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从历史学与军事学的跨学科理论视角,运用清朝原始档案及其他史料,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真实再现了太平天国战争兴起、强盛、复振与衰亡的阶段性进程。同时注重对各阶段、各战场的战役指挥之学理考察,凸显敌对双方战略互动态势,进而揭示太平天国总体战略指挥的演变流程、发展水平及基本形态特征,探究天国兴亡的军事学因素。
作者简介 · · · · · ·
崔之清,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中国太平天国史学会会长,著有《洪秀全评传》等多部有影响的史学著作。
目录 · · · · · ·
第一卷 太平军兴
1
前言
1
第一章 清朝战略力量分析
1
第一节 全局战略力量
1
一 社会经济危机的加深
1
二 军事系统的落后窳败
12
三 中小地主和经世派的潜力
24
第二节 广西反抗力量的发展
33
一 广西是革命的风暴地区
33
二 广西天地会起义的兴起
40
三 天地会起义的特点与规律
47
四 天地会起义对太平天国战争的重大影响
50
一 紫荆-金田基地的开辟
59
第一节 金田团营
59
第二章 金田起义
59
二 武装起义时机的成熟
68
三 金田团营
70
第二节 初战告捷
80
一 关于金田起义日期
80
二 关于攻战新圩
83
三 迎主之战
86
四 蔡村江会战
91
五 金田起义战略方向辨析
94
第三节 江口圩防御战
99
一 金田建国后的单纯防御战略
99
二 牛排岭会战
108
三 太平军出击失利和转移东乡
120
一 三里圩大败周天爵
130
第一节 东乡相持
130
第三章 武、象之间
130
二 清军的“坐战”与太平军的机动
142
三 再次胜利突围
156
第二节 中平对峙
164
一 粉碎清军三路围剿计划
164
二 第三次胜利突围
187
第四章 血战新圩
208
第一节 相持战局的恶化
208
一 新圩-紫荆战场上的两军态势
208
二 7·25会战
214
三 8·6会战
221
四 双髻山、猪仔峡要塞的陷落
226
一 太平军撤出紫荆山区
233
第二节 新圩保卫战
233
二 8·24会战
239
三 风门坳失陷
243
四 壮烈的反围剿战争
248
第三节 第四次胜利转移
255
一 突围新圩,转战思旺
255
二 官村岭大捷
263
三 由思旺到永安
269
第五章 永安半载(上)
278
第一节 太平军攻克永安
278
一 永安城防之态势
278
二 太平军轻取州城
283
第二节 击退乌兰泰的攻势
286
一 清军的矛盾和困难
286
二 太平军单纯防御永安
290
三 永安南线的战事
294
一 清军的混乱战略
298
第三节 前期反围剿战局
298
二 10·14会战
304
三 太平军劫营古苏冲
307
四 11月上旬之战况
310
五 “更番叠战”的破产
315
第四节 太平天国各项建设
326
一 小天堂口号的提出
326
二 分封诸王,颁定礼制
329
三 粉碎反间诱降阴谋
337
四 严别男行女行
343
第一节 反击向荣移营的斗争
346
一 向荣的复出
346
第六章 永安半载(下)
346
二 挫败清军夹攻水窦
351
三 反击向荣移营的失利
356
第二节 太平军艰苦斗争
363
一 反经济封锁的斗争
363
二 1月中旬的战局
366
三 前线战局的激化
372
第三节 最后阶段的苦战
378
一 赛尚阿赴永安督战
378
二 西炮台攻守战
381
三 马背岭战役
389
第四节 第五次胜利突围
394
一 清军东线的空虚
394
二 太平军突出永安
399
三 龙寮岭会战
408
四 大峒歼灭战
413
第一节 太平军进军桂林
420
一 关于进军桂林的决策
420
第七章 桂林到湘南的转战
420
二 从马岭到桂林
425
第二节 桂林攻坚战
431
一 初攻受挫
431
二 4月下旬的战局
436
三 相持战局的继续
441
第三节 从桂林到全州
450
一 太平军撤围桂林
450
二 太平军攻克全州
458
第四节 在挫折中奋战
467
一 蓑衣渡会战
467
二 从永州南折道州
473
一 单纯防御道州
480
第五节 湘南盘桓
480
二 分兵攻克江、永
485
三 东进郴州
492
第八章 长沙之围
501
第一节 分兵进军长沙
501
一 太平军分据永兴
501
二 萧朝贵由永兴向长沙进军
511
第二节 萧朝贵军进攻长沙
517
一 萧朝贵中炮重伤
517
二 曾水源等继续攻城
