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的书评 (21)

短发姑娘 2024-05-10 17:09:07

阅读带来了不小的疲惫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读完有一种终于如释重负的感觉,一方面因为恐怖袭击这个话题比较沉重,另一方面,在读到一半以后,有种对于故事的疲惫感,相似的故事情节,换了不同的主人公讲述,那天早上的经历都很相似(以至于现在的我都熟知沙林中毒后的反应以及后遗症了),不同的是各自的出身,成长,工作...  (展开)
xiaofu 2022-11-22 14:40:01

221122 于中大东图

这两本被称为村上的转型之作,是村上回国后分别对于1995年日本地铁沙林事件的受害者以及奥姆教成员的采访。其提供了不同于经过媒体大肆渲染的报道,而是亲临者自身的言论以及奥姆真理教成员的自述。 从客观角度来讲,虽然第一本物理厚度上多于第二本,但第二本本身的丰富度要远...  (展开)
没头脑也不高兴 2022-01-31 00:35:28

《地下》读后感

读了很长时间,这本书的立意和观点都很好,但因为形式是访谈的整理,所以有很多大同小异的事件在不同主角的视野里被反复提及。尤其是采访人员一多,跟主线不相关的人物背景占据了大量的篇幅,而与主线相关的视野又及其相似,整体内容就显得很冗杂。 全书按照不同线路出发的地铁...  (展开)
芸淡风倾 2019-06-13 15:35:07

回头看,不只是为了历史,更是为了未来

小冒坚持原创的day299 以为那是生命中无从分辨的普通一天,没想到人生从此巨变。 我一直很喜欢村上春树。 不只是喜欢他作品的文学性,更喜欢他塑造的人物的独立人格和生活态度: 人其实可以遗世独立地存活,任性地遵从自己的内心,跟着自己的节奏。远离世俗尘世喧嚣独立生活,...  (展开)
小喵丽莎 2023-10-29 20:20:49

恐怖袭击事件

《地下》是一本纪实类的书,作者(编撰者)是村上春树。这本书的起始点是一起人为的恶劣事件———1995年3月20日早上东京的营团地铁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奥姆真理邪教组织成员在地铁发放沙林毒气,造成13人死亡5510人受伤。本书主要通过采访此次事件的经历者(受害者),通过对...  (展开)
爱看除草的芽君 2023-10-25 11:28:44

幸存的我们可曾尝试着理解过陌生的他们的疼痛?

在当下谈论“灾难”已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一方面近年来自然或者人为的灾害频次的确有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借由互联网媒体,我们很轻易便能够近乎同步地抵达任意地方的灾难现场。从表面上看,地域空间的隔阂已被数字镜像弥合,世界似乎越来越敞开了。地球村的实现固然是令...  (展开)
墨鱼 2023-05-07 19:13:45

《地下》【日】村上春树

评分:⭐⭐⭐⭐ 《地下》是村上春树对1995年东京地铁沙林事件相关人士的访谈集,他本人为数不多的纪实类作品之一。通篇受害者的采访让人意识到普通人的生命不值一提,在整个社会的尺度下,几人死亡几十人死亡几百人死亡都没有任何区别,新闻报道上也仅是一串数字。然而...  (展开)
不翘二郎腿儿 2023-04-12 15:08:48

村上的日本良心,林少华的翻译小队

最后和田荣二的故事写的真感人啊,尤其是他的遗孀作为整本书的最后一个讲述者,真的是完美的总结。村上春树的结语“没有标记的噩梦”也写的很诚恳。1997年就写出了这样的文学作品,真的是值得尊敬。但是,林少华的翻译是真的烂啊。年轻时候还不觉得,被好文字洗过眼睛后,现在...  (展开)
サァーサァ 2023-02-16 12:24:47

1995年3月20日东京地下铁事件

1995年3月20日东京地下铁事件实录。村上和编辑们千辛万苦从两千多名亲历者中找到六十名愿意接受采访的人,重现当天事件始末。 其实一开始并不理解村上先请每位受访者讲述自己的工作、家庭生活和爱好等一些私人问题。站在读者的角度来看,这部分内容多是无用的信息。受访者的受...  (展开)
egec 2021-05-16 15:12:23

对地下的一些感受

看完最后20页,我发现我在前面400多页对村上的理解错了。 第一,村上本身是想探索 奥姆 存在的真正能原因的,即社会问题产生了这样的产物,包括制度和思想的不完善。但日本社会主流文化本身否定了这一意义(很多想站在奥姆角度思考社会问题的言论被打压了),所以村上不敢。 第...  (展开)
Soundofwood 2020-11-27 12:52:05

