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太空歌剧的典范——评《深渊上的火》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现代太空歌剧的典范——评《深渊上的火》
萧星寒
“太空歌剧”(Space Opera)一词,是在二十世纪40年代被发明出来专门称呼科幻文学中某一类特定小说的。这类小说的背景通常是庞大的银河帝国或繁复的异星文化,情节混合了动作和冒险两种元素,是地道的宇宙英雄罗曼史。辨别一部太空题材的科幻作品是否太空歌剧,其重要的标准就是,它是否严格地按照天文学、宇航技术的知识展开情节。如果所有的情节都是严格按照已有的天文学和宇航技术展开的,比如《2001天空之旅》,就不是太空歌剧。因为在太空歌剧里,太空只是冒险的场所,现有的科学常识并不是限制人们想象力的枷锁。
《星球大战》就是一部典型的太空歌剧。
奇写于1992年的《深渊上的火》堪称现代太空歌剧的代表,它不但继承了以往太空歌剧的特点,又有新时期新形势下新的发展。剧情浓缩后就两句话:兄妹爪族世界历险,纵横二号银河大逃亡。但真要分析起来,千言万语,难以尽诉。
三界之分:
《深渊上的火》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设定就是银河系由“零意识深渊”分隔为爬行、飞跃和超限三界,最重要的区别在于能否超越光速。爬行界不能超越光速,飞跃界则能轻而易举地超越,至于超限界,在那里最慢的飞行物也比光速快千万倍。各界的科技也因此有天壤之别,从名字就可以知道,超限界最神话,飞跃界次之,爬行界几乎值得可怜了。同一界中,又有上、中、下之分。
这一设定既无任何科学根据,也没有任何天文观察结果作证据,只让人想起古代神、人、鬼三界之分。但聪明的作者不在这事作过多的纠缠,只一心创造属于自己的银河系。上述三界设定,加如下几条规定,弗诺•文奇这造物主就创作出一个合情合理的“意识区”。
1,智慧生物穿过界线,进入高一级意识区,就可以实现飞升,无论是个体还是种族——这就保证了个人和种族都有了追求的目标,那就是实现飞升。
2,高一级意识区制造的机器到了低级意识区就无法有效发挥作用,甚至完全成摆设——这就保证了科技高度发达的文明无法对低科技文明进行征服或者毁灭,想打仗,那双方得处于同一意识区,科技水平相近,实力相当。
3,界线并不稳定,而是时常有波动和潮涌——这既是界线两边文明的噩梦,也是提前飞升的机会,同时也是故事结局的必要条件。
4,超限界的天人相当于神,个性上与希腊诸神类似,但寿命有限,十多年而已——这就保证了天人对其他文明的干扰不大。
实际上,意识区的设定还解决了两个问题。
问题一:超越光速与相对论光速无法逾越的矛盾。地球居于爬行界,自然无法逾越光速,相对论成立。想要超越光速,你得去飞跃界,那里有不一样的时空结构,什么跃迁,什么空间折叠,什么宇宙翘曲,都可以实现。
问题二:费曼悖论——如果有外星人,那他们在哪里?文奇的回答是那些想象中比我们发达得多的超级文明被牢牢地“束缚”在飞跃界以及超限界中,来不了原始的地球,如果想来,他们只能用比光速慢许多的飞船,那得需要多少年的时间才能跨越星系间数以亿计的距离啊。
两大种族:
爪族:
单个是白痴,几个集合起来就有智慧,这并非新鲜玩意。地球上的蚂蚁啊蜜蜂啊,诸如此类的群居动物,都有这样的特征。关于群体智慧,王晋康的《养蜂人》算是代表。当然,文奇自有与众不同之处。单个爪族外形像狗,一下子就引发了读者的关注。要组成一个有智慧的生命,需要最少4个,最多8个——这就是王晋康津津乐道的临界值——如果有特殊需要,比如警戒线,数量可以多到可怕,不过智力也降得可怕。当能够使用无线电传递思想声后,同一智慧体的单体可以散布到几十公里的范围,随着注意力的转移,他可以“出现”在完全不同的地方。如果有同步卫星,那就更加夸张了。
树族:
树族同样不是什么新鲜玩意,神话里早就有了。文奇笔下的树族同样呈现完全不同的模样。本书里的树族原本初具智慧,某人给它们装上了小车,内置了记忆体,使它们得以移动和记忆,进而成为星际间优秀的贸易家。以车代步,这就比其他小说中的树族多了几分科技色彩,也多了几分可信度。再加上经常忘事,如同患有健忘症的人一般,时常要查查存储器才能继续聊天的举动,总给读者异样的感觉。
