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咖啡學 下》的原文摘录

  • 熟成与养味 虽说咖啡愈新鮮愈好,但玩家的共同经验是,咖啡出炉后,置入单向排气阀保鮮袋内,养味熟成几天,半生不熟的谷物味好像消失了,味谱更趋圆润饱满与滑颀,为何如此,原因不明。我个人经验是,熟成对提升液缩咖啡的味谱,会比滤泡式更为明显,这可能与刚出炉鲜豆,排气旺盛,妨碍萃取,不易释出好成分有关,而浓缩咖啡对味谱的好坏,常有放大效果,这也难怪世界咖啡师锦标赛的参赛者都会先醒豆两天至一周不等,少有人敢拿当天出炉的鲜豆赴赛,以免吃了萃取不均匀的闷亏 不过,鲜豆的养味效果对赛风和手冲,似平不如浓缩咖啡明显,咖啡出炉冷却后,立刻手冲或赛风,或许会有些谷物生味,但却更能喝出鲜豆的焦糖味与层次感,我常觉得咖啡的清甜味,在烘焙当天最凸出,咖啡迷人的甜味消逝最快,往往在养味过程中衰减了,因此我个人的滤泡式用豆,不需养味熟成,一出炉就泡来喝,更能鉴赏鲜豆味谱从出炉日至第14天的变化,挺有意思。 (查看原文)
    yyq 1赞 2020-01-09 11:00:42
    —— 引自第176页
  • 风味(Flavors) =挥发香气(Gases)+水溶性滋味(Tastes)+口感(Mouthfeel) =干香与湿香+酸甜苦咸+滑顺感(Body)与涩感 =鼻前与鼻后嗅觉+口腔味觉+口腔触觉 如何有效率鉴赏咖啡整体风味?可归纳为六大步骤: 1. 研磨咖啡赏干香(气化物) 2. 冲泡咖啡赏湿香(气化物) 3. 咖啡入口赏滋味(液化物) 4. 舌腭互动赏口感(液化物) 5. 闭口回气赏甜香(气化物) 6. 咀嚼回气赏余韵(气化与液化物) (查看原文)
    momo 1赞 2020-04-22 14:59:54
    —— 引自第28页
  • 各式泡煮法的研磨度,由粗而细,依序为:法式滤压壶(粗研磨)>电动滴滤壶(中粗)>手冲壶、虹吸壶、台式聪明滤杯(中度)>摩卡壶(中细)>浓缩咖啡(细)>土耳其咖啡(极细) 另外,洛克哈特博士的研究还发现,在新鲜咖啡前提下,萃出率(Extraction Yield)与总固体溶解量(Total Dissolved Solids,简称TDS或浓度)是决定一杯咖啡是否美味的两大关键。萃出率(%)=萃出滋味物重(克)/咖啡粉重量(克);浓度(%)=萃出滋味物重(克)/咖啡液容量(毫升)。美国精品咖啡协会(SCAA)仍采用此修正版本,即咖啡最佳萃出率区间为18%---22%,最佳浓度区间为1.15%---1.35%,后来也成为挪威和英国"金杯准则"的学习蓝本。 (查看原文)
    月亮上的六便士 2013-02-11 17:05:53
    —— 引自第181页
  • 咖啡的涩感与烘焙方式和生豆的品质皆有关系。大火快炒,不到八分钟急着出炉的浅烘焙,容易有涩感和金属味。至于火力正常,十至十二分钟出炉的咖啡,较不易有涩感,因为反常的快炒易衍生更多的二咖啡酉先奎宁酸。另外,生豆品质不佳,尤其是发育未成熟的咖啡豆,含有高浓度的绿原酸,也是涩感的元凶。如果你的生豆是精品级,糖分含量较高,不致有涩感,如果涩然仍像恶魔阴影挥之不去,那可能要修正烘焙方式,浅焙的火候不要太急太快,会很有帮助。此外瑕疵豆或未熟豆太多,也很容易有涩感,挑除干净可减少涩感的出现。 基本上,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根对苦味最敏锐,舌两侧的前半段对咸味最灵敏,舌两侧中后段对酸味最敏感。舌尖亦能尝出苦味,只是对苦的敏锐度远不如舌根。同理,舌两侧亦能尝出甜味,但对甜味的敏感度远不如舌尖。 台湾人对波旁尖身很陌生,但日本人对这支浪漫又香醇的半低因咖啡情有独钟,即使2011年遭逢百年巨震与海啸,全国自肃,日本咖啡迷仍不惜花费8400日元,买100克解馋。她独特的荔枝味与柑橘香,迷倒古今文豪政要,是当今产量最少、咖啡因最低、身价最高的稀有品种。虽然年产仅数百公斤至一吨,尚在复育阶段,也未打进SCAA杯测赛金傍,但她的传奇性,已够格奉上全球风云咖啡之首。 目前欧美日科学家对味觉的五大滋味:酸、甜、苦、咸、鲜有了共识,但近年法国科学家又提出若干证据,认为味觉亦能辨识脂肪滋味,建议将“脂”纳入味觉的第六大滋味,但仍未获共识。 蛋咖啡是挪威的古早味,先打颗鸡蛋与咖啡粉和水搅拌,入锅与一定量的水煮沸后,再加入一杯冷开水,咖啡渣就会被蛋白包住沉淀,而倒出清澈无渣的咖啡,好比经过滤纸的效果一般,这是挪威人的家乡味。 冷冻保鲜的咖啡包装袋,务必防潮且密不透气,以免吸附肉类异味,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另外,冷冻咖啡豆取出后,不需解冻,直接研磨泡煮即可。冷冻豆如果喝不完,置入密封罐内,在室温下保存即可,千万不要再放入冷... (查看原文)
    群青 7回复 2014-11-16 16:45:35
    —— 引自章节:笔记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