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1976年,“文革”结束,中国社会转型,文学界反思过去单一的主流表述,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语境中寻找新方向,在书写上进行多元的求索。本书收录王德威、陈思和、陈晓明、程光炜等十六位具代表性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专家的论文,文中或捭阖综述后“文革”文学价值的建构过程,或思索作家、文类何去何从,或回溯当代文学起源,或追记书写传统、审视历史记忆,或彰显理论上的传承联系,或端详作品的内在叙述机制,品第话语的精粗优劣,或临摹被商品化的历史图景,智慧的火花四下闪烁,照亮了文学精彩缤纷的求索印记。借助于这些深入肯切的思辨文字,本书的编辑实际上也完成了“精神中国”这个新概念的酝酿过程,让1976年以后文学求索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拥有一个既可大幅涵盖又能精确描述的阐释平台。
编者吴耀宗, 祖籍福建诏安,出生、成长于新加坡。获新加坡国立大学学士﹑硕士;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今执教于香港城市大学,为中文文学硕士课程主任。专业研教中国现当代文学。编有论文集《当代文学与人文生态》(台北,2003)、《精神中国: 1976年以後的文學求索》(上海,2013),已出版诗集《心软》(新加坡,1988)、《孤独自成风暴》(新加坡,1995)和《半存在》(台北,2008);小说集《人间秀气》(新加坡,1990)和《火般冷》(香港,2002;台北,2012),获亚细安扶轮青年文学奖首奖、新加坡青年艺术奖、新加坡文学奖等奖项。
文字通顺不晦涩,值得一读,70后作家确实有个低谷,现在不起来的话,就要丧失话语权了
这是对1976年之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又一次命名,相对于以年代为标准的“断代式”命名,“精神中国”的提法更重视1976之后的整体特征。前言值得研读。
> 1人在读
> 3人读过
> 26人想读
订阅关于精神中国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假白勺 2016-03-20 01:37:07
文字通顺不晦涩,值得一读,70后作家确实有个低谷,现在不起来的话,就要丧失话语权了
0 有用 叶茯Jackie 2014-03-25 16:36:10
这是对1976年之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又一次命名,相对于以年代为标准的“断代式”命名,“精神中国”的提法更重视1976之后的整体特征。前言值得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