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的原文摘录

  • 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农业形态的官僚体系。而纷扰的战国能为秦所统一,无疑的,它们也是幕后的重要功臣。 (查看原文)
    薏蒝 6赞 2012-08-14 13:16:48
    —— 引自第21页
  • 此外另有一种气象上的因素也促成中央集权的 发展。虽说在某一地各年的雨量可以相差极大,但是 全中国的平均雨量却有定型。这现象不难解释,带着 湿气的热风,愈吹入内地,被蒸发的程度也愈为增高。 而且沿海下雨就已减少了空中的湿气。此中值得注意 的是所谓“15英寸等雨线”。这线从中国东北向西南, 当中的一段与长城大致符合,更西而南则使青海与西 藏和中国本部分隔。这等雨线之东南,平均每年至少 15英 寸 的 雨量 是 常 态,符 合 拉铁 摩 尔 (Owen Lattimore)所说,“中原农业茂盛,人口繁殖”。提 及线之西及北,他则说:“几千英里内人类全然不事 农桑,他们不直接的倚赖土地上的植物为生,而在他中国大历史 们自己及植物之间加入一种机械作用。” 中国的农民和塞外的牧人连亘了两千年的斗争 纪录,回顾起来,欣喜的成分少,仇恨的成分多。尤 其是气候不利的时候,马背上的剽窃者就不由自主地 打算袭取种田人,后者通常有半年的积蓄。零星的侵 略可能扩大为战事,防守者则企图报复,有时也全面 出击以图先发制人。 (查看原文)
    南山 4赞 2012-05-12 08:48:32
    —— 引自第28页
  • 全国的国防线大致 与 15英寸的等雨线符合,这是世界上最长的国防线,不仅为无数战士留下了辛酸的记忆,也是中国妇女流 泪的渊薮。总之它在地理上构成第三个因素,注定着 中国农业社会的官僚机构必须置身于一个强有力的 中央体系之下。 (查看原文)
    南山 4赞 2012-05-12 08:48:32
    —— 引自第28页
  •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查看原文)
    章鱼喵是差分机 3赞 2013-07-20 13:50:14
    —— 引自第92页
  •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查看原文)
    章鱼喵是差分机 3赞 2013-07-20 13:50:14
    —— 引自第92页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查看原文)
    章鱼喵是差分机 3赞 2013-07-20 13:50:14
    —— 引自第92页
  • 【序言】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乃是传统社会不容产生现代型的经济体制。 自唐以后,中国再无有效的税收制度打开局面。 一切靠抽税而转移。 【第六章】中国自汉以来累积的财富,一旦达到某种程度,便无法阻止,也不能在制度上予以集中巩固。 【第十章】 谁有能力征税,谁就能掌握税收所及的地区。 【第十一章】全国划分为6个财政区域,每区称为一“路”,由一个“转运使”长官。他们“岁行所路,检察储积,稽考账籍,凡吏蠹民瘼,悉条以上达。” 中国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不加税而国用足” (查看原文)
    小酹 3赞 2016-03-21 15:53:36
    —— 引自章节:全书
  • 【第十四章】农村经济既缺乏省区间的联系,又无各行业间的经营。 (查看原文)
    小酹 3赞 2016-03-21 15:53:36
    —— 引自章节:全书
  • 【第二章】周公的另一创制是将封建与宗法关系结为一体。 【第三章】纤细黄土、能够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农业形态的官职体系。 【第五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下中央集权官僚体制运作的理论与方法。 【第十三章】不对各地区特殊的情形认真,所以总是可以用最低度的共通因素作为适用于全国的标准,因此整个文官组织的官位差不多都可以互相交换,而一个大帝国即可以用抽象的观念和意识形态治理。 【第十章】中国的悲剧乃是其在地方组织及技术上的设备尚未具有规模之际,先已有大帝国的统一,因之上下之间缺乏一段有效的中间阶层,全靠专制君主以他们人身上的机断。 (查看原文)
    小酹 3赞 2016-03-21 15:53:36
    —— 引自章节:全书
  • 【第十四章】政府被当作一种文化上的凝聚力作用,其目光又离不开小自耕农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自是不能欣赏现代经济的蓬勃力量。 【第十五章】它不像是一个国家,而像由一种文化塑成的形体。 【第十七章】意识形态较科技优先,文化上的影响比经济更重要,各级官僚的消极性比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还要被重视。 (查看原文)
    小酹 3赞 2016-03-21 15:53:36
    —— 引自章节:全书