524
第三节 郴、永战局与洪、杨进援长沙
533
一 郴、永的相持战局
533
二 郴、永太平军进援长沙
538
一 太平军分兵渡湘
546
第四节 继续进攻长沙
546
二 长沙后期的攻守战局
556
第五节 太平军撤离长沙
571
一 关于撤围的决策
571
二 太平军胜利撤离长沙
575
第九章 攻克武昌
579
第一节 从长沙到武昌
579
一 太平军进据岳州
579
二 向武昌进军
592
第二节 太平军攻克武昌
603
一 战争第一阶段
603
二 战争第二阶段
614
三 胜利攻取武昌
620
一 太平天国的城市政策及其实践
626
第三节 太平军在武昌
626
二 武昌城外的战事
632
三 太平军撤离武昌
638
第十章 定鼎金陵
654
第一节 从武汉到南京
654
一 向九江进军
654
二 安庆战役
664
三 进军南京
671
第二节 南京战役
681
一 清军虚弱的城防
681
二 攻克南京
686
第三节 太平军初期战略战术之考察
706
一 战略指挥及其演变
706
二 战役指挥及战术特点
715
三 关于建都决策之考察
732
第二卷 战略发展
745
第一章 太平军北伐
745
第一节 从苏皖到豫南
745
一 北伐决策
745
二 攻克皖北
752
三 抢渡黄河
759
四 转战豫省
765
第二节 从山西到直隶
778
一 北伐军乘虚入晋
778
二 横穿冀南 直逼天津
784
第二章 北伐失败
800
第一节 挺进山东
800
一 神速渡黄
800
二 临清战役
807
第二节 援军失利
814
第三节 北伐军败亡
819
一 弃静海 踞阜城
819
二 连镇战役
832
三 据守高唐
838
四 冯官屯战役
844
第三章 太平军西征战略平议
848
第一节 西征战略决策的制定
848
一 西征战略决策的依据
848
二 西征战略指挥的总体辨析
856
第二节 西征战略指挥的演变
863
一 西征初期的战略机动与进攻
864
二 湘潭失利后的战略防御与退却
870
三 太平军力争上游
875
一 西征战略与太平天国总体战略
884
第三节 影响与制约西征战略指挥诸要素
884
二 上游诸战场对西征全局战略的制衡
886
三 制江权在西征战略中的地位
889
四 将帅素质及其作用
894
五 太平军初期战略经验的影响与运用
901
六 清军战略对西征战略的制衡
902
第四章 江西战场——从围攻南昌到开辟基地
915
第一节 西征军围攻南昌
915
一 太平军在江西军事活动述略
915
二 西征军兵临南昌
918
三 攻坚受挫
922
四 控扼近城州县 以图久困南昌
928
一 湘军猖狂进犯九江
930
第二节 九江-湖口会战
930
二 石达开督师西援
933
三 保卫浔城
936
四 决战湖口
939
第三节 克复江西广袤腹地
945
一 曾国藩力保江西
945
二 石达开回师图赣
960
第五章 皖北基地的建立
970
第一节 太平军攻取庐州
970
一 石达开经营安庆
970
二 太平军回师攻庐
972
三 胡以晃攻克庐州
976
第二节 皖北战局的逆转
981
一 清军大举围攻庐州
981
二 舒、桐、巢及皖西战事
987
三 太平军弃守庐州
991
一 范汝杰军转战徽州
994
第三节 太平军在皖南的活动
994
二 石达开经略皖南
997
第六章 西征两湖与湘军的崛起
999
第一节 西征军在两湖的战略发展
999
一 二克汉阳、汉口
999
二 经略湖北腹地
1002
三 乘胜直下湖南
1008
第二节 曾国藩与湘军的组建
1011
一 湘军的组建
1011
二 湘军的结构、特征
1014
第三节 湖南的沦丧
1020
一 湘潭与靖港会战
1020
二 湘北争夺战
1025
一 武汉失守
1032
第七章 力争上游 几经反复——湖北战场的拉锯战
1032
第一节 武汉、田家镇会战失利
1032
二 田家镇会战
1039
第二节 西征军反攻湖北
1046
一 重据武汉
1046
二 争夺鄂北
1048
第三节 武汉相持
1052
一 胡林翼督师图鄂
1052
二 西征军保卫武汉
1055
第八章 宁镇扬防御战局
1072
第一节 太平军东下镇扬与战略转变
1072
一 杨秀清分兵攻取镇扬
1072
二 清江南、江北大营的组建
1076
三 太平天国的战略转变
1085
一 邓绍良兵溃镇江
1093
第二节 三城的战略相持
1093
二 天京城外的消极相持
1099
三 太平军弃守扬州
1115
第九章 极力防御 牵制清军
1133
第一节 石达开主持天京军事
1133
一 挫败向荣近城逼攻
1133
二 上游江面的首次争夺
1140
三 七桥瓮-上方桥攻守战役
