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美学的角度改变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站在美学的角度改变
无意中读到一段文字,写的很有感触,后来知道是一个叫做蒋勋的台湾作家的作品,买来他的两本书,读了还不错。
先认识一下作者吧。
蒋勋﹙1947年-﹚福建长乐人。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
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及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
这本《生活十讲》是取材于作者在90年代在台湾主持了一个叫做“文化广场”的广播节目,后来整理出来的广播内容。分为新价值、新官学、新伦理、新信仰、新物化、创造力、文学力、爱与情、情与欲、新食代几个部分。
整篇文字都透露出对现有的观念、制度、规范的一些错误观点的纠正,在很多地方都提出了自己的比较新颖和独特的见解,当然很多见解估计在大陆都不敢有人说,恐怕只有在那些匿名的论坛里面有人敢说,真的要让学者、作家发表文章就这样谈恐怕没有人敢说吧,这可能也是两地文化氛围和政治氛围使然。
比如在《新官学》中,作者谈到了台湾现有的教育体系,着重从老庄的文字、理论和哲学进行了对比,其实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居然很多符合老庄哲学,比如“浑沌理论”、比如“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等等。作者相对孔孟而言更加倾向老庄哲学。文章中,作者对于同居、同性恋等等都表现了宽容和理解,但是要本着一个美的角度来接受,就如台湾26岁自杀的女作家邱妙津,她的《蒙马特遗书》,表现出对于这些官方不能接受的理念的支持和理解,这是我们大多数学者不能做到的。
在《新伦理》中,作者的一段话非常富有哲理,也是因为这段话我才购买了这本书。
今天我们说,这是一个富裕的时代,商业的富裕提供了物质上的满足,我们很容易得到想要的东西,一双鞋子、一件衣服,甚至一个人,拿钱就可以买到了。可是中间有一个东西,在容易购买、容易贩卖的过程中,遗失掉了,这个遗失的部分恐怕就是台湾目前最大的难题。
小时候,我们会为了一本同班同学忘掉的笔记本,翻山越岭渡过淡水河送去他家,那时候淡水河桥很少,我要绕很远的路,从延平北路、迪化街,一直走到今天的大桥那一带,然后走过大桥到三重,到同学家,现在那个记忆很深……
我的意思是说,“难”绝对是生命中幸福的开始,“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
我的学生说他们要找人上床真的好容易,可是我觉得他们的爱好短浅,我好高兴我那个年代这件事是难的,所以会有渴望、有盼望、有期待,所以到最后有珍惜。
是呀,“难”绝对是生命中幸福的开始,“容易”绝对不是该庆幸的事。年逾古稀的老人对此的深刻体会可能我辈还不能很好的理解,但是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阅历的增加,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刻。现在的孩子什么事情都追求容易,都畏惧困难,见到困难就退避三舍,可是没有困难,我们就不会理解幸福,太容易会造成不珍惜,这些就是人生的真理。
在《文学力》里面,蒋老谈到了文学对于人生的重要使命和意义。其中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
这么说吧,如果你关心的是结局,是答案,是目的,你就读哲学;但如果你觉得过程可能比答案还要迷人,你就读文学。
看来文学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还是有重大作用的,因此我们自己要读,也要鼓励我们的孩子们读。这一点我做的不好。我很少读小说类的书籍,读哲学、哲理类的书籍多一些。可能总有一种读小说是在浪费时间的感觉吧。现在看读文学作品可能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人生的过程有莫大的帮助吧。
在最后一篇《新食代》中,蒋老谈到了一些环保、饮食的理念,其中关于很多激素、农药方面的理念我就很赞同。一直以来上各种新闻头版的都是关于农业方面的改进造成的。这种改进说好听的是技术改造,让我们的生活更好,其实所有关于农业的改造最终对人类都有莫大的伤害,这些伤害有些是现实的、眼前的,有些是滞后的,可能要几代人以后才能发现。因此我一直认为所有关于农业的尤其是与化学、生物学相关的改进、改造都是对人类有害无利的!
最后,用蒋老的一段话结束吧:
我们是不是可以试着缓下自己的脚步,少吃一点,吃好一点,并且学会等待,我觉得这很重要,等待花开、等待果熟、等待不同季节的不同食材,等待一道食物用繁复的手工步骤细心料理。
只有让等待变成一种态度,一种心态,它才会成为生活中的信仰,成为我们作为人的新价值。
朋友,你愿意等待吗?
