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与秀才》的原文摘录

  • 到了1667年,吕留良于三年一次的科考名落孙山,遂舍弃秀才功名,才突然追思明代,深怨清朝;这时吕留良口出逆言... (查看原文)
    Jimmy 6赞 2012-07-03 15:47:43
    —— 引自第114页
  • 岳钟琪对当今皇帝不管何等忠心,但民间相信岳钟琪身上所流的血液,使得他成为复仇雪恨、恢复汉人昔日荣耀的不二人选。岳钟琪知道民间的这种想法,而他也知道,皇帝对此知之甚详。 这件事虽让岳钟琪脸面挂不住,但他还是得上奏此事,就算他不奏,底下的僚属也会奏报雍正——即使他视僚属为友。这件事虽然微不足道,但他们若想宦途顺利,则事无大小,只要危及国本都不能隐瞒。 (查看原文)
    风细细™ 1赞 2012-08-11 19:12:35
    —— 引自章节:第一章 投书
  • 张熙的父亲名新华,家住在湘南安仁县外约一百二十里的小村。张新华是乙亥年进学,因被控告参与地方骚乱而被除去功名,所以不得再着学袍。 (查看原文)
    风细细™ 1赞 2012-08-11 19:12:35
    —— 引自章节:第一章 投书
  • 年羹尧在1720年代可谓千夫所指,批他的人里头有位平步青云的青年将军,他就是岳钟琪......年羹尧落得抄家没籍,甚至连御赐的礼物也被没收,但只要年妃在世,年羹尧就还能保住一条命。熟料年妃在1726年夏天突然病故...... (查看原文)
    十月褴褛db 2赞 2021-11-23 21:05:05
    —— 引自章节:033 第二章 皇 帝
  • “或许可以说,这两位皇帝都错了。一个皇帝以为向天下人说明对他不利的传言,便可让流言不攻自破,因为眼睛雪亮的后代会尊敬他。但是他的子民却记得了谣言,而忘了皇帝的苦心。另一位皇帝却以为把书毁掉,便能告慰父皇在天之灵。而他的子民却以为他之所以想毁去此书,就是因为书中内容乃真有其事。” (查看原文)
    ✨Lachesis 3回复 9赞 2011-04-21 21:58:45
    —— 引自第255页
  • “我君臣契合之情,盖由前劫善缘所钟,卿系乘愿力而来佐朕治理国家苍生者,岂泛常所可比拟。朕实嘉悦之至。” (查看原文)
    SweetRann 1赞 2021-04-23 18:19:13
    —— 引自章节:033 第二章 皇 帝
  • 浙江总督管巡抚事李卫是在12月24日黄昏,在杭州官邸收到廷寄和所附的谋逆名单,比范时绎晚了一天知道。 (查看原文)
    凌云一寸心 1回复 1赞 2021-04-25 12:23:55
    —— 引自章节:053 第三章 行 踪
  • 吕留良的日记里有一段不寻常的长篇抒发:河南郏县有凤凰飞至,百鸟前来朝会。数日,有二长丈许的赤鸟以身体遮藏风凰。这两只庞然赤鸟的羽毛五色杂陈,鸣声宛如箫韶。城内百姓对这突如其来的景象惶恐不安,便驱牛向前,好把这两只赤鸟吓走,但牛只颤抖不前。路上满布死鸟躯体,又有死金鲤狼藉地上。吕留良那时的汉人皆知,朱红代表前明,而凤凰飞至则是世有递嬗的先兆。于是吕留良在日记后作“凤砚铭”,云:“德未尝衰尔,或不来善。以道鸣必圣人生。 吕留良的文字引经据典、寓讥含评,却又欲言又止,李卫第一眼并没有看出其中能翻云覆雨的地方。岳钟琪从张熙带到西安的吕留良诗文中也看不出有何大谬不然之处。提醒岳钟琪可从不同的方式来看待吕留良的《钱墓松歌》或《如此江山图歌》等诗的人,就是张熙本人。既然雍正可在公余阅览这些诗作,就像之前对于曾静及其信徒那样,这些诗文也给雍正传达了一些讯息。乍读之下,《钱墓松歌》似乎仅是吕留良以儒士墓旁奇绝老松为题抒咏。老松的年代久远,吕留良不禁臆想,这些老松或许早在元代就已屹立在此。元代是蒙古人于1279年灭南宋之后所建,此后,汉人受所谓的“蛮夷"的奴役几达一世纪之久,直到1368年才被明太祖逐出中原。吕留良以短短两句诗,道出他对汉人受元朝统治的政治观点:“阴蕴毒瘙不敢人,穷崖自闭苍琅根。”任何怀抱排满思想的读者自当会把暗寓蒙古人的意涵与满人齐观并论,并将之附会在他们所处的年代。” 吕留良《如此江山图歌》的篇幅长得多,历史寓意也更为深邃精微,不过读者也可以了解思绪翻腾的曾静和张熙何以会认为吕留良的文字如此有力。诗中的江山图系出自宋朝画匠之手,他亲眼目睹其所眷爱的王朝亡于元,因此这幅画作蕴含了两层意义,既寄情于水光山色,又哀恸往日时光。吕留良讲述宋朝遗民如何在蒙古异族统治下苟且偷生,并在画作留白处题诗,呼应画匠的情感。后来,元被明所逐,元朝的遗民又在这张画作上抒发对那... (查看原文)