画皮容易难画骨。描写外星人的外貌容易,刻画出外星人与人类相异的心态难。在故事的前半段,文奇拼着命在强调外星种族与人类的不同,从外形到社会形态;后半段,又拼着命挖掘外星种族的相似之初,比如对科技的向往、对朋友的忠诚等等。这其实很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
两两相对的人物:
显然,刻画人物不是文奇的强项。《深渊上的火》出场人物众多,但人物淹没在庞杂的情节里,基本上是情节的被动承担者而不是主动实施者。仔细分析,众多人物暗地里存在着两两相对的情形。
拉芙娜与范•纽文:骄傲、散漫、武断、固执己见、认准目标坚持不懈……这两人的性格其实一样,几乎可以讲,范•纽文是男版的拉芙娜,而拉芙娜是女版的范•纽文。
约翰娜与杰弗里:这两兄妹也是互为翻版。
绿茎与蓝荚:单看内容,读者永远不会知道这话是哪棵树说的。
铁先生与木女王:两个聪明人,两个残酷而又残忍的家伙。不同之处只在于:铁先生对别人残忍乃是无从选择,生来如此;木女王对自己残忍乃是自作自受,追求永生。幸好最后剜刀结束了铁先生的痛苦,木女王也想到了放弃。
写写画画与阿姆迪:这两个角色存在的目的其实是一样的,就是成为人与爪族的桥梁。写写画画之死,使约翰娜开始信任木女王;阿姆迪从死亡边缘活下来,是为了成为杰弗里与铁先生之间的翻译。
泰娜瑟克特与维恩戴西欧斯:这两个角色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主儿,一心为敌对方办事。
行脚与老头子:都属于贯穿故事始终的推动性力量。一时冲动,行脚救走约翰娜,造成木女王与铁先生各有一个外星异形的局面,整部小说,大半在叙述这种中世纪城堡之争;一时好奇,老头子“造出”范•纽文,窥见了瘟疫的秘密,由此展开的两万光年的拯救与逃亡兼具的冒险之旅是本书另一主要情节。最后,在行脚的协助下,约翰娜与杰弗里得以重聚,而范•纽文在“天人裂体”的指挥下,成功反制瘟疫。
其实剜刀因子与天人裂体也是一码事情:主体已死,残存意识附着在别人身上,还能是不是跳出来与别人争夺躯体控制权。
寰宇文明网:
与《真名实姓》里奇幻瑰丽的网络世界相比,寰宇文明网就要平实得多。各个文明相距数千光年,单靠寰宇文明网联系,发帖子——也就是我正在做的事情——是主要方式。1992年的时候,网络世界是个什么样子呢?许是一片空白吧——都还在DOS系统下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敲哩。这个时候,文奇已经预见到了网络有一天会成为各个文明交流的手段,发帖,或曰灌水,会成为文明沟通的方式,真难得啊。
更难得的是对发帖内容的准确判断。今年奥运期间,我抽空关注了国内几大论坛,天涯、猫扑、铁血,还有其他的。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那帖子真够“丰富”——赤裸裸的谎言、暗藏玄机的爆料、混乱不堪的逻辑……有抗着质疑大旗大肆宣扬反动言论的,有自诩洞悉先机胡乱预测的,有冷眼旁观看似客观其实主观得不行的,有趁火打劫趋炎附势落井下石的……真可谓洋洋洒洒万千贴,泥沙俱下真掺假。
寰宇文明网,又名百万谎言网,确实¬——
场面与细节:
太空歌剧以场面浩大取胜。在《深渊上的火》一文中,大场面层出不穷,中转系统的毁灭、安眠星系的搏杀、阿丽亚娜舰队与瘟疫舰队的太空对决……作者都做了浓墨重彩且栩栩如生的描绘,画面感非常强烈,读来甚至比好莱坞巨片的场景还要令人陶醉——那细致入微处恰是巨片们无法展现的。比如,阿丽亚娜舰队对瘟疫舰队的自杀式进攻,就不是如好莱坞巨片那样,双方舰队列队完毕,相互发射激光或者粒子束——这是中世纪骑士们的打法。在小说里,双方舰队都在进行超光速跃迁,跃迁状态中的飞船是无法攻击的,只有在跃迁间隙,进攻才有效。这种进攻就像是一群飞鱼对另一种飞鱼的远程袭击,双方都只有在跃出水面的那一刹那,取得与对手的同步,同时吐出水来,袭击。生死存亡就取决于那几毫秒的判断!
