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这是一本很好的人物纪实,一份难得的珍贵史料。作者视角独特,选择了采访时沪上还健在的西南联大老校友,通过倾听这些已耄耋之年的亲历者讲述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对历史的真实感受,从不同侧面再现了当年西南联大的人和事,以及时代的变迁。这本书丰富了目前已有的关于西南联大的史料,也构成这一研究领域里不可或缺的文献,还通过许多历史的细节传承了爱国、奋斗、笃学等优秀民族精神。
不问西东的创作者
· · · · · ·
-
丁元元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丁元元,男,生于1984,大学毕业后从事了10年媒体工作,做过记者、编辑、新闻评论员,从2014年开始寻访西南联大的老校友,听他们讲述往事,并且将之记录下来,希望给世人留下一份精神财富。
目录 · · · · · ·
序 / 001
自 序 / 001
如 海
就当一个普通人 / 002
张奚若说:“攻读政治学绝不要为了做官,要立志当一个社会改革家为上策,立志当一个正派的政治学者为中策,如果这二者都当不成,就当一个普通人,趋炎附势钻营求官为下策。”吴德 大概没有实现张奚若所说的“上策”“中策”。那就当一个普通人—他的一生,终究没有辜负恩师的教诲!
联大世家 / 030
· · · · · · (更多)
自 序 / 001
如 海
就当一个普通人 / 002
张奚若说:“攻读政治学绝不要为了做官,要立志当一个社会改革家为上策,立志当一个正派的政治学者为中策,如果这二者都当不成,就当一个普通人,趋炎附势钻营求官为下策。”吴德 大概没有实现张奚若所说的“上策”“中策”。那就当一个普通人—他的一生,终究没有辜负恩师的教诲!
联大世家 / 030
· · · · · · (更多)
序 / 001
自 序 / 001
如 海
就当一个普通人 / 002
张奚若说:“攻读政治学绝不要为了做官,要立志当一个社会改革家为上策,立志当一个正派的政治学者为中策,如果这二者都当不成,就当一个普通人,趋炎附势钻营求官为下策。”吴德 大概没有实现张奚若所说的“上策”“中策”。那就当一个普通人—他的一生,终究没有辜负恩师的教诲!
联大世家 / 030
凌宏炜和一位维吾尔族姑娘恋爱了,对方是小学教师—按照当时的“民族政策”,汉族女性可以和维吾尔族男性结合,反之则不然。于是,违反“民族政策”又让这个“右派”罪加一等。凌宏炜记得:“后来我去劳动,每天收工的时候,她就在路边站着,看着我,但是互相不能说话。”
国之大“义” / 047
即便夏胤中骂自己“蠢也如猪”,如果让他重回 1949 年,他也许还是会选择回国。就像他给五个子女取的名字之中都有一个“义”字一样,想必在他看来爱国无疑就是最大的“义”!
