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斋里的革命》的原文摘录

  • 中国的“思想短路”从80年代最后一年至今,似乎还没有停歌的迹象。从内部产生的“新儒家”,从外部引进的“新马”,都有文化决定论倾向。两家学说在符号形式上相距甚远,一中一西,但就思维方式而言,它们都能共享黑格尔,可以在黑格尔那里找到夸大精神观念以致首足倒置的共同语言。除此之外,另有两点也值得同情。一是知识分子的言说是在一个被限定的范围内伸展,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能在被限定的范围内讨论有安全系数的问题。那道樊篱不仅封闭外部更为广阔的真实问题,也影响樊篱内可言说问题的健康发展。这是一个现实处境。二是知识分子的集体性“阿Q精神”,每当在现实世界中遇挫,尤其是重大惨烈之挫,只能退守书房,要不了多久,反而会对这种被限定的处境产生一种自欺欺人的深度阐释把自己只能在书桌上处理的符号世界夸大为现实世界的决定性因素,自已不仅不是被限定者,而且还是那个限定者的决定者,是自己的书桌决定着外部世界的走向,而不是外部世界的限制迫使自己退进了书房。这是一个精神病症。如果说现实处境理应同情,那么精神病症则可以批评。我称这种病症为“书斋里的被动语态革命”,被动者颠覆主动者,只需在符号上改变语态,将被动语态转換为主动语态即成。马克思称徳国古典哲学是德国人只敢在书房里进行法国人在政治上的革命,大致也是这一意思。 (查看原文)
    西峰秀色 4赞 2019-12-10 12:14:10
    —— 引自章节:第一辑 小概率事件
  • 从常识上说,文化批判越深刻、也越违背常理。追究一事物的原因、如果不适可而止,那就会开启此事物原因的稀释过程。原因挖得越深、距离该事物就越远,与其他事物之原因的联系就越近,特定事物的原因分子随深入程度而稀释,直至稀释为零。当你好不容易摸到“原因链的终结一环”时,特定事物的原因分子可能已经稀释殆尽、你手里的那一节“最终原因”可能已经越过临界点,正在将你导入另一事物的原因域。这种病态的深刻癖,是生活在观念世界里的知识分子经常容易犯的毛病。 有一个比喻,说街上有一酗酒肇事的司机,被一个深刻的警察孤住,他不去抓这个司机本身、却听信护律师的深刻解,去追店老板、追捕酿酒的厂商、直至追捕一千年前第一个发明酿酒的人。这个比喻出自悉尼・胡克《含糊的历史遗产》。20年前读此书,这一比喻给我留下鲜明的印象。此外还有一句大白话,很常识却很扫兴,悉尼·胡克说:“原因的原因的原因,就不是原因。‘’ (查看原文)
    Bill 1赞 2020-04-04 21:51:39
    —— 引自章节:原因的原因的原因,就不是原因----谈谈文化决定论
  • 投身学术生活的人,并不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更为高贵。只是由于干这一职业特别需要理性与知识,我们这些人才比其他职业的朋友更为自觉地知道任何一种价值,在产生其有效性的同时、必然伴随其有限边界。它需要其它方向上来的其它价值给以平衡与滋养。因此健康的学术生活不会产生盲目优越,只会产生一份对各种边界的敏感与清醒。 (查看原文)
    Bill 2赞 2020-04-04 21:58:32
    —— 引自章节:被遗忘与被批评的----答杨念群先生
  • 少数杰出者正在向等级序列的更高一层冲刺,成了托尔斯泰笔下卡列宁式的人物,只是还缺少俄罗斯式的贵族教养。意识形态已经淡出,社会结构的转型期已经开始,但是,半新半旧、半阴半阳的过渡状态还会拖延一个历史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由于具备底层生活经验,洞察社会政治结构及其组织细胞的各种缝隙,内心深处又解除了意识形态虚假道德束缚,“六八年人”将游刃有余地穿插于各种结构的间隙,从中渔利。新一代社会中坚也许就会这样形成。 (查看原文)
    西峰秀色 1赞 2019-12-10 12:22:40
    —— 引自章节:思想史上的失踪者
  • 我终于憋不住了。就在南军的炮兵阵地上,对我的朋友发出一连串的问题: 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记忆版本? 究竟是北方对,南方错,还是相反,是南方对,北方错? 美国的历史如何撰写?难道一团乱麻,不置是非? 我的那两个朋友虽然是小贩,但毕竟写过《近距离看美国》,《总统是靠不住的》、最近又有一本《我也有一个梦想》。他们平静地回答: 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但是为什么不能有不同的记忆版本? 谁有权力来制定记忆版本?是政府吗?政府没有这个权力,它没有教育部,因此也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是历史学家吗?他们可以各抒己见,但是同样没有权力规定一个统一的记忆版本。 谁是谁非也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谁都可以拥有自己的记忆版本。这オ是南方之所以始终不同意北方的记忆,却再也没有冲动要第二次从北方分裂出去的关键原因。 我哑口无言。不幸的是,我恰好是那种以历史学为职业的人。此前我在中国教过6年中学、12年大学,都是教那门叫作“ History的劳什子。直到这一刻,我オ明白为什么把“历史”叫作“他者的故事”( History),这样的说法虽然绕口,也许更符合“历史”的本来意义。 (查看原文)
    Bill 1赞 2020-04-04 12:11:26
    —— 引自章节:访美五题
  • 这些朋友的文章多半晦涩荒杂,食洋不化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想不清楚才说不清楚。只要想清楚了,说点家常白话并不丢份,反而能让更多人听个明白。想不清楚不要紧,可以将自己的困惑公之与众,邀对方一起讨论。说不清楚也不要紧,对方提出具体问题,迎着问题讨论就是了。不愿将自己的困惑公之与众,也不要紧,但不要强词夺理,反过来给对方扣帽子。这样强词夺理,是会说出破绽的。 (查看原文)
    Bill 1赞 2020-04-05 10:24:37
    —— 引自章节:有话好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