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原文摘录

  • 鲸演化出自己卓越的声音交流系统。例如长须鲸,在20赫兹的频率发出极大的声音,其频率接近钢琴最低的八度音阶。(赫兹是声波的频率单位,代表每秒钟进人你耳朵的包含一个波峰一个波谷的声波数量。)这样低频的声音在海洋中几乎不会被吸收。美国生物学家罗杰·佩恩曾计算出,利用深海的声音通道,两头鲸以20赫兹的频率可以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彼此交流。其中一头可能在南极的罗斯冰架,而另一头可能在阿留申群岛。在鲸类的大部分历史时期中,它们可能已经建立了全球的通信网络。也许相距15000千米时,它们的情歌仍能满怀希望地穿透广袤的深海。 (查看原文)
    timeregister 9赞 2018-04-23 19:12:59
    —— 引自第286页
  • 我们是产生了自我意识的宇宙局部的体现。我们已经开始对自己的起源冥思苦想:星辰的产物也在思索繁星;千亿亿亿个原子构成的有机集合体正在思考着原子的演化;沿着漫长的旅途,至少在这里,意识觉醒了。我们的忠诚是对全人类和整个地球的。我们为地球代言。我们的生存义务不只属于我们自己,而且属于整个宇宙,古老广袤的宇宙,我们的生长之地。 (查看原文)
    maldini8307 2赞 2017-08-24 16:27:08
    —— 引自第357页
  • 当一个天体高速撞击月球时,会使月球轻微地摇晃一下。这种震动最终会消逝,但不会在短短800年间里就不复存在。月球的这种颤抖可以用激光反射技术探测。……经过几年时间的多次测量,结果显示月球有着为期约为3年的振荡周期,振荡的幅度大约为3米,这与乔达诺·布鲁诺陨坑是由不到1000年前的撞击形成的观点吻合。 (查看原文)
    油炸大象屎 3赞 2018-11-03 01:33:02
    —— 引自第91页
  • 在《古代医学》中,希波克拉底写道:“人们之所以认为癫痫是神罚,只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这种疾病。如果人们把所有不了解的事都归因给神,那神授之物就会多得没完没了。” (查看原文)
    33 1回复 3赞 2021-08-29 21:34:22
    —— 引自章节:第七章 夜空之脊 153
  • 终有一日,今天的未知之谜会得到解开,但那需要漫长的勤勉研究。人类寿命有限,一个人穷尽毕生之カ也不足以攻克天空这如此巨大的课题…… 因此,唯有经过岁月和持续数代的研究,此等知识才能逐渐显现。终有一日,我们的子孙会惊讶于他们的先人竟不了解那些无比浅薄的常识…待到谜团揭开之时,我们早已被遺忘。如果宇宙无法为人类世代提供无穷无尽的谜题,那它就实在太渺小,太可悲了…大自然不会一下子彰显它的全部奥秘。 塞涅卡,《自然问题》卷七,1世纪 (查看原文)
    卢日尼基的雨夜 3赞 2021-10-12 13:37:50
    —— 引自章节:前言 001
  • 一颗行星的一生中,技术文明所占的时长百分比是多少?拥有射电天文学的技术文明才在地球上出现几十年,而地球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我们行星的少于1/10^8,也就是百万分之一。更重要的是,人类完全可能明天就自我毁灭。假如这种灭亡是常态,而且毁灭得非常彻底,导致没有其他任何技术文明一不管是人类还是别的物种—能在太阳熄灭前的50亿年里再度崛起,那么N=N*fp*ne*fl*fi*fc*fL≈10。所以无论何时,银河系里的技术文明数量都少得可怜。新文明的崛起和旧文明的毁灭,会让这个数字大体上保持不变。极端情况下,N可能会小到只有1。如果每个文明都在进入技术时代后倾向于自我毁灭,那么放眼银河,我们也许找不到一个可以交流的对象。而且说实话,我们自己做得也不怎么样。 文明需要经过几十亿年曲折的演化才能出现,毁灭却只要一瞬间的愚蠢。 (查看原文)
    熊猫の大叔🌈 2赞 2022-05-14 09:09:27
    —— 引自章节:第十二章 银河百科全书
  • 世界的大型图书馆藏有几百万卷书,其中的文字信息等量于10的14次方比特,而图片信息量则可能有10的15次方比特。这要比我们的基因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多1000倍,是我们大脑中存储信息量的10倍。如果我每周能读完一本书,那么穷我一生也只能看完几千本。 (查看原文)
    Neil泥耳 1赞 2019-07-09 22:18:34
    —— 引自第294页