如山
“救国”的梦 / 062
《北平无战事》的剧情和陈志竞的经历,像是两件相互佐证的材料,互相印证了彼此结局的合理性—剧中那四位“铁血救国会”成员,撇开政治斗争的胜败不说,他们毕竟首先是爱国的。尤其是梁经纶出国未归,曾可达饮弹自尽,这样的结局都是合情合理的。同样,陈志竞当初的选择也是可以被理解的。尽管他为此付出了几乎被囚禁一生的代价……
活着的“烈士” / 078
其实兄弟两人的故事也可以这么说—从译员培训班毕业之后,他们的生活还是没有真正“交叉”开—上前线的可能是缪弘,牺牲的也可能是缪中。缪弘是一个死了的缪中,缪中是一个活着的“烈士”。但无论兄弟两人哪一个活下来,其实都不只是为自己活着,也是在为逝去的那一个继续其人生。
从联大到黄埔 / 088
“上了车,我好像做梦一样,一下子还在学校读书,一下子就要上前线了。”就像夏世铎所说的:“人就是那么一刹那,决定你的前途命运。西南联大是一所名校,考进去也不容易,但我当时杀敌的观念很强,如果稍微考虑一下,没有抗击日军的决心,人生就会完全不一样。”
冲上云霄 / 121
“有一件事情我记了一辈子。”从成都到重庆经过内江,承序玉和同学削了皮吃梨, 没想到梨皮竟然被小孩捡去吃了。“想起来很辛酸,所以我一直都没有忘记。”
浪里白条 / 133
熊平问朋友怎么办,他说:“我们去延安,我有路子。”原来,姚以认识“七君子” 之中的几位—沈钧儒、邹韬奋、史良、王造时、沙千里,他就带着熊平去了沈钧儒位于武汉交通路厚德里的家,开门见山地说:“我们想去延安。”
归去来兮 / 147
大家找到了农学家娄成厚先生的夫人,请她教孩子们念书。那场面有点像后来我们看到的“希望小学”,一群孩子围坐在一个大乒乓球台边,各个年级的都有, 老师有时讲几句一年级的课,然后又转过去对另外几个孩子讲三年级的内容。
何为纺织? / 156
1947 年,张文赓获得作为厂长的“红利”—被奖励出国留学。第二年 10 月, 他奔赴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学院,攻读纺织工业硕士学位。“曼彻斯特现在因为足球而出名,其实当时的曼彻斯特是一个纺织中心城市,离北部的港口利物浦很近, 有一条运河把两座城市连起来,可以把运到利物浦的棉花直接转运过来。”
隐姓埋名于 404 / 167
赵仲兴告别家人,去了戈壁滩中的核工业 404 厂。“确实是隐姓埋名的,家里人只知道我去搞原子弹,但其他的什么都不知道。厂里也没有电话,家里人只知道, 要联系我就写信到兰州的一个信箱,信会转到我手里。”
百岁发明家 / 181
王同辰刚进校的时候,同系的钱伟长是研究生一年级。“那时候他的思想很‘左倾’,‘西安事变’发生时,他很高兴,结果被右派的人抓起来按在地上打,骨头都被打断了。”
如云
清醒时分 / 188
因为是从军,出国也不需要什么护照。去印度坐的是飞机,因为走的是“驼峰航线”,路上很是危险。上去的时候他们都被关照,要把耳朵塞住。为了避免日军的骚扰,飞机飞得很高。“然后快速往下俯冲一段,就到印度了。”
师从“男神” / 196
“我那时候跳远不及格,就看到马约翰在边上摇头。”百岁老人彭鄂英耳聪目明, 虽然有点驼背了,但是行走自如,和我交谈时思路也非常清楚。这其中应该有马约翰教授当初的教化之功。
参悟 / 203
“闻一多才四十多岁,看起来却像个老夫子,主要是因为留着一嘴大胡子。因为调皮,我们就去摸他的胡子。”说到这里潘柏龄大笑起来,“我们用昆明话问他为什么要留胡子,他说等把日本人打跑了,他再剃胡子。”
糊涂“大玩家” / 213
第二天公祭四烈士,昆明的天气特别阴沉。在公祭现场,教授、学生发表演说, 商人也罢市响应。当天出殡队伍沿途经过多个路祭点,联大附中是其中一站,吴大箴在学校里参加了路祭。联大学生写了一篇祭文,交给吴大箴朗读。读完之后, 大家把祭文烧了,火苗扑闪扑闪,现场的气氛比昆明的天色更凝重……
言必称先生 / 218
张伯苓常用他的天津口音念叨的一句话是:“恩来是我的学生,月涵也是我的学生。”虽然张伯苓并不长于学问,但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正是让教育家最自豪的事情。而毕业于南开的梅贻琦每次听到老校长讲这句话,自然是在边上恭恭敬敬俯首帖耳,场面很是有趣。
