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
一、“虚文”之不可或缺
二、“文学史”的意义
三、“桐城”与“选学”之争
四、作为知识生产的文学教育
第二章 知识、技能与情怀
——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国文系的文学教育
一、在“文学革命”与“整理国故”之间
二、相辅相成的“课程”与“教员”
三、从课程讲义到学术著作
四、消失在历史深处的“文学课堂”
五、教育史及思想史上的“文学教育”
第三章 “文学”如何“教育”
——关于“文学课堂”的追怀、重构与阐释
一、学科化之前的“文学”
二、课堂内外的“笑声”、
三、“新文学”如何学院化
四、教授们的“诗意人生”
五、“创作”能不能教
六、词人上“讲台”
七、史家之“诗心”
八、文学史家的“情怀”
九、师生怎样“对话”
十、因“追怀”而获得的“思考”
第四章 中文系的使命与情怀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大、台大、港中大的“文学教育”
一、为什么是“中文系”
二、什么样的“中文系”
三、课程设计中的意识形态
四、“歇脚庵”、“南来文人”与“思想改造运动”
第五章 晚清辞书与教科书视野中的“文学”
——以黄人的编纂活动为中心
一、类书、百科全书与“学郛”
二、“国学”与“大辞典”
三、百科视野中的“文学”
四、辞书与教科书
五、大学教授的事业
第六章 古文传授的现代命运
——林纾与北京大学的离合悲欢
一、传经门左已千人
二、何时入职大学堂
三、被解聘的耻辱
四、“至死必伸其说”
五、从《荆生》《妖梦》到《续辨奸论》
六、“修身”抑或“古文辞”
七、传统文人与现代学堂
第七章 清儒家法、文学感觉与世态人心
——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
一、专著与杂文
二、清儒家法
三、文学感觉
四、世态人心
五、学界边缘
第八章 徘徊于政学、文史、古今之间
——吴组缃、林庚、季镇淮、王瑶的治学路径及其得失
一、“北大中文四老”的由来
二、风雨同舟四十载
三、政治与学术的纠葛
四、文学与史学的互动
五、古典与现代的对话
六、老大学的遗响
第九章 小说史学的形成与新变
一、关于“恰当学术”
二、《中国小说史略》与“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三、孙楷第、郑振铎、俞平伯、阿英的小说史研究
四、另一种可能性
第十章 古典散文的现代阐释
一、古文义法之调整
二、散文历史之叙述
三、六朝文章之重构
四、晚明小品之发现
五、如何面对“古典散文”
第十一章 中国戏剧研究的三种路向
一、文字之美与考证之功
——王国维的披荆斩棘及其学术转向
二、声韵之美与体味之深
——吴梅对于戏曲研究的贡献
三、剧场之美与实践之力
——齐如山、周贻白、董每戡的戏剧史建构
四、文学性、演剧性与思想性之张力
第十二章 重建“中国现代文学”
一、“文学史”神话
二、专家书与教科书
三、充满内在紧张的学科
四、演讲风格、文学修养以及精神磨砺
引用及参考书目
增订版后记
· · · · · · (收起)
第一章 新教育与新文学
——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
一、“虚文”之不可或缺
二、“文学史”的意义
三、“桐城”与“选学”之争
四、作为知识生产的文学教育
第二章 知识、技能与情怀
——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国文系的文学教育
一、在“文学革命”与“整理国故”之间
二、相辅相成的“课程”与“教员”
三、从课程讲义到学术著作
四、消失在历史深处的“文学课堂”
五、教育史及思想史上的“文学教育”
第三章 “文学”如何“教育”
——关于“文学课堂”的追怀、重构与阐释
一、学科化之前的“文学”
二、课堂内外的“笑声”、
三、“新文学”如何学院化
四、教授们的“诗意人生”
五、“创作”能不能教
六、词人上“讲台”
七、史家之“诗心”
八、文学史家的“情怀”
九、师生怎样“对话”
十、因“追怀”而获得的“思考”
第四章 中文系的使命与情怀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大、台大、港中大的“文学教育”
一、为什么是“中文系”
二、什么样的“中文系”
三、课程设计中的意识形态
四、“歇脚庵”、“南来文人”与“思想改造运动”
第五章 晚清辞书与教科书视野中的“文学”
——以黄人的编纂活动为中心
一、类书、百科全书与“学郛”
二、“国学”与“大辞典”
三、百科视野中的“文学”
四、辞书与教科书
五、大学教授的事业
第六章 古文传授的现代命运
——林纾与北京大学的离合悲欢
一、传经门左已千人
二、何时入职大学堂
三、被解聘的耻辱
四、“至死必伸其说”
五、从《荆生》《妖梦》到《续辨奸论》
六、“修身”抑或“古文辞”
七、传统文人与现代学堂
第七章 清儒家法、文学感觉与世态人心
——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
一、专著与杂文
二、清儒家法
三、文学感觉
四、世态人心
五、学界边缘
第八章 徘徊于政学、文史、古今之间
——吴组缃、林庚、季镇淮、王瑶的治学路径及其得失
一、“北大中文四老”的由来
二、风雨同舟四十载
三、政治与学术的纠葛
四、文学与史学的互动
五、古典与现代的对话
六、老大学的遗响
第九章 小说史学的形成与新变
一、关于“恰当学术”
二、《中国小说史略》与“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三、孙楷第、郑振铎、俞平伯、阿英的小说史研究
四、另一种可能性
第十章 古典散文的现代阐释
一、古文义法之调整
二、散文历史之叙述
三、六朝文章之重构
四、晚明小品之发现
五、如何面对“古典散文”
第十一章 中国戏剧研究的三种路向
一、文字之美与考证之功
——王国维的披荆斩棘及其学术转向
二、声韵之美与体味之深
——吴梅对于戏曲研究的贡献
三、剧场之美与实践之力
——齐如山、周贻白、董每戡的戏剧史建构
四、文学性、演剧性与思想性之张力
第十二章 重建“中国现代文学”
一、“文学史”神话
二、专家书与教科书
三、充满内在紧张的学科
四、演讲风格、文学修养以及精神磨砺
引用及参考书目
增订版后记
· · · · · · (收起)
喜欢读"作为学科的文学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
- 主体的倒影 9.0
-
- 中国诗学之路 9.3
-
- 文学史的权力(增订版) 7.9
-
- 应知天命集 8.2
-
- 世运推移与文章兴替 9.3
-
- 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 8.4
-
- 诗坛点将录 7.8
-
- 晚明小品研究(修订本) 9.1
-
- 诠释与重建 8.3
作为学科的文学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文体敏感、史家分寸与在场体验
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8期 文体敏感、史家分寸与在场体验 ——读陈平原《作为学科的文学史》 陆 胤 自从1904年初《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将源自日本的“中国文学史”作为讲授“历代文章流别”的参照,百年来“文学史...
(展开)

