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与对称之美》的原文摘录

  • 和杨振宁在西南联大时就相识的黄昆,是杨振宁年轻时代做学问和人生启蒙阶段最好的朋友之一,他们在昆明铁皮屋顶的教室里上课,在人声嘈杂的茶馆里论学议事。后来黄昆考上庚款留英,1945年到美国去留学。黄昆在英国书念得很好,还跟当时英国著名的量子力学大师玻恩合写过一本书。1951年黄昆学成立刻回到中国,后来成为中国半导体研究方面顶尖的代表人物之一。 黄昆在英国的时候认识了一位英国女孩里斯,也是念物理的,两人还合写过一篇论文,感情很好。1951年黄昆回到中国以后,里斯小姐在第二年也到中国和黄昆相聚结婚,后来就一直住在中国,也有了一个中国名字叫作李爱扶。 黄昆回到中国以后,中断了他原本做得非常杰出的科学研究,和几位中国的物理学家开始进行物理基础教育的工作,培养了几代年轻的物理学家,后来又倡议开始中国半导体的研究。 邓稼先是杨振宁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他们的父亲都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家里人也都认识,两人在北京念崇德中学的时候还是同学。1948年邓稼先比杨振宁晚三年也到美国留学。邓稼先是自费留美,经费上十分拮据,他几乎可以说是在枵腹向学的情况下,只花了11个月就念完博士学位,拿到学位之后9天就坐上了回中国的轮船。后来邓稼先成为中国造原子弹和氢弹计划中几个最重要的领导科学家之 一。 杨振宁1971年回到中国,中国还在“文革”当中,邓稼先这样顶尖的核武专家,虽然受到保护,但是后来“四人帮”也开始迫害到他们头上。杨振宁回到中国后,接待单位问他要见什么人,他就提到了邓稼先,这也使得邓稼先可以说是逃过了一劫。 杨振宁在美国一直很注意中国的发展,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在《纽约时报》的报道中就提到了邓稼先是领导工作的科学家。杨振宁回到中国,知道中国对于做原子弹是保密的,所以并没有问邓稼先这方面的事情。 杨振宁访问将要结束,在... (查看原文)
    bookbug 3赞 2022-10-26 08:55:10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去来中国情
  • 1978年8月,杨振宁到了北京。8月18日的早上,熊向晖请杨振宁吃早饭。熊向晖曾经做过中国驻墨西哥的大使,也曾经做过周恩来总理的秘书。熊向晖在吃早饭的时候向杨振宁说,对于科学方面有什么建议,都希望杨振宁再提出来。 在那以前,杨振宁反对造加速器不成之后,他得知张文裕等人向周总理写了一封建议发展高能物理的信,而且又得到周恩来总理的大力支持。因此熊向晖在邀请他吃早饭的时候说出那样的话,令杨振宁相当地意外,因为熊向晖是代表政府的人,难道是政府里面还有其他的想法?这让杨振宁因为重燃起一线希望而感到有些振奋。 (查看原文)
    熊诺斯 2023-02-03 14:20:55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去来中国情
  • 我不能够无愧于心地去签署这个文件,因为我认为真正需要的不是我的签名,而是中国人民的签名。 (查看原文)
    熊诺斯 2023-02-03 14:20:55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去来中国情
  • 杨振宁还记得10月里有一天,他在图书馆做了一夜,天亮时候拿着写满五个字母英文字的笔记本,准备回到住的地方去睡几个钟头。结果在住的地方门口看到刚送来的《纽约时报》,杨振宁把《纽约时报》捡起来到房里打开来一看,报纸上写着:“汤川秀树(Hideki Yukawa)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汤川秀树是日本第一个诺贝尔奖的得主。 杨振宁说,他还清楚记得当时他的第一个感觉,就好像有一个声音在对着他说: 杨振宁,你得清醒一下子,你在这里做些什么? (查看原文)
    熊诺斯 2023-02-03 14:20:55
    —— 引自章节:第四章 纽约、普林斯顿到芝加哥
  • 派斯是一个从欧洲来到美国的犹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曾经受过德国纳粹的迫害,侥幸逃生。他在物理方面虽然有不错的成绩,但是物理学界公认他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写的那一本《爱因斯坦传》(Subtle is the Lord )。这本书被认为是关于爱因斯坦科学生涯的经典著作。 啊这hhhh (查看原文)