1145
第二节 水陆联防 保卫瓜镇
1154
一 余万清围攻镇江
1154
二 江北大营进犯瓜洲
1162
第三节 扩展战区 力扼江路
1176
一 沿江设防 堵御清军上犯
1176
二 机动皖南 分散清军兵力
1192
第四节 天京对峙 瓜镇告危
1199
一 吴如孝力保孤城
1199
二 托明阿移营围逼 瓜洲战局逆转
1209
三 天京战局消沉
1218
第十章 连续作战 力破京围
1224
第一节 瓜镇大捷
1224
一 秦日纲督师援镇
1224
二 一破江北大营
1233
三 高资歼灭战
1243
第二节 江南大营的溃败
1248
一 一破江南大营
1248
二 丹阳之战
1258
三 金坛之战
1264
第一节 韦志俊弃守武汉
1269
第一章 鄂赣战局的逆转
1269
第三卷 战略相持
1269
一 石达开西援武汉
1270
二 武汉失守
1278
第二节 太平军“谨守江西”
1286
一 相持战局的出现
1286
二 林启荣“谨守江西”
1298
第二章 天京战场的外围防御战
1311
第一节 溧水、句容陷落
1311
一 江南太平军的战略退却
1311
二 江南大营战略反攻的阻滞
1318
三 溧、句失陷
1337
第二节 江北之相持
1346
一 挫败江北大营的进犯
1346
二 江北战局的沉寂
1357
一 巢湖诸州县的失陷
1376
第三章 皖北的剧烈反复
1376
第一节 清军疯狂进犯
1376
二 李秀成保卫桐城
1387
第二节 陈玉成大举反攻
1399
一 收复巢湖地区
1399
二 桐城大捷
1403
三 太平军发展受挫
1409
第四章 起伏多变的皖南战局
1418
第一节 宁国得而复失
1418
一 邓绍良进犯宁国
1418
二 宁国地区之战局动荡
1424
三 杨国宗在徽境机动
1435
四 宁国失守
1438
一 太平军频繁机动
1446
第二节 动荡中的相持
1446
二 石达开出走与皖南战局
1454
第五章 江西战局持续恶化
1468
第一节 赣西保卫战
1468
一 杨辅清、石镇吉进军闽西
1468
二 太平军保卫赣西
1479
三 石达开出走与江西战局
1501
第二节 陈玉成西援失利与九江沦陷
1526
一 湖北太平军的战略退却
1526
二 挫败李续宾的速战急攻
1531
三 陈玉成进军鄂东
1537
四 九江失守
1551
第一节 镇江、瓜浦失守
1564
一 镇江保卫战
1564
第六章 天京战场的危机与生机
1564
二 瓜洲失守
1574
三 太平军撤出江浦
1580
第二节 清军再困天京与江北大营溃灭
1586
一 李秀成在天京外围失利
1586
二 天京战局恶化
1598
三 二破江北大营
1608
第七章 皖北战局之大起大落
1623
第一节 李秀成、陈玉成的战略机动
1623
一 李秀成机动受挫
1623
二 陈玉成连挫复振
1642
第二节 粉碎湘军侵皖计划
1663
一 湘军猖狂侵犯皖北
1663
二 三河大捷
1673
一 二郎河会战
1682
第三节 湘军再次犯皖
1682
二 陈玉成东援与湘军乘虚西犯
1692
三 小池驿会战
1701
第八章 皖南的持续动荡
1711
第一节 杨辅清、李世贤转战徽宁
1711
一 杨辅清进军赣皖边界
1711
二 湾沚大捷
1720
三 宁国战局振而复衰
1731
第二节 徽宁局势之新动荡
1737
一 杨辅清保卫边界基地
1737
二 韦志俊、杨辅清分兵转战宁郡
1747
三 杨辅清大举入徽
1754
四 杨辅清奋勇转战与韦志俊叛降
1764
一 李世贤援京与薛之元叛降
1781
第一节 李秀成援京
1781
第九章 机动灵活 援救天京
1781
二 李秀成奋战两浦
1795
三 黄门安保卫六合
1800
第二节 陈玉成援京
1805
一 转战江北
1805
二 转进皖北
1817
三 江北大捷
1822
第十章 石达开出走与覆亡
1838
第一节 石达开进军浙闽
1838
一 石达开图浙失败
1838
二 杨辅清进兵福建
1858
三 石达开拓展闽郡
1870
第二节 石达开转进赣湘
1881
一 转战赣南
1881
二 挺进湖南
1898
三 宝庆会战
1908
第三节 石达开退据广西
1919
一 败退广西
1919
二 义军东返
1932
第四节 石达开的覆灭
1940
一 转战川黔
1940
二 兵败大渡河
1960
三 李福猷军溃败
1973
第十一章 二破江南大营
1982
第一节 1860年春的形势分析
1982
一 敌对双方的军事态势
1982
二 清太双方的战略意图
1987
第二节 战役第一阶段:奔袭杭州
1998
一 芜湖决策和李秀成兄弟机动皖南
1998
二 李秀成兄弟进军杭、湖
