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的原文摘录

  •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查看原文)
    帅云 49赞 2012-07-11 08:03:39
    —— 引自章节:读书笔记
  •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饮。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查看原文)
    帅云 49赞 2012-07-11 08:03:39
    —— 引自章节:读书笔记
  • 只有不配做高官的人才羨慕高官的荣宠。通常不想做官的人为当局一心争取,想做官的人却又不够资格。一旦“官愿”满足了,做大官的乐趣不见得胜过成功的铁匠。 (查看原文)
    帅云 49赞 2012-07-11 08:03:39
    —— 引自章节:读书笔记
  • 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查看原文)
    帅云 49赞 2012-07-11 08:03:39
    —— 引自章节:读书笔记
  • 苏东坡此后一年零八个月的命运足以表示官身不由己。读书人能用别的方法谋生,最好不要做官,他的遭遇便是充分的理由。 (查看原文)
    帅云 49赞 2012-07-11 08:03:39
    —— 引自章节:读书笔记
  • 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爱他。 (查看原文)
    _Kay 23赞 2017-09-23 05:54:12
    —— 引自章节:全书摘录
  • 可是,别人所不能了解的是,苏东坡会因事发怒,但是他却不会恨人。他恨邪恶之事,对身为邪恶之人,他并不记挂心中。只是不喜爱此等人而已。因为恨别人,是自己无能的表现,所以,苏东坡并非才不如人,因而也从不恨人。 (查看原文)
    _Kay 23赞 2017-09-23 05:54:12
    —— 引自章节:全书摘录
  • 有一次,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了几句话,话说得最好,描写他自己也恰当不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查看原文)
    _Kay 23赞 2017-09-23 05:54:12
    —— 引自章节:全书摘录
  • 我们论到苏东坡,我们就不能避免“气”这个字。因为每个文学批评家综括苏东坡的个性,必用孟子所说的这个“气”字。 在《孟子》里,“气”是哲学的概念,类似柏格森所说的“生气勃勃”,是人格上的“元气”。使伟人和匹夫显然不同的,往往是精力元气上的差异。在孟子的哲学上,“气”是伟大的道德动力,更简单说,就是人求善、求正义的高贵精神,这种精神,人人皆有,是与生俱来的。人在世界上生活下去,这个“气”可因得其陶冶营养而增长强大,亦可因消减而衰弱。以苏东坡的情况而言,其意义正同于伟大的精神,一个人高升到无极限的精神,至大至刚,激烈冲动,因其本身充沛的元力必要发之于外而不可抑制。佩服苏东坡的人和批评苏东坡的人,就常说到他这种至大至刚之气。孟子在自己本身觉察到有此力量,这种力量著辅以正义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孟子的一个弟子问:“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回答道:“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道与义,无是,馁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查看原文)
    _Kay 23赞 2017-09-23 05:54:12
    —— 引自章节:全书摘录
  • 在苏东坡的看法上,感官的生活与精神的生活,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在人生的诗歌与哲学的看法上,是并行而不悻的。因为他爱诗歌,他对人生热爱之强使他不能苦修做和尚;又由于他爱哲学,他的智慧之高,使他不会沉溺而不能自拔。他之不能忘情于女人、诗歌、猪肉、酒,正如他之不能忘情于绿水青山,同时,他的慧根之深,使他不会染上浅薄尖刻、纨绔子弟的习气。 (查看原文)
    _Kay 23赞 2017-09-23 05:54:12
    —— 引自章节:全书摘录
  • 由文学掌故上看来,苏东坡在杭州颇与宗教及女人有关,也可以说与和尚和妓女有关,而和尚与妓女关系之深则远超于吾人想象之上。在苏东坡的看法上,感官的生活与精神的生活,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在人生的诗歌与哲学的看法上,是并行而不悻的。因为他爱诗歌,他对人生热爱之强使他不能苦修做和尚;又由于他爱哲学,他的智慧之高,使他不会沉溺而不能自拔。他之不能忘情于女人、诗歌、猪肉、酒,正如他之不能忘情于绿水青山,同时,他的慧根之深,使他不会染上浅薄尖刻、纨绔子弟的习气。 (查看原文)
    _Kay 23赞 2017-09-23 05:54:12
    —— 引自章节:全书摘录