    二重桥出神者 1赞 2022-10-15 12:08:56
    —— 引自章节:093 第五章 凤 鸣
  • 雍正从未就曾静追查王澍一事所扮演的角色发布谕旨,而关于这个独来独往的怪人的种种故事说不定也已经从湖南传到广西去了。虽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这个背着箩筐的人似乎用的是类似的方式。这些人四处游荡,他们讲的故事经过精心构设,有创造一个充满怀疑的世界的力量和本事,在这个世界里头,每件事都变了模样,而这个衣衫槛楼、诳称背上的箩筐里放着《大义觉迷录》的人,竟也可以盘踞在这块土地上最有权势的人的心头。 如果广西的官员曾经继续深入追查这人的话,雍正也读不到他们的奏折了。因为,在雍正写下那段朱批之后两个月,突然罹病,两日之后便驾崩,离他五十七岁寿辰还有两个月。 (查看原文)
    二重桥出神者 1赞 2022-10-21 09:59:51
    —— 引自章节:237 第十四章 枝 节
  • 雍正派年羹尧担负节制监控皇十四弟这项棘手危险的任务,可见倚重之深。皇十四弟允禵和雍正系出同母,算是血缘手足。允禵处事干练,备受推崇,当年康熙让他节制西藏战事,权力极大。雍正怀疑这位皇弟阴谋篡位,于是把他放到孤悬塞外的西宁西城,由年羹尧管辖。不久,雍正疑心允禵和年羹尧串通谋反,于是将他召到北京,下狱治罪。 (查看原文)
    smalldie 7回复 3赞 2011-04-21 15:11:00
    —— 引自第39页
  • 雍正派年羹尧担负节制监控皇十四弟。 (查看原文)
    smalldie 7回复 3赞 2011-04-21 15:11:00
    —— 引自第39页
  • 雍正怀疑这位皇弟阴谋篡位,于是把他放到孤悬塞外的西宁西城,由年羹尧管辖。 (查看原文)
    smalldie 7回复 3赞 2011-04-21 15:11:00
    —— 引自第39页
  • 读史其中一个用处就在于提醒吾人,事情可以匪夷所思到什么程度 (查看原文)
    林雨希 2011-06-05 20:20:19
    —— 引自第1页
  • 于是他决定让曾静对官僚体系的运作有更多的了解,以及他所谤讟的皇上是如何决断朝廷面临的问题。雍正下了另一道简短的上谕,令杭奕禄检视京中皇上朱批发与各省督抚、大吏奏折、谕旨“数百件”,让曾静阅读、摘录雍正对政务所做的朱批裁示。 (查看原文)
    阿薷 2011-11-08 22:36:58
    —— 引自第129页
  • 在场的官员都知晓,三年前皇九弟允禟唐囚禁于保定狱,将之铐上枷锁、不给饮食的就是这个李绂。 (查看原文)
    阿薷 2011-11-09 21:28:13
    —— 引自第146页
  • 雍正告诉臣下,允䄉我知道自己所犯之罪,连在拘禁之地都还行“镇魇之术”。 (查看原文)
    阿薷 2011-11-09 21:28:13
    —— 引自第146页
  • 批评管仲的人,理由有二:在小白被杀之后,虽然亦有大臣自尽,但管仲却没有自尽; (查看原文)
    阿薷 2011-11-25 23:47:05
    —— 引自第179页
  • 这两个年届天命的人到此时彼此都还见过面,或许此生也再无此机会了,但是这两个人肯定不会忘记对方的。 (查看原文)
    阿薷 2011-11-25 23:47:05
    —— 引自第179页
  • 浙江总督李卫在1730年7月的奏折里提到杭州有个名叫陈诠的年轻人,他花钱捐了功名,但是镇日却跟一群流氓厮混,里头有个他在书肆认识的算命人,叫吕东阳,是个罗锅子,他给陈诠一个月三两银子,要陈诠帮他打点些事情。 (查看原文)
    阿薷 2011-12-06 00:49:19
    —— 引自第206页
  • 色通额则是出身满洲正黄旗,他差一点就名落孙山了——在第三甲录取的两百六十九人之中,他名列第两百九十六。 (查看原文)
    阿薷 2011-12-06 01:20:25
    —— 引自第221页
<前页 1 2 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