    熊诺斯 2023-02-03 14:20:55
    —— 引自章节:第五章 普林斯顿象牙塔
  • 对于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和价值观念,杨振宁有许多不同于寻常的看法。他曾经说,在中国人社会中的教育制度,比较强调会考试的能力。杨振宁以为,一个人太会考试,老是想考试考得好,就会产生一种认为知识都是人家已经做好的,只要等着去学习的观念。有这样思考习惯的人,不利于需要创新精神的科学研究。 (查看原文)
    熊诺斯 2023-02-03 14:20:55
    —— 引自章节:第十六章 何须惆怅近黄昏
  • 我成长的教养告诉我,在事关个人人格的事情上,面对第三者来说,遗忘总是要比把它揭露出来好得多。 (查看原文)
    狮子 2023-08-06 15:54:50
    —— 引自章节:第七章 分合李政道
  • 和两人都认识的物理学家乔玲丽就说,他们两人的争吵,就好像莎士比亚悲剧一样“不可避免”,两人对彼此的观感,也像毕加索画中他的太太:同样的人,以前是美女,后来变成了魔鬼。 (查看原文)
    狮子 2023-08-06 15:54:50
    —— 引自章节:第七章 分合李政道
  • 杨振宁在他的《论文选集》的评注中,曾经对于他和李政道的这个科学合作和友谊的机缘,有过一个总结,他写道:总的来说,这是我生命中一个值得回顾的篇章。一点不错,这中间有着痛苦,但是人生中与人相关而又有意义的事情,少有是全无痛楚的。 (查看原文)
    狮子 2023-08-06 15:54:50
    —— 引自章节:第七章 分合李政道
  • 杨振宁曾经引述他心仪的20世纪大数学家外尔在其名著《经典群》前言中的一段话: 数学思想可达到的严格的精确性,使得许多作者按照这样的一种模式写作,它必定会使得读者感觉像是被关闭在一个很亮的小室之中,在其中每一个细微之处都以同样的炫眼的清澈伸展出来,但是景色却单调平淡。我却喜欢在晴空下的开阔景色,因为它有景象深度,附近由鲜明轮廓确定的大量细节逐渐消失在地平线处。 杨振宁说,这一小段叙述非常清楚地表达了外尔在智力上的偏好。这当然也正是杨振宁在智力上的偏好。 (查看原文)
    狮子 2023-08-06 15:54:50
    —— 引自章节:第十三章 追求科学美感的独行者
  • 许多人观察杨振宁的处事作为,认为他似乎有一种本能上的直觉,能够洞悉世事和人情背后的困局,而在恰当的时机表达出他对一切了然于心的敏感。他对于一些人和事观照的周全,也显现出他似乎有着一种天生的世故。 杨振宁过人的记忆力,常是让人印象深刻的。有的时候,他会拿出笔记本记下所看到的事情,似乎有意地让人了解到,他所达到的一切成就,事实上是用心经营而来的。 (查看原文)
    狮子 2023-08-06 15:54:50
    —— 引自章节:第十四章 君子之交淡如水
  • 不过杨振宁很快就在芝加哥大学的许多有名科学家身上发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人格特质,对于一个科学家所创造科学工作的风格的影响。这也就是杨振宁后来所说过的:“在创造性活动的每一个领域里,一个人的品位加上他的能力、气质和际遇,决定了他的风格。而这种风格又进一步决定了他的贡献。” (查看原文)
    狮子 2023-08-06 15:54:50
    —— 引自章节:第十五章 历史价值的信仰者
  • 杨振宁接着提出英国著名天文学家和作家爱丁顿(A.S.Eddington)在他写的科学哲学书中举的一个例子,说一个海洋生物学家用六英寸网眼的渔网,经过长时间捕鱼研究,得到所有的鱼都比六英寸长的结论。杨振宁说,这个结论看起来很荒谬,但是在现代物理学中却很容易找到这样的例子。由于实验的复杂性和间接性,人们没能认识自己所做实验的选择性质。选择是建立在概念上的,而这个概念也许是不合适的。 最后杨振宁提出,物理学家日常工作中很自然地有着一种概念,就是人类的智力是无限的,而宇宙现象的深度是有限的。杨振宁说,这种信念是有用的,或者说是健康的,因为从这样的信念中可以得到勇气。但是相信自然现象的深度是有限的想法,并不能自圆其说,而相信人类智力是无限的信念,也是错误的。杨振宁的结论是,每个人创造力的生理极限性和社会局限性,可能比自然的局限性更为严重。 (查看原文)
    狮子 2023-08-06 15:54:50