  • 无论我们是谁,都曾持有一种奇怪的观点,认为某个与我们稍稍不同的个人或社会都或多或少有些怪异或奇特,难以信任,惹人讨厌。想想如“外星”和“异国风格”等词汇隐藏的负面含义。但是我们文明中的每一处遗迹和文化,都只代表了人类的一种不同生活方式。一位来自地球之外的访客看到人类及其社会之间的这些差异,会认为这些差别与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比起来实在不值一提。宇宙中也许密布智慧生命,但请记住达尔文的话:其他地方不会有人类。只有这里,这颗小小的行星。我们是稀有的同时也是濒危的物种。在宇宙视角看来,我们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弥足珍贵。如果有人不同意你的观点,不要夺去他的生命。在千亿个星系中,你都不可能发现另一个他。 (查看原文)
    算来一梦浮生 2赞 2022-01-26 23:01:31
    —— 引自章节:第十三章 谁为地球代言
  • 书籍,特别是价格低廉的平装书被海量印制。只要一顿饭的价格,你就可以见证罗马帝国的衰亡、物种的起源、梦的解析和事物的本质。书籍如同种子,可以休眠上数个世纪,然后在最贫瘠的土地里开花结果。 世界上那些最大的图书馆馆藏书籍数百万卷,相当于104比特的文字信息,如果算上图片,更是达到了10^15比特。这个数量级比我们的基因库大上万倍,也比我们的大脑多出十倍。如果我每周读一本书,一辈子也不过几千本,大约只能看现今最大图书馆馆藏书籍的千分之一。阅读的诀窍在于挑书。不像预编程的基因,书本的内容总是受到时事影响,不断变化以适应世界。如今距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建立已经过去了23个世纪。如果没有书,没有文字记录,那2300年是多么惊人的时间跨度啊。每个世纪4代人,23个世纪就是接近100代人。如果信息只能通过口头传播,那么人类就会对过去知之甚少,进步和发展注定步履维艰!我们的一切发展都需要建立在先人打下的基础上,所以过去的知识能否准确地传达给今人至关重要。古老的学识可能会得到人们的尊崇,但难免在不断的转述中走形甚至遗失。书籍则允许我们穿越时空,直接分享祖先的智慧。藏在图书馆里的那些智慧和洞见,由先人从自然现象中艰难归纳而出。整颗星球、整个历史中最杰出的头脑、最优秀的老师孜孜不倦地教导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希望我们能为人类知识的大厦添砖加瓦。公共图书馆的资金来自捐款。我相信,人民的文化素养和对未来的态度,都体现在对图书馆的支持力度上。 (查看原文)
    熊猫の大叔🌈 1赞 2022-05-14 08:51:13
    —— 引自章节:第十章 永恒的尽头
  • 我们是产生了自我意识的局部宇宙。我们已经开始思忖起了自己源于何方:我们由星辰所铸,如今跳望群星;我们由100亿亿亿亿个原子组合而来,而今考虑起了这些原子的悠久演化;我们回溯着意识(至少在地球上)诞生的漫漫长路。我们忠于地球及其物种。我们为地球代言。我们要生存下去。因为这责任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那古老而浩瀚的宇宙,属于我们的起源之地。 (查看原文)
    柿子习武我读书 2赞 2022-06-19 22:26:17
    —— 引自章节:第十三章 谁为地球代言 292
  • “宇宙”(cosmos)这个词来自希腊语,意思是“天地万物,井然有序”,从某种意义上说,宇宙是“混沌”(chaos)的反义词。它暗示了大地万物之间的互相联系,表明了人类对错综为妙的宇宙机制的敬畏。 (查看原文)
    左手的指紋 1赞 2012-04-23 14:38:00
    —— 引自第9页
  • 如果我们是我们是无限的空间里的一小点的话,我们在无限的时间里也占据了一瞬间。 (查看原文)
    左手的指紋 1赞 2012-04-23 14:41:59
    —— 引自第11页
  • We have grown distant from the Cosmos. It has seemed remote and irrelevant to everyday concerns. But science has found not only that the universe has a reeling and ecstatic grandeur, not only that it is accessible to human understanding, but also that we are, in a very real and profound sense, a part of that Cosmos, born from it, our fate deeply connected with it. The most basic human events and the most trivial trace back to the universe and its origins. (查看原文)