2011
第三节 战役第二阶段:攻破江南大营
2020
一 建平会议
2020
二 一举攻破江南大营
2031
第四节 二破江南大营会战评析
2049
一 战略指挥
2049
二 战术特点
2054
三 太平军主要将帅表现评点
2058
四 会战的效应
2060
第十二章 太平军东征苏南
2064
第一节 东征之战略决策
2064
一 二破江南大营后的军事态势
2064
二 敌对双方战略决策考论
2065
第二节 东征第一阶段:歼灭江南大营残部
2076
一 丹阳会战
2076
二 镇江、扬州、金坛攻防战
2078
第三节 东征第二阶段:歼灭苏南清军
2088
一 直下常州、无锡、苏州
2088
二 攻取苏南腹地
2093
第四节 东征第三阶段:进军上海
2102
一 上海前线的军事态势
2102
二 太平军第一次进军上海
2104
三 东征苏南战役评析:战略、战术及效应
2110
第四卷 天国衰亡
2115
第一章 安庆保卫战
2115
第一节 湘军围攻安庆
2115
一 曾国藩图皖战略
2115
二 湘军进犯太湖、潜山
2118
三 湘军进逼安庆
2123
一 太平军救皖战略决策
2128
第二节 太平军安庆解围战
2128
二 陈玉成进军湖北
2130
三 李秀成沿江西进
2136
四 中路各军战况
2150
五 陈玉成、洪仁玕进援安庆
2155
第三节 安庆失陷与进军西北
2161
一 安庆失守
2161
二 天京上游重镇相继失陷
2164
三 陈玉成殉国与余部进军西北
2168
第四节 安庆失陷原因及其后果
2173
第二章 太平军进取浙江
2176
第一节 浙江战事之历史回顾
2176
一 浙江的战略位置和太平军两次入浙
2176
二 1860年的浙江战事
2180
一 太平天国战争重心的转移
2183
第二节 太平军克复浙江
2183
二 李世贤督师入浙
2185
三 浙江腹地的攻克
2193
第三章 浙江的沦丧
2213
第一节 左宗棠进犯浙江
2213
一 军事态势与曾、左的构想
2213
二 左系湘军的组建
2218
第二节 浙西、浙南防御战
2219
一 金华及其外围争夺战
2219
二 温、处、台陷落
2228
第三节 浙东保卫战
2231
一 中外联军攻陷宁波
2231
二 绍兴的失守
2236
一 杭州保卫战
2240
第四节 杭、嘉、湖保卫战
2240
二 嘉兴保卫战
2250
三 最后据点——湖州的失陷
2256
第四章 1862年上海战役
2265
第一节 战略决策与谭绍光进攻上海
2265
一 李秀成二攻上海
2265
二 谭绍光直取上海郊县
2272
三 中外联军反攻与上海战局逆转
2284
第二节 上海战局的再次起落
2295
一 中外联军猖狂进犯
2295
二 李秀成督师全面反攻
2311
三 李秀成撤军与上海郊县失守
2326
第五章 苏南郡县的失陷
2342
第一节 苏福省的沦丧
2342
一 苏州外围州县失陷
2342
二 苏州保卫战
2376
第二节 苏南的最后血战
2399
一 无锡保卫战
2399
二 常州保卫战
2403
第六章 天京保卫战
2423
第一节 曾国荃东犯天京
2423
一 安庆失守后的上游态势与曾国藩的战略决策
2423
二 湘军沿江东犯,兵临天京
2435
第二节 李秀成援京受挫
2452
一 雨花台战役
2452
二 “进北攻南”的战略机动
2491
第三节 太平天国的覆亡
2514
一 湘军合围天京
2514
二 洪秀全消极防御首都
2523
三 最后的血战
2534
第四节 天京保卫战的余波——皖南赣北战事
2547
一 切断曾国荃后路——金柱关之役
2547
二 转进湘军后方腹地——皖南太平军西征
2554
三 入赣机动,征粮就食
2575
第七章 太平军余部的最后斗争
2585
第一节 转战赣、闽
2585
一 太平军余部转进江西
2585
二 闽南攻守战役
2596
第二节 太平军余部的覆灭
2627
一 转战三省边界
2627
二 最后的血战
2644
结束语:太平天国战争史之再思考
2653
参考文献
2699
索引
2703
· · · · · · (收起)
1
前言
1
第一章 清朝战略力量分析
1
第一节 全局战略力量
1
一 社会经济危机的加深
1
二 军事系统的落后窳败
12
三 中小地主和经世派的潜力
24
第二节 广西反抗力量的发展
33
一 广西是革命的风暴地区
33
二 广西天地会起义的兴起
40
三 天地会起义的特点与规律
47
四 天地会起义对太平天国战争的重大影响
50
一 紫荆-金田基地的开辟
59
第一节 金田团营
59
第二章 金田起义
59
二 武装起义时机的成熟
68
三 金田团营