机缘人生 / 223
毕业前夕,顾润兴在东安市场购了本宣纸的册页本,请几位教授题词留念,费青写的是一首陶行知的诗,燕树堂、冀贡泉多位先生都有题赠。顾润兴也把纪念册送到松公府校长办公室,请胡适校长题词。他题写了一句:“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过去的人很厚道 / 243
“我在联大没有念到毕业,就去给美军当了翻译官,后来就没有回到学校。”在寻访中,遇到过多位像宓祚昌这样的校友,因为年事已高,能够记起的往事已极为有限。
深藏 / 247
“那时候我们系只有四个女生,其中之一是云南省主席龙云的大儿媳,长得好看得很。还有一个同学是欧亚航空公司(老板)的妹妹,她们两个都是坐小汽车来上课的。有一个后来到美国去了,还有一个就是我。女生很少,就我们四个。”“还有很多名师,当时在昆明的一些大学组织了一个剧社,以联大为主,闻一多老师、曹禺老师都指导过我们演戏,我们外语系的几个女生都会演戏。”
后记 / 253
· · · · · · (收起)
自 序 / 001
如 海
就当一个普通人 / 002
张奚若说:“攻读政治学绝不要为了做官,要立志当一个社会改革家为上策,立志当一个正派的政治学者为中策,如果这二者都当不成,就当一个普通人,趋炎附势钻营求官为下策。”吴德 大概没有实现张奚若所说的“上策”“中策”。那就当一个普通人—他的一生,终究没有辜负恩师的教诲!
联大世家 / 030
凌宏炜和一位维吾尔族姑娘恋爱了,对方是小学教师—按照当时的“民族政策”,汉族女性可以和维吾尔族男性结合,反之则不然。于是,违反“民族政策”又让这个“右派”罪加一等。凌宏炜记得:“后来我去劳动,每天收工的时候,她就在路边站着,看着我,但是互相不能说话。”
国之大“义” / 047
即便夏胤中骂自己“蠢也如猪”,如果让他重回 1949 年,他也许还是会选择回国。就像他给五个子女取的名字之中都有一个“义”字一样,想必在他看来爱国无疑就是最大的“义”!
如山
“救国”的梦 / 062
《北平无战事》的剧情和陈志竞的经历,像是两件相互佐证的材料,互相印证了彼此结局的合理性—剧中那四位“铁血救国会”成员,撇开政治斗争的胜败不说,他们毕竟首先是爱国的。尤其是梁经纶出国未归,曾可达饮弹自尽,这样的结局都是合情合理的。同样,陈志竞当初的选择也是可以被理解的。尽管他为此付出了几乎被囚禁一生的代价……
活着的“烈士” / 078
其实兄弟两人的故事也可以这么说—从译员培训班毕业之后,他们的生活还是没有真正“交叉”开—上前线的可能是缪弘,牺牲的也可能是缪中。缪弘是一个死了的缪中,缪中是一个活着的“烈士”。但无论兄弟两人哪一个活下来,其实都不只是为自己活着,也是在为逝去的那一个继续其人生。
从联大到黄埔 / 088
“上了车,我好像做梦一样,一下子还在学校读书,一下子就要上前线了。”就像夏世铎所说的:“人就是那么一刹那,决定你的前途命运。西南联大是一所名校,考进去也不容易,但我当时杀敌的观念很强,如果稍微考虑一下,没有抗击日军的决心,人生就会完全不一样。”
冲上云霄 / 121
“有一件事情我记了一辈子。”从成都到重庆经过内江,承序玉和同学削了皮吃梨, 没想到梨皮竟然被小孩捡去吃了。“想起来很辛酸,所以我一直都没有忘记。”
浪里白条 / 133
熊平问朋友怎么办,他说:“我们去延安,我有路子。”原来,姚以认识“七君子” 之中的几位—沈钧儒、邹韬奋、史良、王造时、沙千里,他就带着熊平去了沈钧儒位于武汉交通路厚德里的家,开门见山地说:“我们想去延安。”
归去来兮 / 147
大家找到了农学家娄成厚先生的夫人,请她教孩子们念书。那场面有点像后来我们看到的“希望小学”,一群孩子围坐在一个大乒乓球台边,各个年级的都有, 老师有时讲几句一年级的课,然后又转过去对另外几个孩子讲三年级的内容。
何为纺织? / 156
1947 年,张文赓获得作为厂长的“红利”—被奖励出国留学。第二年 10 月, 他奔赴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学院,攻读纺织工业硕士学位。“曼彻斯特现在因为足球而出名,其实当时的曼彻斯特是一个纺织中心城市,离北部的港口利物浦很近, 有一条运河把两座城市连起来,可以把运到利物浦的棉花直接转运过来。”