与传统的太空歌剧相比,《深渊上的火》的细节也值得大加赞赏。不说范•纽文的身世之谜,也不说树族的神话传说,单讲爪族对数据机的探索。爪族在使用数据机时,首先把数据机里的路径看成是树状,从哪儿来,到哪里去,记得清清楚楚,后来才意识到程序路径四通八达,犹如城市道路一般,既曲折幽深,又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个认识过程,与我当初对电脑的认识一模一样!!!
我的牢骚:
一, 范•纽文的工具性太强。一开始是天人特使,举手投足受人控制。后来老头子死了,又是天人裂体,不定什么时候就被人家控制了。天人特使部分我没有什么意见,天人裂体还这样写就有重复的嫌疑了。如果是我写,我会吧天人裂体作为潜伏程序,启用需要范•纽文来主动开启——当然,开启的时候,他会很辛苦,会有失去自我的危险。最后结局时,他应该知道自己的身体就是开启反制手段的钥匙,也应该知道反制手段启动后自己只有死路一条,他是在可以选择的情况选择的牺牲自己,拯救苍生的。
二, 铁先生的阴谋败露得太容易了。前面花了大量的篇幅来塑造铁先生这个角色,叙述他层层推进的阴谋——可以讲,铁先生比木女王的形象塑造更成功。但范他们以来,轻而易举地就破坏了铁先生的阴谋,与铁先生的付出完全不成比例。我写的话会让单纯的拉芙娜上当,如果不是凭着范年少时在堪培拉众多的阴谋中摸爬滚打,积累的丰富经验,谁胜谁负还真难说——这样写,其实也丰富了范的形象。
三, 通过修改界线来消灭瘟疫魔王。那样的话,同时坠入爬行界的其他文明又会怎样呢?他们喜欢这样的牺牲、这样的拯救方式吗?
我与《深渊上的火》不得不说的故事:
2003年,科幻世界增刊狮子号刊登《深渊上的火》,事先(指封面、目录和卷首)并未说明,事后(指结尾)也未加以说明,就只刊登了全小说的三分之一。犹记得当时的感受:看得正酣,忽然没了,仿佛练功,正气运丹田,顺畅无比,忽然如泥牛入海,不知所踪,惶恐,疑惑,继而明白过来,挨了腰斩,顿时气血上涌,亟欲喷吐而出,呕血三斗——多年以后才在小说后边的访谈录的夹缝里看到这样一句话“因为篇幅所限,只是个节选”,我的妈呀——当时年轻气盛,立马上网,就此事进行强烈抗议,结果就如中国政府的抗议一样,不但无效,我还被禁言,真个郁闷到极点。此种囧事不说也罢。
后来《深渊上的火》出了单行本,在书店里诱惑了我好多次。我想:就让它成为我的断臂维纳斯吧,不买,不买,大丈夫说不买就不买。但就这三分之一的《深渊上的火》对我影响极大,有例为证。我曾经出版过一部长篇,里边有封信是这样写的:
林:
好久不见,一切可好?