70
第二节 初战告捷
80
一 关于金田起义日期
80
二 关于攻战新圩
83
三 迎主之战
86
四 蔡村江会战
91
五 金田起义战略方向辨析
94
第三节 江口圩防御战
99
一 金田建国后的单纯防御战略
99
二 牛排岭会战
108
三 太平军出击失利和转移东乡
120
一 三里圩大败周天爵
130
第一节 东乡相持
130
第三章 武、象之间
130
二 清军的“坐战”与太平军的机动
142
三 再次胜利突围
156
第二节 中平对峙
164
一 粉碎清军三路围剿计划
164
二 第三次胜利突围
187
第四章 血战新圩
208
第一节 相持战局的恶化
208
一 新圩-紫荆战场上的两军态势
208
二 7·25会战
214
三 8·6会战
221
四 双髻山、猪仔峡要塞的陷落
226
一 太平军撤出紫荆山区
233
第二节 新圩保卫战
233
二 8·24会战
239
三 风门坳失陷
243
四 壮烈的反围剿战争
248
第三节 第四次胜利转移
255
一 突围新圩,转战思旺
255
二 官村岭大捷
263
三 由思旺到永安
269
第五章 永安半载(上)
278
第一节 太平军攻克永安
278
一 永安城防之态势
278
二 太平军轻取州城
283
第二节 击退乌兰泰的攻势
286
一 清军的矛盾和困难
286
二 太平军单纯防御永安
290
三 永安南线的战事
294
一 清军的混乱战略
298
第三节 前期反围剿战局
298
二 10·14会战
304
三 太平军劫营古苏冲
307
四 11月上旬之战况
310
五 “更番叠战”的破产
315
第四节 太平天国各项建设
326
一 小天堂口号的提出
326
二 分封诸王,颁定礼制
329
三 粉碎反间诱降阴谋
337
四 严别男行女行
343
第一节 反击向荣移营的斗争
346
一 向荣的复出
346
第六章 永安半载(下)
346
二 挫败清军夹攻水窦
351
三 反击向荣移营的失利
356
第二节 太平军艰苦斗争
363
一 反经济封锁的斗争
363
二 1月中旬的战局
366
三 前线战局的激化
372
第三节 最后阶段的苦战
378
一 赛尚阿赴永安督战
378
二 西炮台攻守战
381
三 马背岭战役
389
第四节 第五次胜利突围
394
一 清军东线的空虚
394
二 太平军突出永安
399
三 龙寮岭会战
408
四 大峒歼灭战
413
第一节 太平军进军桂林
420
一 关于进军桂林的决策
420
第七章 桂林到湘南的转战
420
二 从马岭到桂林
425
第二节 桂林攻坚战
431
一 初攻受挫
431
二 4月下旬的战局
436
三 相持战局的继续
441
第三节 从桂林到全州
450
一 太平军撤围桂林
450
二 太平军攻克全州
458
第四节 在挫折中奋战
467
一 蓑衣渡会战
467
二 从永州南折道州
473
一 单纯防御道州
480
第五节 湘南盘桓
480
二 分兵攻克江、永
485
三 东进郴州
492
第八章 长沙之围
501
第一节 分兵进军长沙
501
一 太平军分据永兴
501
二 萧朝贵由永兴向长沙进军
511
第二节 萧朝贵军进攻长沙
517
一 萧朝贵中炮重伤
517
二 曾水源等继续攻城
524
第三节 郴、永战局与洪、杨进援长沙
533
一 郴、永的相持战局
533
二 郴、永太平军进援长沙
538
一 太平军分兵渡湘
546
第四节 继续进攻长沙
546
二 长沙后期的攻守战局
556
第五节 太平军撤离长沙
571
一 关于撤围的决策
571
二 太平军胜利撤离长沙
575
第九章 攻克武昌
579
第一节 从长沙到武昌
579
一 太平军进据岳州
579
二 向武昌进军
592
第二节 太平军攻克武昌
603
一 战争第一阶段
603
二 战争第二阶段
614
三 胜利攻取武昌
620
一 太平天国的城市政策及其实践
626
第三节 太平军在武昌
626
二 武昌城外的战事
632
三 太平军撤离武昌
638
第十章 定鼎金陵
654
第一节 从武汉到南京
654
一 向九江进军
654
二 安庆战役
664
三 进军南京
671
第二节 南京战役
681
一 清军虚弱的城防
681
二 攻克南京
686
第三节 太平军初期战略战术之考察
706
一 战略指挥及其演变
706
二 战役指挥及战术特点
715
三 关于建都决策之考察
732
第二卷 战略发展
745
第一章 太平军北伐
745
第一节 从苏皖到豫南
745
一 北伐决策
745
二 攻克皖北
752
三 抢渡黄河
759
四 转战豫省
765
第二节 从山西到直隶
778
一 北伐军乘虚入晋
778
二 横穿冀南 直逼天津
