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主义的恶之花
看完韩松的《地铁》,绝非愉悦的阅读体验——也许这么说还是过于轻描淡写了,事实是那些带着尸体味道的比喻真的为我省下了好几顿饭。
书里是一座隐喻的迷宫,梦游的时代,钉子钉进头骨的响声,俨然是“老大哥”一般的C饮料,还有那本可以是地图也可以是历史可以是圣经也可以是葵花宝典的《读书》杂志……
总是想起残雪,梦魇般的句子,一样的压抑,晦涩,把无意义的世界撕碎了,重新拼出个更加无意义的世界来给人看。
科幻小说最爱写末日,《地铁》中的末日却仅仅就是末日而已,没有谁能像科幻大片中那样成为英雄的救世主或者英雄的幸存者,所有的人物都在重复着西西弗斯似的徒劳。
令人郁闷的是,合上书你会不由自主地感慨,这就是TMD现实啊。
从第一个故事里“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却只是不说”的人们,第二个故事里盼着小寂打破铁屋子去找个答案却不敢追随而去的乘客,一直到最后一个故事中那些毫不犹豫地向着同类下手面对异族却只会胁肩谄笑讨杯残羹的老人们,书中最不缺乏的就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最大的能力便是改变自己以适应世界的改变,必要的话可以变成树变成鱼变成虫豸,然后随遇而安地活下去,而且即使被流放到小行星上也会随身带着可以把铁钉钉进同类脑袋的斧头,是凶器,也是玩具。
理想主义者注定死无葬身之地,书中所有试图探索真相的人都没有好结果。《地铁》不是一部英雄主义的作品,书中的探索者们其实也和沉默者一样平凡怯懦卑微,只不过少了些自欺欺人,所以不小心在一条不同的路上走了下去。探索的意义消逝在答案的虚无中,于是探索的行为也变成了堂吉诃德式的滑稽可笑。
探索的道路上,女人显然比男人更坚决更勇敢。卡卡,澄子,还有露珠,几个故事的女主人公无一例外地为守护男主角的探索之路献出生命,轰轰烈烈的死亡在场面上甚至有了几分古典悲剧的情怀。然而她们终究不是引领救赎的比阿特丽斯,而只不过是虚无祭坛上的牺牲而已。
书中的末日总有些咎由自取的意味,黑色的月亮,红色的酸雨,地底蔓延丛生的“地铁之友”,这些非现实的场景仿佛带着死亡气息的花朵,令人作呕又妍丽非常,而与之相比,人类——如果还可以称得上人类——却是从肉体丑陋到灵魂,那些裸猿般的,壁虎状的,还有小行星上那些从幼年直接进入老年的人类,活着还是死去都脱不开的腐朽味道。不怕救赎之路艰难,怕的是自身的沉沦取消了救赎的意义。
书里是一座隐喻的迷宫,梦游的时代,钉子钉进头骨的响声,俨然是“老大哥”一般的C饮料,还有那本可以是地图也可以是历史可以是圣经也可以是葵花宝典的《读书》杂志……
总是想起残雪,梦魇般的句子,一样的压抑,晦涩,把无意义的世界撕碎了,重新拼出个更加无意义的世界来给人看。
科幻小说最爱写末日,《地铁》中的末日却仅仅就是末日而已,没有谁能像科幻大片中那样成为英雄的救世主或者英雄的幸存者,所有的人物都在重复着西西弗斯似的徒劳。
令人郁闷的是,合上书你会不由自主地感慨,这就是TMD现实啊。
从第一个故事里“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却只是不说”的人们,第二个故事里盼着小寂打破铁屋子去找个答案却不敢追随而去的乘客,一直到最后一个故事中那些毫不犹豫地向着同类下手面对异族却只会胁肩谄笑讨杯残羹的老人们,书中最不缺乏的就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最大的能力便是改变自己以适应世界的改变,必要的话可以变成树变成鱼变成虫豸,然后随遇而安地活下去,而且即使被流放到小行星上也会随身带着可以把铁钉钉进同类脑袋的斧头,是凶器,也是玩具。
理想主义者注定死无葬身之地,书中所有试图探索真相的人都没有好结果。《地铁》不是一部英雄主义的作品,书中的探索者们其实也和沉默者一样平凡怯懦卑微,只不过少了些自欺欺人,所以不小心在一条不同的路上走了下去。探索的意义消逝在答案的虚无中,于是探索的行为也变成了堂吉诃德式的滑稽可笑。
探索的道路上,女人显然比男人更坚决更勇敢。卡卡,澄子,还有露珠,几个故事的女主人公无一例外地为守护男主角的探索之路献出生命,轰轰烈烈的死亡在场面上甚至有了几分古典悲剧的情怀。然而她们终究不是引领救赎的比阿特丽斯,而只不过是虚无祭坛上的牺牲而已。
书中的末日总有些咎由自取的意味,黑色的月亮,红色的酸雨,地底蔓延丛生的“地铁之友”,这些非现实的场景仿佛带着死亡气息的花朵,令人作呕又妍丽非常,而与之相比,人类——如果还可以称得上人类——却是从肉体丑陋到灵魂,那些裸猿般的,壁虎状的,还有小行星上那些从幼年直接进入老年的人类,活着还是死去都脱不开的腐朽味道。不怕救赎之路艰难,怕的是自身的沉沦取消了救赎的意义。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