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胡雪岩》系列
《胡雪岩》系列,是高阳先生的代表作。全书七册,分别为《发迹江南》、《红顶商人》、《灯火楼台》三部。从书名,我们显然可以看出,胡雪岩的一生轨迹:白手起家,赐红顶、赏黄马褂、富可敌国,却终究是灯火阑珊、人去楼空。高阳先生同时是一位资深的红学家,因此,此书结尾处,颇有一番“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悲凉之感。
胡雪岩成功的内因,与他自身性格颇为相关。出身钱庄伙计的他,没读过多少书,因此,较少受各种儒家教条束缚,与迂腐无关,懂得圆通。总之在他眼中,就是一个“利”字,这种功利思想起源于墨家。墨子提倡兼爱,却不是基督无偿爱世人,而是一种“我对你好,反过来你也会感激我,报答我”的互利行为。面对敌人,他没有“宜将剩勇追穷寇”,而是给予他再生的机会,敌人因此就变为战友。对于达官显贵,胡雪岩与其结交,更是不遗余力。“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奉行此一准则的胡雪岩,自然是畅行黑白两道、华夷各界。
他成功的外因,如书中所言:海禁大开与左宗棠西征。所谓历史,一半是故事,一半借鉴与讽刺。一个半世纪之前,我们固步自封,在列强们的坚船利炮的威逼下,不得已开放通商,因而改变历史。一个半世纪之后,我们主动寻求开放,再次改变现状。唯一不变的还是那套陈旧的框架。好了,前者就此带过。
至于后者,我们可以说那是时代原因,也可以说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成功的共同原因。嘉庆道光以后,清政府自上而下,腐朽以极。面对早期的白莲教与后期发捻之乱,清政府的国家军队——绿营,不堪一击。洪秀全占据东南半壁,震慑清廷,后者不得已求助于民间武装。因此,各地封疆大吏,纷纷办团练,抗击洪杨。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壮大。洪杨之乱平后,手握重兵的督抚们功高权重。晚清四大奇案,杨乃武小白菜一案,之所以轰动全国,军机内阁严命办理,实是因为,慈禧想拿几个督抚开刀了罢了,以此解除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们对于朝廷的潜在威胁。然而,大势所趋,终不可避免。清末北洋军兴,辛亥武昌起义,民初军阀混战,与彼时办团练留下的私人武装不无关系。
既然朝廷授予外臣们创设私人武装的资格,显而易见,需要他们“自负盈亏”,朝廷没有为他们买单的责任与道理。当然,清廷也没有这个财政能力。因此,办团练的最大难题就出在粮饷之上。曾国藩创设之初,到处设立关卡,抢收厘金,一时商贾莫不怨恨。而左宗棠西征回乱,则有胡雪岩这位活财神,为其凑足军饷。左文襄西征的成功,胡雪岩自然也是因此得利,两位私交甚笃的宾主,同时到达个人地位与声望的巅峰。
可以说,那一代人是时代创造的英雄。
胡雪岩失败的原因,也很简单。木秀于林,风必折之。曾文正去后,李鸿章与左宗棠,一山不容二虎,两位重臣开始争斗。欲击败左宗棠,李鸿章必须剪除胡雪岩,欲去掉胡雪岩,只有从商业上拖垮他,如果华商不能,那就联合洋商!内外夹击之下,胡雪岩就算有三头六臂,也难逃一败!
胡雪岩除了有着全国最大的阜康钱庄与大名鼎鼎的胡庆余堂之外,同时兼营丝绸。而其生意上的命门正是在丝上。利用大量存款,囤积干丝,在时机合适之时,售予洋商。洋商也的确为胡雪岩咄咄逼人的气势所怯场。然而,还是体制的问题,或者说是时代的原因。欧美列强所赖以维系与壮大的是资本与商业,因此,各国在华商人的利益均有政府保护。而胡雪岩则没有,他是一个人在对抗一群国家!焉有不败之理。如果在危机时刻,清廷能果断援手,胡雪岩的结果究竟如何呢?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或许那就是命!