784
第二章 北伐失败
800
第一节 挺进山东
800
一 神速渡黄
800
二 临清战役
807
第二节 援军失利
814
第三节 北伐军败亡
819
一 弃静海 踞阜城
819
二 连镇战役
832
三 据守高唐
838
四 冯官屯战役
844
第三章 太平军西征战略平议
848
第一节 西征战略决策的制定
848
一 西征战略决策的依据
848
二 西征战略指挥的总体辨析
856
第二节 西征战略指挥的演变
863
一 西征初期的战略机动与进攻
864
二 湘潭失利后的战略防御与退却
870
三 太平军力争上游
875
一 西征战略与太平天国总体战略
884
第三节 影响与制约西征战略指挥诸要素
884
二 上游诸战场对西征全局战略的制衡
886
三 制江权在西征战略中的地位
889
四 将帅素质及其作用
894
五 太平军初期战略经验的影响与运用
901
六 清军战略对西征战略的制衡
902
第四章 江西战场——从围攻南昌到开辟基地
915
第一节 西征军围攻南昌
915
一 太平军在江西军事活动述略
915
二 西征军兵临南昌
918
三 攻坚受挫
922
四 控扼近城州县 以图久困南昌
928
一 湘军猖狂进犯九江
930
第二节 九江-湖口会战
930
二 石达开督师西援
933
三 保卫浔城
936
四 决战湖口
939
第三节 克复江西广袤腹地
945
一 曾国藩力保江西
945
二 石达开回师图赣
960
第五章 皖北基地的建立
970
第一节 太平军攻取庐州
970
一 石达开经营安庆
970
二 太平军回师攻庐
972
三 胡以晃攻克庐州
976
第二节 皖北战局的逆转
981
一 清军大举围攻庐州
981
二 舒、桐、巢及皖西战事
987
三 太平军弃守庐州
991
一 范汝杰军转战徽州
994
第三节 太平军在皖南的活动
994
二 石达开经略皖南
997
第六章 西征两湖与湘军的崛起
999
第一节 西征军在两湖的战略发展
999
一 二克汉阳、汉口
999
二 经略湖北腹地
1002
三 乘胜直下湖南
1008
第二节 曾国藩与湘军的组建
1011
一 湘军的组建
1011
二 湘军的结构、特征
1014
第三节 湖南的沦丧
1020
一 湘潭与靖港会战
1020
二 湘北争夺战
1025
一 武汉失守
1032
第七章 力争上游 几经反复——湖北战场的拉锯战
1032
第一节 武汉、田家镇会战失利
1032
二 田家镇会战
1039
第二节 西征军反攻湖北
1046
一 重据武汉
1046
二 争夺鄂北
1048
第三节 武汉相持
1052
一 胡林翼督师图鄂
1052
二 西征军保卫武汉
1055
第八章 宁镇扬防御战局
1072
第一节 太平军东下镇扬与战略转变
1072
一 杨秀清分兵攻取镇扬
1072
二 清江南、江北大营的组建
1076
三 太平天国的战略转变
1085
一 邓绍良兵溃镇江
1093
第二节 三城的战略相持
1093
二 天京城外的消极相持
1099
三 太平军弃守扬州
1115
第九章 极力防御 牵制清军
1133
第一节 石达开主持天京军事
1133
一 挫败向荣近城逼攻
1133
二 上游江面的首次争夺
1140
三 七桥瓮-上方桥攻守战役
1145
第二节 水陆联防 保卫瓜镇
1154
一 余万清围攻镇江
1154
二 江北大营进犯瓜洲
1162
第三节 扩展战区 力扼江路
1176
一 沿江设防 堵御清军上犯
1176
二 机动皖南 分散清军兵力
1192
第四节 天京对峙 瓜镇告危
1199
一 吴如孝力保孤城
1199
二 托明阿移营围逼 瓜洲战局逆转
1209
三 天京战局消沉
1218
第十章 连续作战 力破京围
1224
第一节 瓜镇大捷
1224
一 秦日纲督师援镇
1224
二 一破江北大营
1233
三 高资歼灭战
1243
第二节 江南大营的溃败
1248
一 一破江南大营
1248
二 丹阳之战
1258
三 金坛之战
1264
第一节 韦志俊弃守武汉
1269
第一章 鄂赣战局的逆转
1269
第三卷 战略相持
1269
一 石达开西援武汉
1270
二 武汉失守
1278
第二节 太平军“谨守江西”
1286
一 相持战局的出现
1286
二 林启荣“谨守江西”
1298
第二章 天京战场的外围防御战
1311
第一节 溧水、句容陷落
1311
一 江南太平军的战略退却
1311
二 江南大营战略反攻的阻滞
1318
三 溧、句失陷
1337
第二节 江北之相持
1346
一 挫败江北大营的进犯
1346
二 江北战局的沉寂
1357
一 巢湖诸州县的失陷
1376
第三章 皖北的剧烈反复
1376