有件事情我终于想明白了。
还记得吗,那次野餐,我们一起去寻找小溪的源头。我们没有找到,因为一道瀑布挡住了我们的去路。很遗憾,是吧?但你肯定注意到了,那道瀑布是那样的美丽。是的,也许它不如黄果树瀑布壮观,不如壶口瀑布磅礴,不如庐山瀑布有名,但它自有一番风采:小巧,精致,玲珑剔透,平易近人。
我想,人生中的挫折亦如那瀑布,一方面阻挡了我们向预定地点的进发,同时展现另一片风景给我们看。人们常说,每朵乌云都会有一道金边,也是这个道理。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了。在新华书店,我淘到了一本好书,《深渊上的火》,科幻小说,得过雨果奖——不是写《巴黎圣母院》的那个法国人,我开始也是这样认为的,后来才知道,此奖得名于上个世纪美国一家科幻杂志的主编根思巴克•雨果,电视一词的英文就是他“发明”的。我跟你说过,我只知道我不想写什么样的小说,而不知道自己想写什么样的小说,我想我现在知道了。就是《深渊上的火》这样的科幻。它大气,又不缺乏细节;想像瑰丽,又不缺乏现实;结构庞杂,线索清晰;云遮雾绕,伏线千里……很多关系它都处理得很好,巨细之间,虚实之境,科学与文学,商业与艺术,等等等,总之,就是我想写的小说。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对我来说,这个世界就在科幻里。
第一部小说的名字我已经想好了,就叫《我心飞翔》。不怕告诉你,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想入非非,任由思想不受约束地飞翔。我觉得我就像生活在海底却梦想飞向天空的鱼,没有大海,我活不下去,没有天空,我没有活下去的目的,对我,他们同等重要。既要做最绚烂的梦,又要做最实际的事,这就是我的选择。写小说的同时,学习我也不会放弃的,即使它还是那样枯燥乏味。北京师范大学是我高考的目标,因为那里能报考科幻研究生。离高考还有一年半,我还有机会。我不会让你也不会让我失望的。螳螂给我讲了他的故事,很悲惨的,没人会想到他那样浮躁肤浅小丑一样的一个人物会有那样凄惨的经历。我想我不会重复唐老师的错误之路的,我还年轻,我要飞翔,自由地飞翔,我要抓住属于我的任何机会。
最后,你离开以后,我旁边的位置一直空着。我……算了,别的话不多说了。
祝你好运。
钟扬
2008年,有一天我在淘宝上闲逛,忽然看到了《深渊上的火》的名讳,忆起曾经的激动与感慨,遂拍下,待到手后花了一周的时间详细阅读,并写下了上述评论。
萧星寒
“太空歌剧”(Space Opera)一词,是在二十世纪40年代被发明出来专门称呼科幻文学中某一类特定小说的。这类小说的背景通常是庞大的银河帝国或繁复的异星文化,情节混合了动作和冒险两种元素,是地道的宇宙英雄罗曼史。辨别一部太空题材的科幻作品是否太空歌剧,其重要的标准就是,它是否严格地按照天文学、宇航技术的知识展开情节。如果所有的情节都是严格按照已有的天文学和宇航技术展开的,比如《2001天空之旅》,就不是太空歌剧。因为在太空歌剧里,太空只是冒险的场所,现有的科学常识并不是限制人们想象力的枷锁。
《星球大战》就是一部典型的太空歌剧。
奇写于1992年的《深渊上的火》堪称现代太空歌剧的代表,它不但继承了以往太空歌剧的特点,又有新时期新形势下新的发展。剧情浓缩后就两句话:兄妹爪族世界历险,纵横二号银河大逃亡。但真要分析起来,千言万语,难以尽诉。
三界之分:
《深渊上的火》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设定就是银河系由“零意识深渊”分隔为爬行、飞跃和超限三界,最重要的区别在于能否超越光速。爬行界不能超越光速,飞跃界则能轻而易举地超越,至于超限界,在那里最慢的飞行物也比光速快千万倍。各界的科技也因此有天壤之别,从名字就可以知道,超限界最神话,飞跃界次之,爬行界几乎值得可怜了。同一界中,又有上、中、下之分。