  • 皋亭并不见得是可夸耀,风光之美一半在其地方,另一半则在观赏风景之人。苏东坡是诗人,能见到感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他在札记里写道:“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青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 (查看原文)
    _Kay 23赞 2017-09-23 05:54:12
    —— 引自章节:全书摘录
  • 苏东坡这种解脱自由的生活,引起他精神上的变化,这种变化遂表现在他的写作上。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倘若哲学有何用处,就是能使人自我嘲笑。在动物之中,据我所知,只有人猿能笑,不过即使我们承认此一说法,但我信而不疑的是,只有人能嘲笑自己。我不知道我们能否称此种笑为神性的笑。倘若希腊奥林匹亚圣山的神也犯人所犯的错误,也有人具有的弱点,他们一定常常自我嘲笑吧。但是基督教的神与天使,则绝不会如此,因为他们太完美了。我想,若把自我嘲笑这种能力称之为沦落的人类唯一自救的美德,该不是溢美之词吧。 (查看原文)
    _Kay 23赞 2017-09-23 05:54:12
    —— 引自章节:全书摘录
  • 赤壁夜游是用赋体写的,也可以说是描写性的散文诗,有固定的节奏与较为宽泛的音韵。苏东坡完全是运用语调和气氛。这两篇赋之出名不无缘故,绝非别人的文章可比,因为只用寥寥数百字,就把人在宇宙中之渺小的感觉道出,同时把人在这个红尘生活里可享受的大自然丰厚的赐与表明。在这两篇赋里,即便不押韵,即便只凭文字巧妙的运用,诗人已经确立了一种情调,不管以前已然读过十遍百遍,对读者还会产生催眠的作用。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查看原文)
    _Kay 23赞 2017-09-23 05:54:12
    —— 引自章节:全书摘录
  • 朝云产下一个男婴之时,他写的诗里有下列的愿望: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查看原文)
    _Kay 23赞 2017-09-23 05:54:12
    —— 引自章节:全书摘录
  • 如今他又恢复到“依然故我”了。在广州之时,他买了些上好的檀香,现在喜欢闭门静坐,细闻此香味,思想往日过错。有时窗外凉风徐来,他下午酣睡,等屋顶一个乌鸦把他唤醒,忽然觉得自己已然无官一身轻。看见宽阔的河面反光,映入书斋,他心想,这与明月在天一样好。他不懂为什么有人以为天空有云、有月光会更美。他以为天空无云,正如一尘不染的良心。 (查看原文)
    _Kay 23赞 2017-09-23 05:54:12
    —— 引自章节:全书摘录
  • 苏东坡一次对他弟弟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现在他就和默默无名的读书人、匹夫匹妇相往还。和这些老实人在一起,他无须乎言语谨慎,他可以完全自由,可以名士本色示人。他从没有一天没有客人,若是没人去看他,他会出去看邻居。像以前在黄州一样,他与身份高身份低的各色人,读书人、农夫等相交往。闲谈时,他常是席地而坐。他只是以闲谈为乐。但是他也愿听别人说话。 (查看原文)
    _Kay 23赞 2017-09-23 05:54:12
    —— 引自章节:全书摘录
  • 苏东坡不肯过去,章惇以无动于衷的定力,独自走过那条深涧。然后把长袍塞在腰间,抓住一根悬挂的绳索,坠下悬崖,到对面小溪的岸上,在岩石上题了“苏轼章惇游此”六个大字。随后又轻松自如若无其事般由独木桥上走回来。苏东坡用手拍了拍他这位朋友的肩膀说:“终有一天你会杀人的。”章惇问:“为什么?”苏东坡回答说:“敢于玩弄自己性命的人自然敢取别人的性命。” (查看原文)
    _Kay 23赞 2017-09-23 05:54:12
    —— 引自章节:全书摘录
  • 到了内殿,他俩看见观音像,手持一串念珠。 苏东坡问:“观音自己是佛,还数手里那些念珠何用?” 佛印回答:“噢,她也是像普通人一样祷告求佛呀。” 苏东坡又问:“她向谁祷告?” “向她自己祷告。” 东坡又问:“这是何故?她是观音菩萨,为什么向自己祷告?” 佛印说:“你知道,求人难,求人不如求己呀!” 他俩又看见佛桌上有一本祷告用的佛经。苏东坡看见有一条祷告文句:咒咀诸毒药,愿借观音力,存心害人者,自己遭毒毙。 苏东坡说:“这荒唐!佛心慈悲,怎肯移害某甲之心去害某乙,若真如此,佛便不慈悲了。” 他请准改正此一祷告文句,提笔删改如下:咒咀诸毒药,愿借观音力。害人与对方,两家都无事。 (查看原文)
    _Kay 23赞 2017-09-23 05:54:12
    —— 引自章节:全书摘录
  • 在苏东坡与佛印富有讥讽妙语的对话中,大都是双关语,难以译成另一国文字,不过下面有一条:“鸟”这个字有一个意思,在中国俚语中颇为不雅。苏东坡想用此一字开佛印的玩笑。苏东坡说:“古代诗人常将‘僧’与‘鸟’在诗中相对。举例说吧:‘时闻啄木鸟,疑是叩门僧。’还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我佩服古人以‘僧’对‘鸟’的聪明。” 佛印说:“这就是我为何以‘僧’的身份与汝相对而坐的理由了。” (查看原文)
    _Kay 23赞 2017-09-23 05:54:12
    —— 引自章节:全书摘录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55 56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