第一节 清军疯狂进犯
1376
二 李秀成保卫桐城
1387
第二节 陈玉成大举反攻
1399
一 收复巢湖地区
1399
二 桐城大捷
1403
三 太平军发展受挫
1409
第四章 起伏多变的皖南战局
1418
第一节 宁国得而复失
1418
一 邓绍良进犯宁国
1418
二 宁国地区之战局动荡
1424
三 杨国宗在徽境机动
1435
四 宁国失守
1438
一 太平军频繁机动
1446
第二节 动荡中的相持
1446
二 石达开出走与皖南战局
1454
第五章 江西战局持续恶化
1468
第一节 赣西保卫战
1468
一 杨辅清、石镇吉进军闽西
1468
二 太平军保卫赣西
1479
三 石达开出走与江西战局
1501
第二节 陈玉成西援失利与九江沦陷
1526
一 湖北太平军的战略退却
1526
二 挫败李续宾的速战急攻
1531
三 陈玉成进军鄂东
1537
四 九江失守
1551
第一节 镇江、瓜浦失守
1564
一 镇江保卫战
1564
第六章 天京战场的危机与生机
1564
二 瓜洲失守
1574
三 太平军撤出江浦
1580
第二节 清军再困天京与江北大营溃灭
1586
一 李秀成在天京外围失利
1586
二 天京战局恶化
1598
三 二破江北大营
1608
第七章 皖北战局之大起大落
1623
第一节 李秀成、陈玉成的战略机动
1623
一 李秀成机动受挫
1623
二 陈玉成连挫复振
1642
第二节 粉碎湘军侵皖计划
1663
一 湘军猖狂侵犯皖北
1663
二 三河大捷
1673
一 二郎河会战
1682
第三节 湘军再次犯皖
1682
二 陈玉成东援与湘军乘虚西犯
1692
三 小池驿会战
1701
第八章 皖南的持续动荡
1711
第一节 杨辅清、李世贤转战徽宁
1711
一 杨辅清进军赣皖边界
1711
二 湾沚大捷
1720
三 宁国战局振而复衰
1731
第二节 徽宁局势之新动荡
1737
一 杨辅清保卫边界基地
1737
二 韦志俊、杨辅清分兵转战宁郡
1747
三 杨辅清大举入徽
1754
四 杨辅清奋勇转战与韦志俊叛降
1764
一 李世贤援京与薛之元叛降
1781
第一节 李秀成援京
1781
第九章 机动灵活 援救天京
1781
二 李秀成奋战两浦
1795
三 黄门安保卫六合
1800
第二节 陈玉成援京
1805
一 转战江北
1805
二 转进皖北
1817
三 江北大捷
1822
第十章 石达开出走与覆亡
1838
第一节 石达开进军浙闽
1838
一 石达开图浙失败
1838
二 杨辅清进兵福建
1858
三 石达开拓展闽郡
1870
第二节 石达开转进赣湘
1881
一 转战赣南
1881
二 挺进湖南
1898
三 宝庆会战
1908
第三节 石达开退据广西
1919
一 败退广西
1919
二 义军东返
1932
第四节 石达开的覆灭
1940
一 转战川黔
1940
二 兵败大渡河
1960
三 李福猷军溃败
1973
第十一章 二破江南大营
1982
第一节 1860年春的形势分析
1982
一 敌对双方的军事态势
1982
二 清太双方的战略意图
1987
第二节 战役第一阶段:奔袭杭州
1998
一 芜湖决策和李秀成兄弟机动皖南
1998
二 李秀成兄弟进军杭、湖
2011
第三节 战役第二阶段:攻破江南大营
2020
一 建平会议
2020
二 一举攻破江南大营
2031
第四节 二破江南大营会战评析
2049
一 战略指挥
2049
二 战术特点
2054
三 太平军主要将帅表现评点
2058
四 会战的效应
2060
第十二章 太平军东征苏南
2064
第一节 东征之战略决策
2064
一 二破江南大营后的军事态势
2064
二 敌对双方战略决策考论
2065
第二节 东征第一阶段:歼灭江南大营残部
2076
一 丹阳会战
2076
二 镇江、扬州、金坛攻防战
2078
第三节 东征第二阶段:歼灭苏南清军
2088
一 直下常州、无锡、苏州
2088
二 攻取苏南腹地
2093
第四节 东征第三阶段:进军上海
2102
一 上海前线的军事态势
2102
二 太平军第一次进军上海
2104
三 东征苏南战役评析:战略、战术及效应
2110
第四卷 天国衰亡
2115
第一章 安庆保卫战
2115
第一节 湘军围攻安庆
2115
一 曾国藩图皖战略
2115
二 湘军进犯太湖、潜山
2118
三 湘军进逼安庆
2123
一 太平军救皖战略决策
2128
第二节 太平军安庆解围战
2128
二 陈玉成进军湖北
2130
三 李秀成沿江西进
2136
四 中路各军战况
2150
五 陈玉成、洪仁玕进援安庆
2155
第三节 安庆失陷与进军西北
2161