  • 【第二章】周朝的封建制度:按国之大小,理论上以五等面积,封为五级。这些诸侯各按所封地距国家都城的距离而有不同的功能和义务。 【第六章】汉朝覆亡之前夕,最大的问题是地方政府之权力日渐凌夷。 中国自汉以来累积的财富,一旦达到某种程度,便无法阻止,也不能在制度上予以集中巩固。 【第七章】专制政府的体制,皇权由上而下 ,全国一致,要是地方士绅开始自作主张,即带有一种修正性质。 【第十章】唐朝的行政:尚书省总揽六部,执行经常业务;中书省可视为设计厅,主持重要的敕诏起草,及有关于制度的更革;门下省则可以视作一种复合机关,其官员审查各种公文,更正错误,又是提议政务上的调查。 (查看原文)
    小酹 3赞 2016-03-21 15:53:36
    —— 引自章节:全书
  • 【第三章】全国的国防线大致与15英寸的等雨线符合,是世界上最长的国防线。 【第五章】汉代的征伐无非展开一种序幕,以后这两种文化尚要长久地在历史中胶结,没有一方能以永久的胜利或全面的失败改变局面。 (查看原文)
    小酹 3赞 2016-03-21 15:53:36
    —— 引自章节:全书
  • 其他: 个人主义在中国社会里带一种被否定的意义,个人主义即系缺乏公众精神。 我们要从历史里得到教训,最好还是追根看清资本主义在西欧发展的原始形貌,才能为了解今日之中国提供一大有益借鉴。 可以看出所有国家都企图脱离农业经验为主的管制方式,采取重商主义的办法,不论结局称为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 (查看原文)
    小酹 3赞 2016-03-21 15:53:36
    —— 引自章节:全书
  • 公元1800年前后,西方人因为工业革命的成功,促进了文明大跃进,也开启现代国家的序幕;但同时期的中国,虽然出现实用主义学说,却因改良的科技武力仍然屡战屡败的经验,及往后一连串的文化罹难与退却(文化大革命),致令“现代中国”迟至20世纪才出现。 清朝组织有它的特点,他不可能效法西欧的民族国家。西方民间的自由源自于封建体制里额外颁发的城市特权。可是市民阶级的资产力量,仍无从构成社会的大改造,只有国际贸易增多,在全国经济里的比重升高,商业财富的力量伸展到农业财富里去,牵动了全局,才构成实力,如此才可以改造社会。当日政府也仍不肯立时服输,只是抵御不得,才无可奈何地承认改组,此后便以商业原则作为施政的准据。同时中国的情形,可自亚当.斯密所述一节看出,他说:“中国历来就是世界上一个顶富裕,也是一个最肥沃,耕耘最得法,最勤奋而人口众多的国家。可是看来她长久以来已在停滞状态。马可波罗在500多年前游历该国,盛称其耕种、勤劳与人口众多的情形,和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能远在当日之前,这国家法律与组织系统容许她聚集财富的最高程度业已到达。 (查看原文)
    spring_wawa 2赞 2012-07-27 22:51:43
    —— 引自第256页
  • 当骚乱普遍化时,各处村落组织自卫武力,筑坞壁自保,其成例已在黄巾叛变时开始,及至公元4世纪,已构成华北的普通现象。 (查看原文)
    云の羁绊 2赞 2012-11-24 22:27:07
    —— 引自第88页
  • 在任何条件下,私人财产之膨胀总会产生问题。 ……这私人财富可以立即变为政治权利,也可以用于支持叛军。 ……在对付私人财产时,后汗朝廷暴露出它在制度与组织上的缺陷,终而造成朝代之覆亡。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赞 2012-11-29 22:59:19
    —— 引自第78页
  • 中国农村在历史之发展上系以小自耕农为主体。 小自耕农各自经营,每家每户也是小本的生意人。如果在这关头又出现了一大批大生意人,必因当中的不平衡而产生紧张局面。其演变所及,无法避免富强者得势、贫弱者受逼。 如果某一问题村民不能和平解决,地方官吏更是无法合理的解决。儒家教养使他们不能不顾及穷人的困难,可是在维持秩序的原则之下,他们又不能将富家的利益置之脑后。他们的出路只有两条,要不是勾结幕后有权势之人物以自保,便是反抗他们以博得不畏豪强的声名。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赞 2012-11-29 22:59:19
    —— 引自第78页
  • 两汉的提倡儒术固然使官僚组织间思想一致,但也产生一种不良的影响——读书人除了做官之外别无他业可从。 儒家习惯上重人身关系,而不严格地尊重法治,经常感情用事,只能使以客观标准解决问题的机缘更无从展开。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赞 2012-11-29 22:59:19
    —— 引自第78页
  • 唐代之覆亡不由于道德之败坏,也不是纪律的全部废弛,而是立国之初的组织结构未能因时变化,官僚以形式为主的管制无法作适当的调整,以致朝代末年彻底的地方分权只因其军阀割据。一个节度使,亦即地方军事首长,可能将一州一道的土地据为己有,在境内行动完全自由。此所以朱全忠在公元907年取代李唐王朝而代之时不足以惊师动众,乃因李渊与李世民所创立之制度,经过288年,早已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查看原文)
    直布罗陀岩石 2赞 2013-05-16 17:48:44
    —— 引自章节:军阀割据的岁月
  • 在长江下游立即引起反抗的近因出于薙发令。对男子的理发作规定,原来是中国的老传统,明代即规定头发挽髻,以针插在脑后;满洲人则将头发之前部及于脑顶剃去。 (查看原文)
    雲間燕存 1赞 2013-10-29 19:46:10
    —— 引自第247页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31 3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