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史三书的书评 (11)

苍庐 2009-01-24 13:17:00

读《治史三书》笔记

涉及史学方法论的主要是前两篇——《治史经验谈》和《治史答问》。有很多很实在的经验,归纳笔记如下。在笔记的最后一部分,将略述读《钱穆宾四先生与我》的几点感受。 一、学科涉猎 既要专精,又要博通。博通既包括史学本身,又包括史学以外学科的旁通,尤其是各类社会科学。...  (展开)
苏格拉底大王 2011-03-31 20:30:13

通识与考据:论社会科学知识的如何增长

——读《治史三书》 王成军 20110331 严耕望(1916-1996)先生生逢乱世,而潜心治学,体现了一个史家的坚韧。《治史三书》上两篇谈治史经验,后一篇述人生际遇。两相匹对,可窥见其一生治学得失的深刻思考。抛书沉思,可悟社会科学知识的增长。 史学是一门通观古今的学科,西...  (展开)
紫湮 2012-08-31 23:50:51

充实而有光辉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正如余英时先生所说,严耕望不愧为“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不论其在<治史经验谈>中自叙以”勤、恒、毅、勇、谨、和、缓、定“为学术工作之要决,更有言:看人人所能看得到的书,说人人所未说过的话。且看他为学术研究是如何大量搜集各种资料,把涉及研究方面的基本材料(主...  (展开)
LYZ 2009-05-12 13:05:59

感受名家的“充实而有光辉”

在选修“史学概论”和读<<治史三书>>之前,我跟大多数声称对历史有兴趣的文科生一样,对于历史的热情其实不过是对于“历史故事”的好奇与追求,而对于历史学没有真正的了解。随着课程的深入和接受老师所布置得任务——即读这本对我而言史学专业感较强的书,我对于史学和终身奉...  (展开)
数数 2013-08-25 16:56:15

隔行如隔山但方法上仍然有隧道可通

台湾学人严耕望的书,治史经验加个人学术经历。内容很实在,一副老一辈学人的做派。专精和博通的关系,断代研究与通史研究的关系,面的研究与点的研究的关系,看书找题目还是抱着题目翻材料,论著的标准,论文的体式,如何引用材料与注释,生活修养与治学的关系,等等,这些题...  (展开)
谢二 2022-04-06 11:01:59

提要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治史三书》,严耕望著,200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版,平装16开本,字数24.9万字,定价30元。 作者简介里说:严耕望(1916-1996),号归田,安徽桐城人,著名历史学家。194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曾任齐鲁大学国学历史所、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及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中国文化...  (展开)
行吟泽畔 2011-01-23 07:11:48

有感于学习这回事情

今日闲暇,一气读完此书,倍觉亲切。身边有历史系的朋友,亲历其考证与写论文的过程,所以可想见考证之辛苦,由茫茫资料大海中,搜寻线索,不同史料中比较和甄别,实是极为耗费心神之工作。 书中许多建议,都极为恳切,对于当下,尤其有用。一则说及,“慎作概括性...  (展开)
何事公 2009-01-04 15:16:39

小论“治史三书”

严耕望先生确实不愧是“史学界朴实之楷模”一语。先生虽然不是史学界最聪明的——至少他比不上同门的余英时——但毫无疑问,他是二十世纪史学界最勤勉的。从这本书中,不仅可以学到治史的门径,还可以学到什么是朴实:语言的朴实,治学的朴实,人生的朴实。与其说是治史之书,...  (展开)
有一些书评被折叠了 为什么被折叠?
评论被折叠,是因为发布这条评论的帐号行为异常。评论仍可以被展开阅读,对发布人的账号不造成其他影响。如果认为有问题,可以联系豆瓣电影。
存悔 2008-04-09 14:53:54

充实而有光辉

严耕望先生是安徽桐城人。纵览百年中国史林,皖籍学人所著史学方法论著作,胡适之外,有五家最值得关注:姚永朴《史学研究法》、李则纲《史学通论》、吴孟复《古书读校法》、汪荣祖《史学九章》,以及严耕望的这部《治史三书》。五家之外,唐德刚、余英时、何佑森等安徽籍学...  (展开)
存悔 2008-03-28 10:56:46

(转发)余英时、罗志田、傅杰等推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 耕望论现代中国史学家,特别推崇陈垣、陈寅恪、吕思勉和宾四师为“四大家”。以治学途辙言,他较近于陈垣与吕思勉,而稍远于陈寅恪与宾四师。这是毫无可疑的。然而他于四大家的优点则能兼收并揽。他的规模弘大承自宾四师,辨析入微取诸陈寅恪,...  (展开)

订阅治史三书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