隐姓埋名于 404 / 167
赵仲兴告别家人,去了戈壁滩中的核工业 404 厂。“确实是隐姓埋名的,家里人只知道我去搞原子弹,但其他的什么都不知道。厂里也没有电话,家里人只知道, 要联系我就写信到兰州的一个信箱,信会转到我手里。”
百岁发明家 / 181
王同辰刚进校的时候,同系的钱伟长是研究生一年级。“那时候他的思想很‘左倾’,‘西安事变’发生时,他很高兴,结果被右派的人抓起来按在地上打,骨头都被打断了。”
如云
清醒时分 / 188
因为是从军,出国也不需要什么护照。去印度坐的是飞机,因为走的是“驼峰航线”,路上很是危险。上去的时候他们都被关照,要把耳朵塞住。为了避免日军的骚扰,飞机飞得很高。“然后快速往下俯冲一段,就到印度了。”
师从“男神” / 196
“我那时候跳远不及格,就看到马约翰在边上摇头。”百岁老人彭鄂英耳聪目明, 虽然有点驼背了,但是行走自如,和我交谈时思路也非常清楚。这其中应该有马约翰教授当初的教化之功。
参悟 / 203
“闻一多才四十多岁,看起来却像个老夫子,主要是因为留着一嘴大胡子。因为调皮,我们就去摸他的胡子。”说到这里潘柏龄大笑起来,“我们用昆明话问他为什么要留胡子,他说等把日本人打跑了,他再剃胡子。”
糊涂“大玩家” / 213
第二天公祭四烈士,昆明的天气特别阴沉。在公祭现场,教授、学生发表演说, 商人也罢市响应。当天出殡队伍沿途经过多个路祭点,联大附中是其中一站,吴大箴在学校里参加了路祭。联大学生写了一篇祭文,交给吴大箴朗读。读完之后, 大家把祭文烧了,火苗扑闪扑闪,现场的气氛比昆明的天色更凝重……
言必称先生 / 218
张伯苓常用他的天津口音念叨的一句话是:“恩来是我的学生,月涵也是我的学生。”虽然张伯苓并不长于学问,但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正是让教育家最自豪的事情。而毕业于南开的梅贻琦每次听到老校长讲这句话,自然是在边上恭恭敬敬俯首帖耳,场面很是有趣。
机缘人生 / 223
毕业前夕,顾润兴在东安市场购了本宣纸的册页本,请几位教授题词留念,费青写的是一首陶行知的诗,燕树堂、冀贡泉多位先生都有题赠。顾润兴也把纪念册送到松公府校长办公室,请胡适校长题词。他题写了一句:“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过去的人很厚道 / 243
“我在联大没有念到毕业,就去给美军当了翻译官,后来就没有回到学校。”在寻访中,遇到过多位像宓祚昌这样的校友,因为年事已高,能够记起的往事已极为有限。
深藏 / 247
“那时候我们系只有四个女生,其中之一是云南省主席龙云的大儿媳,长得好看得很。还有一个同学是欧亚航空公司(老板)的妹妹,她们两个都是坐小汽车来上课的。有一个后来到美国去了,还有一个就是我。女生很少,就我们四个。”“还有很多名师,当时在昆明的一些大学组织了一个剧社,以联大为主,闻一多老师、曹禺老师都指导过我们演戏,我们外语系的几个女生都会演戏。”
后记 / 253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1937年到1946年,“南渡北归”之间仅仅存在了不足九年时间,却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大的奇迹。它所达到的高度、所培养的人才,至今还没有一所国内的高校可以超越,也因此被很多人视为“精神圣殿”。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自 序——3 -