    —— 引自章节:第十五章 历史价值的信仰者
  • 面对这种无可奈何的年岁天限,杨振宁说自己的态度,一是保持自已心智的活力,不要对什么事情都不发生兴趣;另外就是要看得开。杨振宁说,不过很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后面的一点。 (查看原文)
    狮子 2023-08-06 15:54:50
    —— 引自章节:第十六章 何须惆怅近黄昏
  • 就像他在1961年“物理的未来”中间所阐明的意见,杨振宁认为人类对自然界认知能力的局限,是影响科学发展的一个因素。他指出薛定谔提到过的,就是量子力学对于物理世界的解释跟人的智慧和意识的关系。这一方面杨振宁曾经指出来,未来对人类智力最大的一个挑战,是了解脑的组织的问题:记忆储存的基本机制是什么?在人的身体的化学过程和脑中间非常特别而非统计运作之闻的关系是什么?尤其是概念是如何在人的脑中形成的?这一方面的间题会不会使得人类对宇宙认知有新的观点,杨振宁说他不敢讲。 对于宇宙的结构和宗教的关系,杨振宁说,科学家认识到自然结构有这么多不可思议的奥妙时候的感觉,和最真诚的宗教信仰是很接近的。他认为不论用什么态度来面对字宙是不是有一个最后主宰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存在。对于这个问题,杨振宁认为是永远不能有最终答案的。 对于物理学最精粹的发展结果,杨振宁认为它们以极浓缩的数学语言,写出了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可以说它们是造物者的诗篇。杨振宁说学物理的人了解了这些诗一样的方程的意义以后,对它们的美的感受是既直接而又十分复杂的他曾经引用英国诗人布莱克(W.Blake)的一首诗,来说明这些物理方程极端浓缩和包罗万象的特点: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菩提 握无穷于掌 刹那即永恒 他又说,这些物理方程式的巨大影响也许可以用蒲柏(A.Pope的名句来描述: 自然与自然规律为黑暗隐蔽。 上帝说,让牛顿来!一切即臻光明。 (查看原文)
    狮子 2023-08-06 15:54:50
    —— 引自章节:第十五章 历史价值的信仰者
  • 杨武之那一代的留学生,许多人从国外留学回来之后,便和原本家里面定亲的旧式老婆离婚,这一方面是因为知识有了差距,另方面也是当时一种追求爱情自主的新风气。因此杨武之要从美国回来的时候,杨振宁的母亲罗孟华心里也忐忑不安,不知道5年多没有见面,现在又得了博士学位的丈夫,对自己会是什么样的态度。 当时罗孟华其实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如果丈夫另外找了新式老婆,她就带着儿子到天主教修女院里面去避难,并且和修女都说好了,准备独自抚养儿子长大。结果杨武之从美国返回上海之前,就打电报要她带着儿子振宁到上海相聚,罗孟华喜出望外,一时间痛哭失声。8 父亲杨武之和母亲罗孟华的感情始终很好,杨武之曾经说:“夫妇应始终如一,胡适之从来不嫌弃他的小脚太太,我很赞成他。”9 他们生养了四子一女,终生相互扶持。杨振宁尝谓,中国旧社会里成长起来的妇女,往往比男人意志坚强。他的母亲数十年克勤克俭辛苦持家,正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杨武之晚年在病榻上也曾经说:“你母亲勤俭持家,一生奉献给丈夫和子女。””这些事情都在杨振宁对于人生和家庭的信念上起了积极正面的作用。 (查看原文)
    林晓溪 2024-05-18 10:03:07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早熟的童年
  • 1929年秋天,杨武之应聘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任教,杨家也举家北迁到北平,住在清华园西院十九号(后来在新建西院时门牌号改为十一号)。此后一直到1937年,杨振宁和父母一起在清华园度过了相当平静的童年和青少年岁月。 1911年,用美国归还得自八国联军赔款半数的1100万美金而设立的“清华国立学堂”,本身就是中国近代史中混合着屈辱和自强情感的一个象征。因为“庚子赔款”的这个历史背景,老一代的清华师生都称自己的学校为“国耻纪念碑”。 这个学校是有远见的一批美国人在中国最好的投资。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E。