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中原居于“天下”之中,是中华文明的主体,但位 于四方的“蛮夷戎狄”文化既影响又参与乃至融入了 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而在中原的“四方”文化中, 北方文化对中原文明的影响既深且远,韩金秋编著的 《夏商西周中原的北方系青铜器研究》就是以中原的 北方系青铜器为切人点,通过考古学研究再现北方系 青铜器对中原影响的历史画卷。
韩金秋,男,1981年7月出生,内蒙古科左中旗人,蒙古族。200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为副研究员,河北省文物考古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史前考古、北方青铜时代考古、早期长城等
本书结论早期青铜兵器,乃至金属车马器,铜镜皆源于北方文化,只是有西北,正北与东北之分。
8.3。层位学和类型学的功底很扎实,对连柄刀、竖銎器和横銎器的分析比较深入。在北方对中原的影响时期上定了调,但如何影响的演绎还是有些站不住脚。把甘青地区、晋陕北部、燕山地区统一作为“北方地区”去研究不一定是个好策略,其文化的发生与对中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作者在最后的结论中也不得不将其分开——那为何不一开始就分开呢?
可以吧,虽然整个架构标题不是按照正常著作走的,就是论文的结构,还有就是北方青铜器文物其实很多,作者更多局限于殷墟,能串起来西北我觉得更好,已经不错了。音乐节在读书的我,火车上读完了。
本书作者主要将中原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分为连柄刀,竖銎器,横銎器,短剑,铜镜,车马器,容器,装饰品等八大类,分别就其发现和年代,在中原的分布,以及与北方文化的关系和对三代文化的影响一一进行了描述。最后对北方系青铜器对中原的影响阶段进行分析,认为各类器物在中原出现的的时间与北方出现的时间大致相同,不存在滞后性。器物种类的多少与北方文化的消长有关。且不同种类的器物影响了不同的人。影响的途径以战争为主。影... 本书作者主要将中原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分为连柄刀,竖銎器,横銎器,短剑,铜镜,车马器,容器,装饰品等八大类,分别就其发现和年代,在中原的分布,以及与北方文化的关系和对三代文化的影响一一进行了描述。最后对北方系青铜器对中原的影响阶段进行分析,认为各类器物在中原出现的的时间与北方出现的时间大致相同,不存在滞后性。器物种类的多少与北方文化的消长有关。且不同种类的器物影响了不同的人。影响的途径以战争为主。影响的过程有快速中原化;照搬模仿,再加入中原风格;商时为稀罕物,周时也深入社会生活;部分因素被中原借鉴并加以改造。影响的来源主要来自西北,晋陕高原和内蒙古中南部,冀北和辽西,以前二者影响较深。全书资料详实,思路清晰。研究思路和方法值得借鉴。 (展开)
> 3人在读
> 18人读过
> 77人想读
订阅关于夏商西周中原的北方系青铜器研究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韧勉 2015-09-22 21:09:12
本书结论早期青铜兵器,乃至金属车马器,铜镜皆源于北方文化,只是有西北,正北与东北之分。
1 有用 璩白秋弋瞳 2022-07-11 20:43:50
8.3。层位学和类型学的功底很扎实,对连柄刀、竖銎器和横銎器的分析比较深入。在北方对中原的影响时期上定了调,但如何影响的演绎还是有些站不住脚。把甘青地区、晋陕北部、燕山地区统一作为“北方地区”去研究不一定是个好策略,其文化的发生与对中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作者在最后的结论中也不得不将其分开——那为何不一开始就分开呢?
0 有用 Seal.yj 2024-10-27 17:22:19 山西
可以吧,虽然整个架构标题不是按照正常著作走的,就是论文的结构,还有就是北方青铜器文物其实很多,作者更多局限于殷墟,能串起来西北我觉得更好,已经不错了。音乐节在读书的我,火车上读完了。
1 有用 叮叮铛铛 2019-05-14 11:30:01
本书作者主要将中原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分为连柄刀,竖銎器,横銎器,短剑,铜镜,车马器,容器,装饰品等八大类,分别就其发现和年代,在中原的分布,以及与北方文化的关系和对三代文化的影响一一进行了描述。最后对北方系青铜器对中原的影响阶段进行分析,认为各类器物在中原出现的的时间与北方出现的时间大致相同,不存在滞后性。器物种类的多少与北方文化的消长有关。且不同种类的器物影响了不同的人。影响的途径以战争为主。影... 本书作者主要将中原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分为连柄刀,竖銎器,横銎器,短剑,铜镜,车马器,容器,装饰品等八大类,分别就其发现和年代,在中原的分布,以及与北方文化的关系和对三代文化的影响一一进行了描述。最后对北方系青铜器对中原的影响阶段进行分析,认为各类器物在中原出现的的时间与北方出现的时间大致相同,不存在滞后性。器物种类的多少与北方文化的消长有关。且不同种类的器物影响了不同的人。影响的途径以战争为主。影响的过程有快速中原化;照搬模仿,再加入中原风格;商时为稀罕物,周时也深入社会生活;部分因素被中原借鉴并加以改造。影响的来源主要来自西北,晋陕高原和内蒙古中南部,冀北和辽西,以前二者影响较深。全书资料详实,思路清晰。研究思路和方法值得借鉴。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