夏中义:“人与学科史”关系的两种书写——以王瑶为例
文章来源:《文艺争鸣》2016年第10期 “以王瑶为例”的理由 以王瑶学案为例,来讨论“人与学科史”关系的两种书写,拟作对陈平原《作为学科的文学史》(下简称陈著)的书评,这恰当否? 所以有此自我设问,是因为陈著这部44万字的大书气度不凡,视界宏阔,实属全景式的通史史论...
(展开)

吴晓东:文学史家的“通识”与“情怀”
陈平原教授刚刚付梓的《作为学科的文学史——文学教育的方法、途径及境界》(增订本),[i]是现代文学史研究领域以及文学教育领域一部意义非凡的著作。对于一直从事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以及文学史的研究与教学,尤其是这些年来在大学教育领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的陈平原教授来...
(展开)

朱寿桐:文学教育学建构的学术可能性
文章来源:《文艺争鸣》2016年第10期 随着当代社会生活、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多彩,多元和谐的学术建构局面的形成,文学研究至少在文化幅度面临着更加广阔的拓展空间。传统的文学研究,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之外,近些年兴起了文学传播研究,文学生活研究,并且各...
(展开)

贺桂梅:文学史传统与大学文学教育
文章来源:《文艺争鸣》2016年第10期 文学史作为目前大学文学系的核心基础课程,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如陈平原所说:“对于今日中国的大学生来说,‘文学史’既是一门必修课,也是一种不证自明的知识体系;而对于大学教授来说,撰写一部完整的可以作为教材的‘文学史’,更是毕生...
(展开)
> 更多书评 9篇
论坛 · · · · · ·
陈平原:《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增订版序 | 来自金剛怒目 | 2016-06-30 16:13:36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8.8分 18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一) (无心恋战)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20 (普照)
- 2016年7月书单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名家软著 (威格敦邮政司机)
- 我最爱的图书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作为学科的文学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如是我愿 2022-12-19 22:53:05 江苏
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作为一种趣味、眼光、风格和情怀视之。
0 有用 momo 2021-11-12 22:09:16
本次增订,删除初版第三章"学术讲演与白话文学"的内容,增加三章,分别为"中文系的使命与情怀""古文传授的现代命运""在政学、文史、古今之间--吴组缃、林庚、季镇淮、王瑶的治学路径及其得失",并删除初版索引和后记,重修参考文献,新增增订版后记。
0 有用 Irene_Wang 2024-02-19 12:59:39 北京
新学期开卷有益,很难谈出新的读后感了。短评里的呈现大于论述云云,也是我要自我反思的地方。只是震惊批斗王瑶“上课马克思下课牛克思回家法西斯”这个说法,竟然来自程毅中的检举……
11 有用 周流六虚 2016-09-24 22:27:03
陈的书,总是感觉扯来扯去就那些话
1 有用 Gloria 2021-04-23 12:07:36
2021.4.13“文字寿于金石,声音随风飘逝。”非常喜欢陈老师的这个选题,让我们可以遥想曾经的大学生活,追忆曾经的“大学之道”。遥想当年,情怀不逝,理想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