这一设定既无任何科学根据,也没有任何天文观察结果作证据,只让人想起古代神、人、鬼三界之分。但聪明的作者不在这事作过多的纠缠,只一心创造属于自己的银河系。上述三界设定,加如下几条规定,弗诺•文奇这造物主就创作出一个合情合理的“意识区”。
1,智慧生物穿过界线,进入高一级意识区,就可以实现飞升,无论是个体还是种族——这就保证了个人和种族都有了追求的目标,那就是实现飞升。
2,高一级意识区制造的机器到了低级意识区就无法有效发挥作用,甚至完全成摆设——这就保证了科技高度发达的文明无法对低科技文明进行征服或者毁灭,想打仗,那双方得处于同一意识区,科技水平相近,实力相当。
3,界线并不稳定,而是时常有波动和潮涌——这既是界线两边文明的噩梦,也是提前飞升的机会,同时也是故事结局的必要条件。
4,超限界的天人相当于神,个性上与希腊诸神类似,但寿命有限,十多年而已——这就保证了天人对其他文明的干扰不大。
实际上,意识区的设定还解决了两个问题。
问题一:超越光速与相对论光速无法逾越的矛盾。地球居于爬行界,自然无法逾越光速,相对论成立。想要超越光速,你得去飞跃界,那里有不一样的时空结构,什么跃迁,什么空间折叠,什么宇宙翘曲,都可以实现。
问题二:费曼悖论——如果有外星人,那他们在哪里?文奇的回答是那些想象中比我们发达得多的超级文明被牢牢地“束缚”在飞跃界以及超限界中,来不了原始的地球,如果想来,他们只能用比光速慢许多的飞船,那得需要多少年的时间才能跨越星系间数以亿计的距离啊。
两大种族:
爪族:
单个是白痴,几个集合起来就有智慧,这并非新鲜玩意。地球上的蚂蚁啊蜜蜂啊,诸如此类的群居动物,都有这样的特征。关于群体智慧,王晋康的《养蜂人》算是代表。当然,文奇自有与众不同之处。单个爪族外形像狗,一下子就引发了读者的关注。要组成一个有智慧的生命,需要最少4个,最多8个——这就是王晋康津津乐道的临界值——如果有特殊需要,比如警戒线,数量可以多到可怕,不过智力也降得可怕。当能够使用无线电传递思想声后,同一智慧体的单体可以散布到几十公里的范围,随着注意力的转移,他可以“出现”在完全不同的地方。如果有同步卫星,那就更加夸张了。
树族:
树族同样不是什么新鲜玩意,神话里早就有了。文奇笔下的树族同样呈现完全不同的模样。本书里的树族原本初具智慧,某人给它们装上了小车,内置了记忆体,使它们得以移动和记忆,进而成为星际间优秀的贸易家。以车代步,这就比其他小说中的树族多了几分科技色彩,也多了几分可信度。再加上经常忘事,如同患有健忘症的人一般,时常要查查存储器才能继续聊天的举动,总给读者异样的感觉。
画皮容易难画骨。描写外星人的外貌容易,刻画出外星人与人类相异的心态难。在故事的前半段,文奇拼着命在强调外星种族与人类的不同,从外形到社会形态;后半段,又拼着命挖掘外星种族的相似之初,比如对科技的向往、对朋友的忠诚等等。这其实很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
两两相对的人物:
显然,刻画人物不是文奇的强项。《深渊上的火》出场人物众多,但人物淹没在庞杂的情节里,基本上是情节的被动承担者而不是主动实施者。仔细分析,众多人物暗地里存在着两两相对的情形。
拉芙娜与范•纽文:骄傲、散漫、武断、固执己见、认准目标坚持不懈……这两人的性格其实一样,几乎可以讲,范•纽文是男版的拉芙娜,而拉芙娜是女版的范•纽文。
约翰娜与杰弗里:这两兄妹也是互为翻版。
绿茎与蓝荚:单看内容,读者永远不会知道这话是哪棵树说的。
铁先生与木女王:两个聪明人,两个残酷而又残忍的家伙。不同之处只在于:铁先生对别人残忍乃是无从选择,生来如此;木女王对自己残忍乃是自作自受,追求永生。幸好最后剜刀结束了铁先生的痛苦,木女王也想到了放弃。
写写画画与阿姆迪:这两个角色存在的目的其实是一样的,就是成为人与爪族的桥梁。写写画画之死,使约翰娜开始信任木女王;阿姆迪从死亡边缘活下来,是为了成为杰弗里与铁先生之间的翻译。
泰娜瑟克特与维恩戴西欧斯:这两个角色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主儿,一心为敌对方办事。