胡雪岩有过一个机会,得以往回颓势,但是他没有这样做!洋商曾提出,如果胡雪岩愿意引进欧美制丝机器,那么他们愿意合作,买下那批囤积的干丝,销往欧洲。但是,胡雪岩没有同意。因为,中国的传统的制丝业,仍然是家庭作坊,或是手工运作。湖州一带丝民以此赖以生存,一旦引进制丝机器,生产力提高的同时,也意味着大批手工制丝者的破产!社会将因此不稳定!帝国主义从早期的侵占领土,掠夺资源到倾销商品,到19世纪末发展成新帝国主义——输出资本,因此改变或者说粉碎当地的原有生活方式,这无疑是一场革命。后期的胡雪岩,因为身份与地位的提升,自然而然的读过不少书,此刻儒家观念已然进入他的经商理念。他没有答应洋商的合作,是因为他同情因此而破产的农民,更不想自己留下骂名。这时,我又想到了曾国藩,平定洪杨之乱之后,曾国藩功高震主,手握重兵,曾有人劝其称帝。无论从他当时的地位还是从汉人主体地位,这一建议合情合理,但是他没有。很简单,刚刚逃离战争之祸的黎首,岂能因他一人的私念,而再遭祸乱。而忠君爱国,又是一时读书人的内心食量。作为一名立德立功立言的儒家信徒与理学家,他都不能让自己这样做。还有李鸿章,梁启超为其作传,开篇即言“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还是时代观念与大势,左右了胡雪岩与曾国藩。如果曾国藩能像他后来的那位湖南老乡一样,历史又将会如何呢?同样没有如果,这也是命!历史给予曾国藩机会,却不是曾国藩改变历史,这就是他与那位后来者的区别!
最后,干丝滞销,银行存款无法套现,内外夹攻之下,胡雪岩帝国终告破产。抄家之时,胡雪岩诸位姨太太,走的走,死的死,只有他很淡定的一句“就当一场真实的梦吧,反正我已经什么都经历过了!”令人肃然起敬。人生最难面对的就是瞬息之间的繁华与落寞,胡雪岩只是一笑了之。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土地同样在发生着革命。大批农民因征地,而进城务工。从此,我们的字典上多了一个叫“民工”的词。在城里,他们居无定所,或者说无处可居,受人鄙视,处处受限,俨然二等公民,用自己的血汗换来微薄的工资,撑起这片虚假的繁荣。不是他们不想回到农村,耕种田地,而是他们已经无家可回。想起多年前看过一部NHK的纪录片,记者采访藏民:“青藏铁路的修建,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好处?”,淳朴的藏民惶恐的答道“给了我们几万块钱作为征地补偿,但是我们不会做生意,钱花完了还真不知道干嘛呢?我们只想世代居住这里。”在官二代、富二代频上媒体的同时,又有多少人关注过这些“农二代”甚至“农三代”呢?我本不相信阶级说,而现状又令人不得不面对。这时,我又想到了胡雪岩,宁愿自己破产,也不愿广大民众破产的儒商!
胡雪岩成功的内因,与他自身性格颇为相关。出身钱庄伙计的他,没读过多少书,因此,较少受各种儒家教条束缚,与迂腐无关,懂得圆通。总之在他眼中,就是一个“利”字,这种功利思想起源于墨家。墨子提倡兼爱,却不是基督无偿爱世人,而是一种“我对你好,反过来你也会感激我,报答我”的互利行为。面对敌人,他没有“宜将剩勇追穷寇”,而是给予他再生的机会,敌人因此就变为战友。对于达官显贵,胡雪岩与其结交,更是不遗余力。“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奉行此一准则的胡雪岩,自然是畅行黑白两道、华夷各界。
他成功的外因,如书中所言:海禁大开与左宗棠西征。所谓历史,一半是故事,一半借鉴与讽刺。一个半世纪之前,我们固步自封,在列强们的坚船利炮的威逼下,不得已开放通商,因而改变历史。一个半世纪之后,我们主动寻求开放,再次改变现状。唯一不变的还是那套陈旧的框架。好了,前者就此带过。
至于后者,我们可以说那是时代原因,也可以说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成功的共同原因。嘉庆道光以后,清政府自上而下,腐朽以极。面对早期的白莲教与后期发捻之乱,清政府的国家军队——绿营,不堪一击。洪秀全占据东南半壁,震慑清廷,后者不得已求助于民间武装。因此,各地封疆大吏,纷纷办团练,抗击洪杨。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壮大。洪杨之乱平后,手握重兵的督抚们功高权重。晚清四大奇案,杨乃武小白菜一案,之所以轰动全国,军机内阁严命办理,实是因为,慈禧想拿几个督抚开刀了罢了,以此解除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们对于朝廷的潜在威胁。然而,大势所趋,终不可避免。清末北洋军兴,辛亥武昌起义,民初军阀混战,与彼时办团练留下的私人武装不无关系。
既然朝廷授予外臣们创设私人武装的资格,显而易见,需要他们“自负盈亏”,朝廷没有为他们买单的责任与道理。当然,清廷也没有这个财政能力。因此,办团练的最大难题就出在粮饷之上。曾国藩创设之初,到处设立关卡,抢收厘金,一时商贾莫不怨恨。而左宗棠西征回乱,则有胡雪岩这位活财神,为其凑足军饷。左文襄西征的成功,胡雪岩自然也是因此得利,两位私交甚笃的宾主,同时到达个人地位与声望的巅峰。
可以说,那一代人是时代创造的英雄。
胡雪岩失败的原因,也很简单。木秀于林,风必折之。曾文正去后,李鸿章与左宗棠,一山不容二虎,两位重臣开始争斗。欲击败左宗棠,李鸿章必须剪除胡雪岩,欲去掉胡雪岩,只有从商业上拖垮他,如果华商不能,那就联合洋商!内外夹击之下,胡雪岩就算有三头六臂,也难逃一败!