……他(吴德鋐)用逻辑清晰、丰富的语言解释了“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联大,研究联大”。 “联大校内自由、思考、有辨别的学术空气,这是不容易得到的。它既和战争有关,又和战争无关。 “西南联大的精神,从来不是某种单一的精神,它是多元的。多元的好处在于保持了接触更多观点的可能性,所以比较客观。但多元又总是受打击的,所以保持多元是不容易的。多元需要包容,包容不是一种意志,更需要一个环境。 “青年人欣赏、向往联大精神,这是非常可贵的,但如果有可能还要引导到更高的程度。 “在抗战的特殊时期,西南联大把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学校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彼此尊重,又有相对的独立,它是一个历史的偶然。在当时的国民党政府需要的时候存在,又在不需要的时候把它‘拆散’。把这个过程连起来看,可以看到某种‘斗争’的非人性。注意到这一点,对青年思考、认识联大也有好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就当一个普通人——001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不问西东"的人也喜欢 · · · · · ·
-
- 离乱弦歌忆旧游 7.5
-
- 去国的悲哀 / 西北的剖面 8.4
-
- 无悔是书生 8.7
-
- 乔冠华与龚澎 6.8
-
- 一百零九个春天 7.3
-
- 近代中国的多元审视 7.0
-
- 唐长孺回忆录 7.8
-
- 从清华园到史语所(修订本) 7.4
-
- 宗室王公与清末新政 6.7
不问西东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2 条 )

20位学子求学细节,揭示西南联大精英教育本质
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师生经常跑警报。 有次国学大师刘文典逃命途中,在防空洞中碰到了文学大师沈从文,愤然说道:我跑警报,是为了活着讲庄子,你这么没用,跑了做什么? 这则趣闻虽然至今没法证实,但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一同被津津乐道的还有更多联大师生师生的段子。现...
(展开)

来自联大学子的人生回答
今年1月份打卡阅读豆瓣2021年度中国文学(非小说)的榜首《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时,深感自己对西南联大的了解太少了。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1937年到1946年,“南渡北归”之间仅仅存在了不足九年时间,却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大的奇迹。它所达到的高...
(展开)

与“联大粉”一起探访“精神圣殿”,开启“联大热”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梅贻琦 与本书作者丁元元一样,我也是从何兆武写的《上学记》开始成为半个“联大粉”,还观看了央视纪录片《西南联大》。不过这本书引起我兴趣的最主要原... (展开)
西南联大普通学生的访谈回忆录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西南联大,即抗战时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7年11月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长沙临时大学。因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并于同年4月,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7月31日,西南联合大学停止办学。 这所... (展开)
《最后的西南联大》:最后的联大校友
不出意外,对这本书关注的读者是冲着“西南联大”去的,在很多人的心中,西南联大是一处圣地,但同时,部分人也抱有理性的一面,即西南联大无论多么声名显赫,它依然是特殊时代下的一所大学。一所大学,就算因为大师云集以及培养出大师而出名,实际上也有许多并不那么闻名却也...