1 James)在给美国老罗斯福总统的备忘录中写道:“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 年轻人,哪一个国家就能因这一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国最大的收获。如果美国在30年前已经做到把中国学生潮流引向美国,并使之扩大,那么我们现在一定能用最圆满、最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4 这一个“游美预备学校”,培养出了一个世代受美国精神影响的青年学子,这些人对于中国近代的发展确实产生了相当巨大的影响。 清华建校的校园,在北京西北郊繁盛的园林区,原是清朝初年康熙皇帝之行宫“熙春园”。到了道光初年,“熙春园”一分为二,西边取名作“近春园”。到了咸丰年间,“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亦遭到破坏。15 清宣统三年(1911年),清华大学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就荒废的这一片皇家园林上建立起来,它有着得天独厚的林园胜境,蜿蜒流过的万泉河和其间的湖泊小溪,更将其塑成“水木清华”。现在校园里荷花池畔有着朱自清塑像的“荷塘月色”,校园里闻一多和王国维的纪念碑,都述说着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清华大学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一代大师荟萃鼎盛时期的绝代风华。 ... (查看原文)
    林晓溪 2024-05-18 10:11:51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早熟的童年
  • 杨振宁认为,他的父亲当年发现他有数学方面的天分,不但没有极力把他向那个方向上推,反而找人来教他念《孟子》,扩展他历史古籍方面的知识,是使他终生都大为受用的一件事情。 (查看原文)
    林晓溪 2024-05-18 10:18:01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早熟的童年
  • 童年的成长环境,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影响很大,尤其是关系到这一个人面对往后人生挑战的态度和能力。杨振宁后来也说过,虽然他从小成长在一个物质条件困难的年代,但是由于父亲给他安排的中国古文教育,使他对于中国文化有着因深刻认知而来的信心;安全稳定的家庭生活,又使他得到中国传统人伦观念的正面影响。这些都使得他的人格发展平稳均衡,也使得他后来在国外面对不同的文化和环境挑战时,能够适应调整得很好。30 1937年7月7日,在杨振宁生活的北平城外西南方,以桥上数百个形态各异的石雕狮子而闻名的卢沟桥畔所开始的战争,终于还是结束了杨振宁这一段平静美好的少年生活。 (查看原文)
    林晓溪 2024-05-18 10:18:56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早熟的童年
  • 他们三人当中,黄昆兴趣特别广泛,英文书也看得比较多。杨振宁除了巴金、曹禺的小说之外,也从黄昆那里得到引介,到图书管借了康拉德(Joseph Conrad吉卜林(Rudyard Kiphng)和高尔斯华缓John Galsw0rt)等一些人的英文小说来看。那个时候黄昆的表弟凌宁在中央大学念生物,有的时候也会跑来找他们,并且加人茶馆里的辩论会。黄昆跟张守廉是一派,杨振宁跟凌宁那一派对人道主义特别关心,十分佩服法国大文豪雨果,黄昆说他不那么看重人道主义。”杨振宁说,当时他们的生活非常简单,喝茶时加一盘花生米已经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他们没有更多物质上的追求和欲望,不觉得苦楚和颓丧,却有着获得知识的满足与快慰。他说他们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十分简单的生活却影响了他们对物理的认识,形成了他们对物理工作的偏好,从而给他们以后的研究历程奠下了基础。 (查看原文)
    林晓溪 2024-05-19 14:22:40
    —— 引自章节:第三章 昆明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