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哈佛路》:坚定不移地努力,到底能不能改变人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们是谁,并不会因外在而改变。
我并没有看过《风雨哈佛路》这部经常被人提起的电影。
单纯看书名,以及一些简要的介绍,会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励志书,大概里面会描写她有多惨,然后靠自己逆风翻盘,大概五五分的比例,多么地励志。
但是当我读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我意识到我错了。已经到这里了,书中还在描述她的“悲惨”境遇,只是在快要结束的一小部分,描写了她的逆风翻盘,并且也没有写她在哈佛的经历,而是以一个等待哈佛录取结果的隐喻结束了本书。

· 作者是谁?
莉丝·默里(Liz Murray)1980年出生于纽约市布朗克斯区(纽约贫民窟),父母吸毒,15岁时无家可归。后用两年时间完成高中四年学业,以全优成绩考入哈佛大学,并获《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
“多少年之后,我经常反思,我那时是多么幸运啊!……如果我知道哈佛、《纽约时报》的面谈是多么困难,如果有人告诉我这些事困难重重,几乎不可能实现,那我可能根本就不会去做。但是当时我还不知道要去分析成功的可能性,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展示自己,只要做就是了。在前几年里,我知道了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人时刻准备着告诉你:事情应该是怎样的,什么事情意味着现实可行。但同时我也体会到,其实没有人知道事情的结果会是怎样,除非他自己亲自去尝试了。”
——莉丝·默里(Liz Murray)
就像我在前文所说,太多的“悲惨”描写。读到一些莉丝自己“选择”的悲惨遭遇,我常常会在心里大叫,“莉丝,为什么要这么糟蹋自己?为什么你不能像你姐姐那样呢?”(因为她姐姐和她是一样的生活环境,却没有像她那样“惨”)
像莉丝这般不幸的书中还有其他人,甚至是莉丝的姐姐,但为什么莉丝却成为了莉丝呢?——那个坚韧的,学习优异的,改变了自己命运的莉丝。
我本以为自己可以列出一二三,但却发现“爱”这个词,足够了。
· 爱
莉丝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出身、家庭环境等种种原因,而不爱她的父母、姐姐、朋友,她没有不去爱这个世界,这是莉丝独特的地方。
当她的姐姐莉莎,对总吃鸡蛋而不是鸡肉发出抗议时,莉丝会轻轻地说“鸡蛋也挺好吃的”。
她理解如果她的父母不那样去做,会十分痛苦。如果自身能控制,是不会那样做的。莉丝没有因为自己受到伤害而责怪自己的父母,她憎恨的是毒品和毒瘾。她知道自己的父母很爱自己。她很享受某个可以和父母独处共度的时光。
莉丝的这种爱和真诚,还给予她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如她精明世故的前男友卡洛斯所说,“莉丝,你和我认识的其他小姑娘一点儿也不像。我觉得什么都可以告诉你,我相信你,就是这样。以前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
莉丝的父母虽然吸毒,但也没有不爱他们的孩子。
莉丝的父亲,带着她去垃圾堆里淘宝时,发现莉丝面对路人异样的眼光时很尴尬,便目不转睛地盯着莉丝说到,“莉丝,你感到很难为情是吗?我才不管他们在想什么。你认为对你好的东西,你尽管向前冲去努力争取,不用管他们在背后胡说些什么。”——如何忘记别人对你的评价。
· 助人在心
在莉丝获得《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后,报纸刊发了她的故事,太多的陌生人关注到她并开始给予帮助。
有一个小细节很打动我。
一位母亲,自己没有钱,看到莉丝的报道后,不知道自己能提供些什么帮助给莉丝。就当她给自己女儿洗衣服的时候突然意识到,她可以给莉丝洗衣服。就这样每星期一次,她信守诺言。当莉丝在学校学习11门课程的时候,这位名叫特丽莎·特里的女士给莉丝洗衣服,“莉丝,我能做的不多,但我知道我可以做这件事。”
这让我想到了一则佛门公案——千金为半,二文为满。
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无财,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亲为忏悔;及后入宫富贵,携数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何也?”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
出处:《了凡四训》(三、积善之方)
白话:
从前有一位女居士到寺里来想布施,而身上只有两文钱(那时两文钱是很少很少的)。她就把这两文钱都拿出来供养寺庙,因她心诚,方丈亲自为她诵经忏悔。过了几年,这个女子被选入宫廷做了妃子,享受人间富贵。她带了数千银两再到寺庙来供养布施时,方丈却只命他的徒弟为她回向。
这个女子就问到:“为什么我穷的时候,只布施两文钱,师父亲自为我忏悔。今天我带了几千银两来供养,反而不亲自为我回向呢?”