胡雪岩除了有着全国最大的阜康钱庄与大名鼎鼎的胡庆余堂之外,同时兼营丝绸。而其生意上的命门正是在丝上。利用大量存款,囤积干丝,在时机合适之时,售予洋商。洋商也的确为胡雪岩咄咄逼人的气势所怯场。然而,还是体制的问题,或者说是时代的原因。欧美列强所赖以维系与壮大的是资本与商业,因此,各国在华商人的利益均有政府保护。而胡雪岩则没有,他是一个人在对抗一群国家!焉有不败之理。如果在危机时刻,清廷能果断援手,胡雪岩的结果究竟如何呢?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或许那就是命!
胡雪岩有过一个机会,得以往回颓势,但是他没有这样做!洋商曾提出,如果胡雪岩愿意引进欧美制丝机器,那么他们愿意合作,买下那批囤积的干丝,销往欧洲。但是,胡雪岩没有同意。因为,中国的传统的制丝业,仍然是家庭作坊,或是手工运作。湖州一带丝民以此赖以生存,一旦引进制丝机器,生产力提高的同时,也意味着大批手工制丝者的破产!社会将因此不稳定!帝国主义从早期的侵占领土,掠夺资源到倾销商品,到19世纪末发展成新帝国主义——输出资本,因此改变或者说粉碎当地的原有生活方式,这无疑是一场革命。后期的胡雪岩,因为身份与地位的提升,自然而然的读过不少书,此刻儒家观念已然进入他的经商理念。他没有答应洋商的合作,是因为他同情因此而破产的农民,更不想自己留下骂名。这时,我又想到了曾国藩,平定洪杨之乱之后,曾国藩功高震主,手握重兵,曾有人劝其称帝。无论从他当时的地位还是从汉人主体地位,这一建议合情合理,但是他没有。很简单,刚刚逃离战争之祸的黎首,岂能因他一人的私念,而再遭祸乱。而忠君爱国,又是一时读书人的内心食量。作为一名立德立功立言的儒家信徒与理学家,他都不能让自己这样做。还有李鸿章,梁启超为其作传,开篇即言“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还是时代观念与大势,左右了胡雪岩与曾国藩。如果曾国藩能像他后来的那位湖南老乡一样,历史又将会如何呢?同样没有如果,这也是命!历史给予曾国藩机会,却不是曾国藩改变历史,这就是他与那位后来者的区别!
最后,干丝滞销,银行存款无法套现,内外夹攻之下,胡雪岩帝国终告破产。抄家之时,胡雪岩诸位姨太太,走的走,死的死,只有他很淡定的一句“就当一场真实的梦吧,反正我已经什么都经历过了!”令人肃然起敬。人生最难面对的就是瞬息之间的繁华与落寞,胡雪岩只是一笑了之。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土地同样在发生着革命。大批农民因征地,而进城务工。从此,我们的字典上多了一个叫“民工”的词。在城里,他们居无定所,或者说无处可居,受人鄙视,处处受限,俨然二等公民,用自己的血汗换来微薄的工资,撑起这片虚假的繁荣。不是他们不想回到农村,耕种田地,而是他们已经无家可回。想起多年前看过一部NHK的纪录片,记者采访藏民:“青藏铁路的修建,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好处?”,淳朴的藏民惶恐的答道“给了我们几万块钱作为征地补偿,但是我们不会做生意,钱花完了还真不知道干嘛呢?我们只想世代居住这里。”在官二代、富二代频上媒体的同时,又有多少人关注过这些“农二代”甚至“农三代”呢?我本不相信阶级说,而现状又令人不得不面对。这时,我又想到了胡雪岩,宁愿自己破产,也不愿广大民众破产的儒商!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