《地下》读后

2017年读完村上春树《地下I》和《1Q84》以后,一直想着要把《地下II 应许之地》读完,最近终于得愿完成。 奥姆真理教在1995年发动的东京沙林毒气案令当时远在美国教书的村上春树深为震惊,他对奥姆真理教教徒的残忍之举以及日本社会应对危机之缓慢颇为不解。因此他决定回国了解...  (展开)
Sway 2020-08-26 19:15:29

《地下》

这本书的大部分都是以当事人个人背景和回忆的raw material呈现的,从读者的角度来说,看到后来肯定会觉得重复性比较强,尤其是当天经历和病症这里。但是从村上写这本书的目的来说,其中之一就是想将真实的经历和回忆保留下来,而不需要从读者可读性的角度考虑,毕竟不是一本有...  (展开)
葡萄柚绿 2020-07-30 23:52:09

地下隐藏的日本文化

最感动的还是明石兄妹的故事,不管怎么样,还是要努力生活啊,妹妹也要感谢家人,没有放弃。关于物语这个词,在译者写的地下和1Q84的关系这篇里,第一次遇到,还是有些不太明白。读了那么多受害者的口述,还是无法完全地感同身受,但能理解那种恐惧和无措之感,起码读完这本书...  (展开)
Quaximodo 2020-01-25 15:35:09

人最重要是有选择权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是一件无差别杀人事件。 受伤和因此去世的人怎么都没有想到自己在一个最普通最日常的日子,会遭遇这样的意外。 世事的无常,让人感到了巨大的无助感和空虚感。 而灾祸之后的故事,我们作为旁观者或许只是在当时了解一番,但是之后他们所承受的二次伤害,却一直没有人来关心,...  (展开)
肥羊1号 2019-12-19 15:35:32

村上的胸怀

为什么年纪越长就越喜欢村树了呢?还是作者的个性实在太让我欢喜。没想到花了一两年的时间去对沙林事件的62位受害者一一进行采访,试图去还原那个当下,什么情况?政府怎么做的?医院什么反应?看下来后大致有了一个清晰的全方位观感。 印象深刻的是日本全民的隐忍,哪怕想吐哪...  (展开)
一个野人 2019-09-04 16:16:14

不停打成村下春树而不自知

关于这本书,吸引我开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这是村上写的应该是第一本非虚构的书,于是我就产生了好奇,这么一个有名的作家在写非虚构是什么样的场景?不过实话是,我一本村上之前的书都没有看过,就像很多明星(虽然不应该这样类比),从来看过其作品(或者作品很一般完全没有...  (展开)
不要靠近我 2019-08-03 20:18:24

地下

读这本书,是在从东京回来以后。因为亲自乘坐过千代田等诸多线路,或许还正巧经过事发的车站甚至车厢,才得以对本书中纪实性的文字产生诸多共鸣。 除开错综复杂的线路和昂贵的交通费用,我很钦佩日本交通的有序与体贴,从女性专用车厢的存在,到需要在人多时关闭手机来确保心脏...  (展开)
施祭柔 2019-07-13 16:22:49

灾难来临之后,重建才是主要命题

这是和记录切尔诺贝利事件的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关于死亡或是爱情题材很相近的一本书,读这本书的期间恰好赶上两名租客带着孩子自杀的事情,我了解了一下,似乎也是因为邪教。沙林毒气事件也是源于奥姆教,作者采访了受害者和受害者家属,本来是想养成做书摘的好习惯的,但是...  (展开)
麦麦 2019-06-16 03:10:10

事件与反思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村上春树这本采访集源于他在杂志上看到的一篇受害者家属来信,在思考整个事件的过程中,作者写到:“更让我深深怀有危机感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当天发生无数过失的原因、责任和导致其产生的原委以及由这些过失引起的后果的真实情况至今仍未作为信息向一般公众彻底公开。” 村上...  (展开)
上海译文文学室 2019-05-30 15:56:13

写在前面的话:《地下》《地下2》作者前言 by 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 一天下午,我偶然拿起餐桌上那本杂志,啪啦啪啦翻看。浏览了几则报道,而后目光逐一扫过投稿专栏刊登的读者来信。至于何以如此,原因已记不清楚了。估计是一时兴之所至,也可能特有时间。因为,无论拿起女性杂志还是阅读投稿专栏,对我都是相当少有的事。 信是一位女...  (展开)
<前页 1 2 后页> (共21条)

订阅地下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