无意中读到一段文字,写的很有感触,后来知道是一个叫做蒋勋的台湾作家的作品,买来他的两本书,读了还不错。
先认识一下作者吧。
蒋勋﹙1947年-﹚福建长乐人。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
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及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
这本《生活十讲》是取材于作者在90年代在台湾主持了一个叫做“文化广场”的广播节目,后来整理出来的广播内容。分为新价值、新官学、新伦理、新信仰、新物化、创造力、文学力、爱与情、情与欲、新食代几个部分。
整篇文字都透露出对现有的观念、制度、规范的一些错误观点的纠正,在很多地方都提出了自己的比较新颖和独特的见解,当然很多见解估计在大陆都不敢有人说,恐怕只有在那些匿名的论坛里面有人敢说,真的要让学者、作家发表文章就这样谈恐怕没有人敢说吧,这可能也是两地文化氛围和政治氛围使然。
比如在《新官学》中,作者谈到了台湾现有的教育体系,着重从老庄的文字、理论和哲学进行了对比,其实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居然很多符合老庄哲学,比如“浑沌理论”、比如“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等等。作者相对孔孟而言更加倾向老庄哲学。文章中,作者对于同居、同性恋等等都表现了宽容和理解,但是要本着一个美的角度来接受,就如台湾26岁自杀的女作家邱妙津,她的《蒙马特遗书》,表现出对于这些官方不能接受的理念的支持和理解,这是我们大多数学者不能做到的。
在《新伦理》中,作者的一段话非常富有哲理,也是因为这段话我才购买了这本书。
今天我们说,这是一个富裕的时代,商业的富裕提供了物质上的满足,我们很容易得到想要的东西,一双鞋子、一件衣服,甚至一个人,拿钱就可以买到了。可是中间有一个东西,在容易购买、容易贩卖的过程中,遗失掉了,这个遗失的部分恐怕就是台湾目前最大的难题。
小时候,我们会为了一本同班同学忘掉的笔记本,翻山越岭渡过淡水河送去他家,那时候淡水河桥很少,我要绕很远的路,从延平北路、迪化街,一直走到今天的大桥那一带,然后走过大桥到三重,到同学家,现在那个记忆很深……
我的意思是说,“难”绝对是生命中幸福的开始,“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
我的学生说他们要找人上床真的好容易,可是我觉得他们的爱好短浅,我好高兴我那个年代这件事是难的,所以会有渴望、有盼望、有期待,所以到最后有珍惜。
是呀,“难”绝对是生命中幸福的开始,“容易”绝对不是该庆幸的事。年逾古稀的老人对此的深刻体会可能我辈还不能很好的理解,但是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阅历的增加,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刻。现在的孩子什么事情都追求容易,都畏惧困难,见到困难就退避三舍,可是没有困难,我们就不会理解幸福,太容易会造成不珍惜,这些就是人生的真理。
在《文学力》里面,蒋老谈到了文学对于人生的重要使命和意义。其中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
这么说吧,如果你关心的是结局,是答案,是目的,你就读哲学;但如果你觉得过程可能比答案还要迷人,你就读文学。
看来文学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还是有重大作用的,因此我们自己要读,也要鼓励我们的孩子们读。这一点我做的不好。我很少读小说类的书籍,读哲学、哲理类的书籍多一些。可能总有一种读小说是在浪费时间的感觉吧。现在看读文学作品可能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人生的过程有莫大的帮助吧。
在最后一篇《新食代》中,蒋老谈到了一些环保、饮食的理念,其中关于很多激素、农药方面的理念我就很赞同。一直以来上各种新闻头版的都是关于农业方面的改进造成的。这种改进说好听的是技术改造,让我们的生活更好,其实所有关于农业的改造最终对人类都有莫大的伤害,这些伤害有些是现实的、眼前的,有些是滞后的,可能要几代人以后才能发现。因此我一直认为所有关于农业的尤其是与化学、生物学相关的改进、改造都是对人类有害无利的!
最后,用蒋老的一段话结束吧:
我们是不是可以试着缓下自己的脚步,少吃一点,吃好一点,并且学会等待,我觉得这很重要,等待花开、等待果熟、等待不同季节的不同食材,等待一道食物用繁复的手工步骤细心料理。
只有让等待变成一种态度,一种心态,它才会成为生活中的信仰,成为我们作为人的新价值。
朋友,你愿意等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