行脚与老头子:都属于贯穿故事始终的推动性力量。一时冲动,行脚救走约翰娜,造成木女王与铁先生各有一个外星异形的局面,整部小说,大半在叙述这种中世纪城堡之争;一时好奇,老头子“造出”范•纽文,窥见了瘟疫的秘密,由此展开的两万光年的拯救与逃亡兼具的冒险之旅是本书另一主要情节。最后,在行脚的协助下,约翰娜与杰弗里得以重聚,而范•纽文在“天人裂体”的指挥下,成功反制瘟疫。
其实剜刀因子与天人裂体也是一码事情:主体已死,残存意识附着在别人身上,还能是不是跳出来与别人争夺躯体控制权。
寰宇文明网:
与《真名实姓》里奇幻瑰丽的网络世界相比,寰宇文明网就要平实得多。各个文明相距数千光年,单靠寰宇文明网联系,发帖子——也就是我正在做的事情——是主要方式。1992年的时候,网络世界是个什么样子呢?许是一片空白吧——都还在DOS系统下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敲哩。这个时候,文奇已经预见到了网络有一天会成为各个文明交流的手段,发帖,或曰灌水,会成为文明沟通的方式,真难得啊。
更难得的是对发帖内容的准确判断。今年奥运期间,我抽空关注了国内几大论坛,天涯、猫扑、铁血,还有其他的。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那帖子真够“丰富”——赤裸裸的谎言、暗藏玄机的爆料、混乱不堪的逻辑……有抗着质疑大旗大肆宣扬反动言论的,有自诩洞悉先机胡乱预测的,有冷眼旁观看似客观其实主观得不行的,有趁火打劫趋炎附势落井下石的……真可谓洋洋洒洒万千贴,泥沙俱下真掺假。
寰宇文明网,又名百万谎言网,确实¬——
场面与细节:
太空歌剧以场面浩大取胜。在《深渊上的火》一文中,大场面层出不穷,中转系统的毁灭、安眠星系的搏杀、阿丽亚娜舰队与瘟疫舰队的太空对决……作者都做了浓墨重彩且栩栩如生的描绘,画面感非常强烈,读来甚至比好莱坞巨片的场景还要令人陶醉——那细致入微处恰是巨片们无法展现的。比如,阿丽亚娜舰队对瘟疫舰队的自杀式进攻,就不是如好莱坞巨片那样,双方舰队列队完毕,相互发射激光或者粒子束——这是中世纪骑士们的打法。在小说里,双方舰队都在进行超光速跃迁,跃迁状态中的飞船是无法攻击的,只有在跃迁间隙,进攻才有效。这种进攻就像是一群飞鱼对另一种飞鱼的远程袭击,双方都只有在跃出水面的那一刹那,取得与对手的同步,同时吐出水来,袭击。生死存亡就取决于那几毫秒的判断!
与传统的太空歌剧相比,《深渊上的火》的细节也值得大加赞赏。不说范•纽文的身世之谜,也不说树族的神话传说,单讲爪族对数据机的探索。爪族在使用数据机时,首先把数据机里的路径看成是树状,从哪儿来,到哪里去,记得清清楚楚,后来才意识到程序路径四通八达,犹如城市道路一般,既曲折幽深,又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个认识过程,与我当初对电脑的认识一模一样!!!
我的牢骚:
一, 范•纽文的工具性太强。一开始是天人特使,举手投足受人控制。后来老头子死了,又是天人裂体,不定什么时候就被人家控制了。天人特使部分我没有什么意见,天人裂体还这样写就有重复的嫌疑了。如果是我写,我会吧天人裂体作为潜伏程序,启用需要范•纽文来主动开启——当然,开启的时候,他会很辛苦,会有失去自我的危险。最后结局时,他应该知道自己的身体就是开启反制手段的钥匙,也应该知道反制手段启动后自己只有死路一条,他是在可以选择的情况选择的牺牲自己,拯救苍生的。
二, 铁先生的阴谋败露得太容易了。前面花了大量的篇幅来塑造铁先生这个角色,叙述他层层推进的阴谋——可以讲,铁先生比木女王的形象塑造更成功。但范他们以来,轻而易举地就破坏了铁先生的阴谋,与铁先生的付出完全不成比例。我写的话会让单纯的拉芙娜上当,如果不是凭着范年少时在堪培拉众多的阴谋中摸爬滚打,积累的丰富经验,谁胜谁负还真难说——这样写,其实也丰富了范的形象。
三, 通过修改界线来消灭瘟疫魔王。那样的话,同时坠入爬行界的其他文明又会怎样呢?他们喜欢这样的牺牲、这样的拯救方式吗?