老和尚说:“从前你到庙里来烧香拜佛,供养两文钱,你的心真诚,我不亲自给你忏悔,不能报你的德。今天你带的供养虽然丰厚,但是你的心不像从前那样真切,所以我让徒弟给你忏悔就可以了。”
心真诚,布施虽少,得的善福是圆满的。做了妃子,免不了带着富贵贡高傲慢的习气,心不真诚,德就损了,所以实际上修的福是半善而已。
还有一则贫女供灯(出处:《贤愚经》贫女难陀品第二十)的故事。因引用字数限制,感兴趣可戳链接:贫女供灯
· 依靠自己
莉丝重大的转变,来自于她母亲的过世。
她看到自己的母亲因为没有选择,而只能去别的男人那讨生活;自己的父亲接受过教育,却没有选择,只能住在收容所里;曾经的她,吃着前男友卡洛斯留下的食物,没有选择;她也意识到,即使是朋友,也不可能替她来付房租。经历过的这些,让她在内心深处坚信,“只要我能从高中毕业,我就会有更多的选择”。
这让我想起,自己在低谷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无法走出来,曾向一位朋友反复诉说。这位朋友告诉我,“你要知道,你和我说这些,其实对我来说,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影响。我还是会照常过着我的生活。”(大意,这位朋友不是冷漠、不关心的意思,而是提醒我)我特别特别感激我这位朋友对我说的这段话。这样的话虽然我们心里知道,但不如一个人亲口告诉我们。我们最终是需要,并且只能靠自己走出来的。她只是让我提早看清了这个事实。
从此,莉丝开始了求学之路。莉丝接受了自己身上的一切,她坦然的描述,告诉别人,别人也得以了解她,从而获得了一些机会。
原来这个世界,并不像她原本认为的那样,有一面墙,把她这种境遇的人和富裕、拥有健康生活、光鲜明亮的人割裂开来。
这堵墙,有的时候,其实来自于自己的心间。 在过18岁生日时,莉丝并没有许愿,而是选择原谅了父亲。她不想犯母亲生病过世时,自己不在身边的错误。莉丝写到,
“他并不是最好的父亲,但是他却是我的父亲,我们始终爱着彼此,依靠彼此……我打算放弃任何想要改变父亲的想法,接受他本来的样子。”
这本书的描写很细致,我不知道莉丝是怎么记住那么多细节的,但或许是她所承受的苦难太多了,以至于让她无法忘记。
读这本书,我经常有的一个状态就是,哭的泪流满面,一种心疼、痛苦混杂的情绪。我不知道,也无法想象,她那种居无定所的感觉,就是早晨醒来,并不知道自己今天晚上要睡在哪里?是朋友A家,还是朋友B家,还是火车上或者是某个楼道里?即便是在朋友家,也要在他们的父母睡觉后,偷偷溜进去,然后睡不上几个小时,就要在黎明,他们的父母快要起床前,再偷偷溜出去。她常年睡眠不足,也许能睡上3-4个小时都是奢侈。
· 好老师
佩里老师,是一位好老师。他并不觉得那些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差生”,就应该被放弃。他团结了其他支持他的老师,为主流教育中的边缘学生服务。佩里老师奉献了一切,只为看到自己的学生能抓住第二次机会并取得成功。
幸运的是,佩里和莉丝相遇了。
佩里老师给莉丝的感觉,很奇特,没有评价,只是认真的倾听,可贵的平等。莉丝在这样的氛围里,也被激发了,她打开了自己,把自己倾泻而出。
· 接受无常
莉丝本来在“焦急”地等待邮递员,因为关于哈佛申请的结果已经发出了,她是那么地在意结果。 可是当她和佩里老师谈话后,获得了成长时刻。 佩里老师是这么对她说的:
“莉丝,我希望你能够明白不管你去哪所学校,你将永远是你,也不管你去哪里,大学,工作面试,经历一段感情,所有的事……哈佛大学的回复仅仅是伴随你是谁而来的,所以,给自己放松一下……无论如何你都会很好的。”
“莉丝,是这样的,我的意识是不管你去哪里,你都会做到最好的,想想你的生活,你已经有了……这就是为什么我知道你一定会很好的……尽力放松自己,不要对自己太苛刻了,要学会关爱自己。”
我们是谁,并不会因为我们有了多少钱,我们在哪里工作,我们拥有了多高的职位而有所改变。我们美好,仅仅因为我们就是我们自己,那个独一无二,独特的自己。
这些话,让莉丝有了“我值得”、“我有权利放松”的想法,还有了关爱自己的意识。我也意识到我是有多么的傲慢(指前文看她太苦,想让她和她姐姐一样想法的时刻),原来她并没有学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面对自己的悲伤,莉丝没有抵制,没有逃避,她终于意识到,自己那些无形的收获:对父母无尽的爱,真挚的友谊,智慧的老师……她获得了久违的(或许是从未有过的)踏实和安全感。
莉丝面对邮递员的到来,变得很坦然,她知道该写的都已经写在信封里了,什么也改变不了。该做的她都已经做了。
这时,书里又重复了那句话,那句她妈妈从毒贩子手里得到的戒毒会硬币上的话:
愿上帝赐予我平静,让我接受无法改变的事情;
赐予我勇气,让我改变我能改变的事情;
并赐予我智慧,让我能分辨这两者的不同……
就在写书评的时候,我意识到,这个成长时刻,莉丝已经学到了这段文字的含义。
她不能拯救她的好朋友萨曼莎,但是可以选择依然做她的朋友;她不能改变卡洛斯(前吸毒男友),但可以保留友谊,让自己好起来;她不能直接治愈自己的家人,但可以选择原谅和爱。她可以选择为自己创造一种新的生活,而不是被自己的过去所束缚。
她意识到,这封来自哈佛的信,无论里面的结果如何,都不会打破她现有的生活,她还是那个她。无论发生什么,将来会发生什么,她都将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其实,在莉丝决定开始全力以赴学习的时候,有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莉丝的脑海中,“如果坚定不移地致力于一个目标,从早上醒来就为之努力,那么到底能不能真的改变我的人生?” 答案我们已经知道了。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