一 安庆失守
2161
二 天京上游重镇相继失陷
2164
三 陈玉成殉国与余部进军西北
2168
第四节 安庆失陷原因及其后果
2173
第二章 太平军进取浙江
2176
第一节 浙江战事之历史回顾
2176
一 浙江的战略位置和太平军两次入浙
2176
二 1860年的浙江战事
2180
一 太平天国战争重心的转移
2183
第二节 太平军克复浙江
2183
二 李世贤督师入浙
2185
三 浙江腹地的攻克
2193
第三章 浙江的沦丧
2213
第一节 左宗棠进犯浙江
2213
一 军事态势与曾、左的构想
2213
二 左系湘军的组建
2218
第二节 浙西、浙南防御战
2219
一 金华及其外围争夺战
2219
二 温、处、台陷落
2228
第三节 浙东保卫战
2231
一 中外联军攻陷宁波
2231
二 绍兴的失守
2236
一 杭州保卫战
2240
第四节 杭、嘉、湖保卫战
2240
二 嘉兴保卫战
2250
三 最后据点——湖州的失陷
2256
第四章 1862年上海战役
2265
第一节 战略决策与谭绍光进攻上海
2265
一 李秀成二攻上海
2265
二 谭绍光直取上海郊县
2272
三 中外联军反攻与上海战局逆转
2284
第二节 上海战局的再次起落
2295
一 中外联军猖狂进犯
2295
二 李秀成督师全面反攻
2311
三 李秀成撤军与上海郊县失守
2326
第五章 苏南郡县的失陷
2342
第一节 苏福省的沦丧
2342
一 苏州外围州县失陷
2342
二 苏州保卫战
2376
第二节 苏南的最后血战
2399
一 无锡保卫战
2399
二 常州保卫战
2403
第六章 天京保卫战
2423
第一节 曾国荃东犯天京
2423
一 安庆失守后的上游态势与曾国藩的战略决策
2423
二 湘军沿江东犯,兵临天京
2435
第二节 李秀成援京受挫
2452
一 雨花台战役
2452
二 “进北攻南”的战略机动
2491
第三节 太平天国的覆亡
2514
一 湘军合围天京
2514
二 洪秀全消极防御首都
2523
三 最后的血战
2534
第四节 天京保卫战的余波——皖南赣北战事
2547
一 切断曾国荃后路——金柱关之役
2547
二 转进湘军后方腹地——皖南太平军西征
2554
三 入赣机动,征粮就食
2575
第七章 太平军余部的最后斗争
2585
第一节 转战赣、闽
2585
一 太平军余部转进江西
2585
二 闽南攻守战役
2596
第二节 太平军余部的覆灭
2627
一 转战三省边界
2627
二 最后的血战
2644
结束语:太平天国战争史之再思考
2653
参考文献
2699
索引
2703
· · · · · · (收起)
喜欢读"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6.8分 5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2018年历史学新书 (史学研究)
- 明清 (NADPH)
- 我的军事类电子书 (wizard)
- 迷茫 (晴耕雨读)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2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杨曼 2023-06-20 11:46:46 北京
没有地图,因此最多中评。 目前国内战争史研究的水平,与欧洲,美国同行相比是非常低的,这本书,基本上可以作为一本基础著作来看,在这部书的叙事基础上去寻找爬梳更多的史料是基本可行的,但目前来说,中国并没有人在做这一点。(臭看军事史的就不知道自己处于一个极低的位置,所以无穷复读老书结论,不去找更多的史料,而且太平天国史现在也远远不是热点。)
5 有用 Jungle_K 2022-07-12 23:02:44
崔之清把他们成为「太平义军」,把清军和太平军的态势成为「敌强我弱」,这种史学态度写出来的书,只能说是弃之可惜。
3 有用 量子简并态 2021-12-12 20:46:31
学术著作
5 有用 右威卫大将军 2022-12-10 15:34:14 北京
详细是真详细,但是详略不得当,使得整本书显得冗长。字里行间对太平天国和清军的褒贬过于简单粗暴,不够客观。而且作为战争史却没有贴任何地图,非常影响可读性。
1 有用 彦良233 2024-02-07 00:07:45 山东
内容写得很丰富,详细,但是里面有作者个人的情感因素,作为历史学作品还是不够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