我与《深渊上的火》不得不说的故事:
2003年,科幻世界增刊狮子号刊登《深渊上的火》,事先(指封面、目录和卷首)并未说明,事后(指结尾)也未加以说明,就只刊登了全小说的三分之一。犹记得当时的感受:看得正酣,忽然没了,仿佛练功,正气运丹田,顺畅无比,忽然如泥牛入海,不知所踪,惶恐,疑惑,继而明白过来,挨了腰斩,顿时气血上涌,亟欲喷吐而出,呕血三斗——多年以后才在小说后边的访谈录的夹缝里看到这样一句话“因为篇幅所限,只是个节选”,我的妈呀——当时年轻气盛,立马上网,就此事进行强烈抗议,结果就如中国政府的抗议一样,不但无效,我还被禁言,真个郁闷到极点。此种囧事不说也罢。
后来《深渊上的火》出了单行本,在书店里诱惑了我好多次。我想:就让它成为我的断臂维纳斯吧,不买,不买,大丈夫说不买就不买。但就这三分之一的《深渊上的火》对我影响极大,有例为证。我曾经出版过一部长篇,里边有封信是这样写的:
林:
好久不见,一切可好?
有件事情我终于想明白了。
还记得吗,那次野餐,我们一起去寻找小溪的源头。我们没有找到,因为一道瀑布挡住了我们的去路。很遗憾,是吧?但你肯定注意到了,那道瀑布是那样的美丽。是的,也许它不如黄果树瀑布壮观,不如壶口瀑布磅礴,不如庐山瀑布有名,但它自有一番风采:小巧,精致,玲珑剔透,平易近人。
我想,人生中的挫折亦如那瀑布,一方面阻挡了我们向预定地点的进发,同时展现另一片风景给我们看。人们常说,每朵乌云都会有一道金边,也是这个道理。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了。在新华书店,我淘到了一本好书,《深渊上的火》,科幻小说,得过雨果奖——不是写《巴黎圣母院》的那个法国人,我开始也是这样认为的,后来才知道,此奖得名于上个世纪美国一家科幻杂志的主编根思巴克•雨果,电视一词的英文就是他“发明”的。我跟你说过,我只知道我不想写什么样的小说,而不知道自己想写什么样的小说,我想我现在知道了。就是《深渊上的火》这样的科幻。它大气,又不缺乏细节;想像瑰丽,又不缺乏现实;结构庞杂,线索清晰;云遮雾绕,伏线千里……很多关系它都处理得很好,巨细之间,虚实之境,科学与文学,商业与艺术,等等等,总之,就是我想写的小说。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对我来说,这个世界就在科幻里。
第一部小说的名字我已经想好了,就叫《我心飞翔》。不怕告诉你,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想入非非,任由思想不受约束地飞翔。我觉得我就像生活在海底却梦想飞向天空的鱼,没有大海,我活不下去,没有天空,我没有活下去的目的,对我,他们同等重要。既要做最绚烂的梦,又要做最实际的事,这就是我的选择。写小说的同时,学习我也不会放弃的,即使它还是那样枯燥乏味。北京师范大学是我高考的目标,因为那里能报考科幻研究生。离高考还有一年半,我还有机会。我不会让你也不会让我失望的。螳螂给我讲了他的故事,很悲惨的,没人会想到他那样浮躁肤浅小丑一样的一个人物会有那样凄惨的经历。我想我不会重复唐老师的错误之路的,我还年轻,我要飞翔,自由地飞翔,我要抓住属于我的任何机会。
最后,你离开以后,我旁边的位置一直空着。我……算了,别的话不多说了。
祝你好运。
钟扬
2008年,有一天我在淘宝上闲逛,忽然看到了《深渊上的火》的名讳,忆起曾经的激动与感慨,遂拍下,待到手后花了一周的时间详细阅读,并写下了上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