    豆友48127476 1赞 2012-11-19 21:58:27
    —— 引自章节:Introduction
  • We grow up in isolation. Only slowly do we teach ourselves the Cosmos. (查看原文)
    豆友48127476 1赞 2012-11-22 16:55:37
    —— 引自第4页
  • 从大爆炸的混沌直到我们开始了解宇宙的这段跨越,是我们有幸能匆匆一瞥的最令人敬畏的能量物质转化。直到我们能够发现其他智慧生命,我们自己都是这一切转变中最精彩的部分——我们是遥远的大爆炸的后裔,致力于理解宇宙并在未来将孕育我们的宇宙进行转化。 (查看原文)
    maldini8307 1赞 2017-08-24 16:13:27
    —— 引自第17页
  • 彗星的主要组成成分是冰——水冰,还有少量甲烷冰以及一些氨冰。当撞击到地球大气层时,一块中等大小的彗星碎片会产生耀眼的火球,很可能还伴随着爆炸波,烧毁树木和森林,声音甚至能被全世界听到。 (查看原文)
    喵九九不吃素 1赞 2017-12-02 17:27:52
    —— 引自第81页
  • 当太阳变成一颗红巨星时,内太阳系的命运已经糟糕透顶了。但至少行星还不会被爆发的超新星熔化炙烤,而那正是靠近比太阳质量更大恒星的行星们的最终命运。由于这样的恒星温度和压力都更高,消耗核燃料的速度更快,因此它们的寿命要比太阳短得多。一颗质量为太阳几十倍的恒星只能在几百万年里稳定地将氢聚变为氨,之后就会快速地进入更奇异的核反应阶段。因此几乎可以肯定,位于其近旁的行星不会有足够的时间发生高级生命形式演化,其他地方的生命也鮮少会知道他们的恒星会成为一颗超新星:如果他们能够有足够长的时间进化直至理解超新星,那么他们的恒星也不大可能真的会变成一颗超新星。 (查看原文)
    二號機❀Jean 1赞 2021-04-15 22:30:29
    —— 引自章节:第九章 恒星的一生
  • 但科学是一项懂得自我修正的事业。任何新的观点想得到认可,都必须接受严格的测验。维利科夫斯基那本书籍出版后,真正糟糕的影响并不在于他的假说错得多离谱,而在于一些自称科学家的人站出来想打压他的作品。科学生于自由探索,且致力于自由探索:任何假设,无论多么离奇,它的价值高低都由自身决定。打压不同意见可能是宗教界和政治界常用的手法,但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并不适用;它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 (查看原文)
    Monologue 1赞 2021-12-10 14:03:17
    —— 引自章节:第二章 宇宙的复调 023
  • 360万年前,在今天的坦桑尼亚北部,一座火山喷发了,火山灰覆盖在周围的大草原上。1979年,古人类学家玛丽·利基( Mary Leakey)在灰烬中发现了脚印一一她认为是早期原始人类的足迹,也许是今天全球人类共同的祖先的足迹。距此地38万千米之遥,有一片平坦干燥的平原,人类曾乐观地称其为静海,那里有另一个脚印,是第一个在另一个世界行走的人类留下的。我们已走过了360万年,走过了46亿年,走过了138亿年。 我们是产生了自我意识的宇宙局部的体现。我们已经开始对自己的起源冥思苦想:星辰的产物在思索繁星;千亿亿亿个原子构成的有机集合体正在思考着原子的演化;沿着漫长的旅程,至少在这里,意识觉醒了。我们的忠诚是对全人类和整个地球的。我们为地球代言。我们的生存义务不只属于我们自己,而且属于整个宇宙,古老广袤的宇宙,我们的生长之地。 (查看原文)
    算来一梦浮生 1赞 2022-01-26 23:13:23
    —— 引自章节:第十三章 谁为地球代言
  • 长期艰苦的研究工作终将揭示现存的奥秘. (查看原文)
    米酒 1赞 2022-03-19 13:38:50
    —— 引自章节:前言 001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3 14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