(展开)

那些普通却不能忘却的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从1937年到1946年,短短不到九年的时间里,西南联大却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大的奇迹。西南联大培养了3343名毕业生,在这些毕业生中知名的人不少,却也存在着更多不为人知的“普通学生”。这些“普通学生”在国家需要人才的时候没有退缩,在他们之中有参与各种基础科研工作... (展开)
这本书让我哭的很大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书看得我真是感慨万千。曾经那么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却也因着时间的流逝,因着年岁的老去,慢慢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留下他们的痕迹。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西南联大,这是一所传奇的精英学校,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共同组建而成,... (展开)> 更多书评 42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7.6分 18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有关西南联大 (两块钱)
- 出口成章——对话录与谈话录(续) (維舟)
- 九月想读 (邀·吻)
- buy (乐忧)
- 私人图书馆2.0 (串串)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不问西东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两块钱 2020-01-04 17:07:52
讀過好幾遍了 總得表示一下
1 有用 賊賊Ben 2023-05-25 22:02:51 湖南
我一开始还说怎么评分这么低,第一篇的老人给作者用毛笔写了章节名。最喜欢的是陈志竞,妥妥的爱国人士,世事难料而已,很有感触,甚至说郭嘉对我很好,我看着都眼眶湿润。夏世铎是会长,他那篇也有挺多内容和收获,但是唉都是胜利者的书写,你说戴老板不死,其实这边照样也有很多骑墙的被他抓着把柄,估计那边还能多苟延残喘一阵,戴笠一死,无数单线联系的有黑料的都肆无忌惮一边倒了。其实夏虽然是识时务投靠民主,但是其他人都... 我一开始还说怎么评分这么低,第一篇的老人给作者用毛笔写了章节名。最喜欢的是陈志竞,妥妥的爱国人士,世事难料而已,很有感触,甚至说郭嘉对我很好,我看着都眼眶湿润。夏世铎是会长,他那篇也有挺多内容和收获,但是唉都是胜利者的书写,你说戴老板不死,其实这边照样也有很多骑墙的被他抓着把柄,估计那边还能多苟延残喘一阵,戴笠一死,无数单线联系的有黑料的都肆无忌惮一边倒了。其实夏虽然是识时务投靠民主,但是其他人都是联大的学生进步人士,你是妥妥的军人身份,你做的那些泄露的事情实在是不好置评啊,倘若我说倘若啊,那边赢了,你不照样当做什么也没发生?都是利益永远至上罢了。 (展开)
4 有用 红玉波特酒 2020-07-03 17:36:56
大都是不为人知的校友,既算是口述历史,也算是访谈,听人讲故事挺好的。有一些是插班生,有些是旁听生,有些是联大二代。这种作品算是一种抢救,就像纪录片二十二那样,从里面能窥见历史。比如当时抗战的情况,老师同学的关系。比如大四的男生体检合格就去当兵,里面提到去印度走驼峰航线,在印度当翻译。看了之后少了些困扰,明白以前人年轻的时候一样有困惑,比如换专业换学校体育挂科毕业找工作糊口之类,大家大体都会经历类似... 大都是不为人知的校友,既算是口述历史,也算是访谈,听人讲故事挺好的。有一些是插班生,有些是旁听生,有些是联大二代。这种作品算是一种抢救,就像纪录片二十二那样,从里面能窥见历史。比如当时抗战的情况,老师同学的关系。比如大四的男生体检合格就去当兵,里面提到去印度走驼峰航线,在印度当翻译。看了之后少了些困扰,明白以前人年轻的时候一样有困惑,比如换专业换学校体育挂科毕业找工作糊口之类,大家大体都会经历类似的人生经历和困惑。现在对马约翰教授印象蛮深的,还有访谈里面都说陈岱孙教授总是西装革履很帅、云南龙王龙云,张奚若对政治系学生说的话,化学系教授曾昭抡带学生去考察植物还有化石。可能我看得有点多,也不一定是这本书里面的,地质系的学生个个体育好。 (展开)
1 有用 半夏 2020-06-14 00:42:50
记实的访谈录,很珍贵的历史资料
1 有用 蓝石头 2021-06-12 05:46:02
我觉得应该突出校友本身的经历,拜访经历可以一带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