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人的教义》第八节《奖与惩》
绪论
公正既然是上帝的品质之一,那么,他必然以公正来对待自己创造的生灵。正直的人因其忠诚于神的意志应受到奖赏,邪恶的人因叛逆应受到惩罚,在由一位公正的法官治理的宇宙中,这自然是人们所期待的。如果生活的现实与这一结论不符合,则必须要有一个解释来调和明显的不公正现象与上帝肯定事事公正这一信念之间的差异。 引自 八、奖与惩 上帝之公平性
当一位拉比大胆地将《圣经》上的一句话解释为上帝并不受公平原则的约束,并可以随心所欲时,他受到了严厉的驳斥。拉比帕波斯( Pappas)对“只是他心志已定,谁能使他转意呢?他心里所愿的,就行出来”(《约伯记》23:13)这句经文的解释是:他独自裁决来到这世上的人,谁也不能质疑他的决定。拉比阿基巴对他说,“够了,帕波斯!”帕波斯于是问他,“那么,你又如何解释这句经文呢?”他回答说,“我们不可以质疑一呼而让世界出现的上帝所做出的决定;他是依照事实进行裁决的,并且一切决定都格守公正。”(Mechto 14:29,33a) 引自 八、奖与惩 报应不爽
据说甘锁的那胡双目失明,四肢断去,浑身长满水泡,因此,他座椅的腿放在一盆水中,以免蚂爬到他身上去。有一次,他的座椅放在一座破旧的房子里,他的门徒打算把他搬出去。他对门徒们说,“先把家具清理出去,最后再搬座椅,因为,只要我的座椅在房子里,你们放心,房子就不会倒坍。”他们搬出了家具,然后又搬出了座椅,随即,房子就倒坍了①。他的门徒问他,“既然你是至善的人,为什么还遭受这诸多的苦难呢?”他回答说,“这都怪我自己。有一次我去岳父家,带了三头驴,驮着些东西一头驮着食物,一头驮着饮料,一头驮着各种山珍海味。碰巧遇到一个人,他对我喊,拉比,给我点东西吃。我说,‘等我从驴上下来。’我下来后,回头一看,他已经死了。我俯到他身上说,‘我这双眼睛没有可怜你,愿它们瞎了吧;我这双手没有可怜你,愿它们被截断吧;我这双腿没有可怜你,愿它们被切去吧。’我的心中还是不安,于是我又说,‘让我的身上长满水泡吧。’”门徒们说,“看到你这样我们很悲伤!”他回答说,“如果你们看不到我这样,我才伤悲呢!”(Taan.2la) ①这表明他是怎样的一位圣人并使下面的文字显得尤为动人。 引自 八、奖与惩 祸福难明
尤其是在圣殿遭毁和故国沦丧前后的关键时期,宗教领袖们不得不考虑上帝行为的合理性。不信上帝的罗马人的胜利让人们迷惑不解。一位拉比这样劝戒人们也并不是没有正当理由:“受惩罚时不要放弃了信念。”( Aboth 1:7)下面的这则传说反映了当时人们游移不定的精神状态:摩西升到天上看到(尚未出生的)拉比阿基巴对《托拉》在作精辟的讲解,便对上帝说,你已经让我看到了他的学问,现在让我看看对他的奖赏吧。上帝让他回头看,摩西转身看到阿基巴的肉正在市场上被出售①。摩西对上帝说,‘宇宙的君主啊!他有如此的学问,而这就是对他的奖赏吗!’上帝回答说,‘安静!我就是这么想的’。”(Men. 29b)这则传说似乎是要表明这个问题是人类所不能理解的。对这些人类不能理喻的事件上,上帝的决心是如此的坚定,人只能屈从。有一位拉比曾大胆地宣称——如果下面就是他的话的确切含义②——要解释恶人的昌盛和义人的苦难,我们无能为力。”(Aboth 4:19) ①他在罗马人手中殉难。 ②其希伯来文的字面意义是:“它不在我们手中,昌盛也不在我们手中”等等。许多学者倾向于将其译为:“我们(一般人)享受不到昌盛”或者“我们没有能力规定坏人或好人的命运”,那在上帝的能力之内。 引自 八、奖与惩 父债子偿
对摩西同上帝作的“求你将你的道指示我”(《出埃及记》3:13)这句请求的含义所展开的议论是涉及上面间题的一段引人注目的文字:“摩西对上帝说,宇宙的主啊!为什么有的正直人享富足,而有的正直人却遭难?为什么有的邪恶人享富足,而有的邪恶人却遭苦难?上帝回答说,‘摩西,享富足的正直人是正直人的儿子;遭苦难的正直人是邪恶人的儿子;享富足的邪恶人是正直人的儿子;遭苦难的邪恶人是邪恶人的儿子。’” “但事情并非如此,因为,你瞧,《圣经》上写着,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同上,34:7),并且也写着,不可因父杀子(《申命记》24:16)。我们把这些经文对照一下发现并没有矛盾;因为前者指的是那些步其父辈后尘的孩子,而后者指的是那些未步其父辈后尘的孩子。不过,我们可以设想上帝是这样回答摩西的:‘享富足的正直人其正直完美无缺;遭苦难的正直人其正直并不完美;享富足的邪恶人其邪恶并非彻头彻尾;遭苦难的邪恶人其邪恶乃彻头彻尾’拉比迈尔宣称:“当上帝说“我要恩待谁,就恩待谁”(《出埃及记》,33:19)时,他的意思是:尽管那人可能不配;同样,要怜悯谁,就怜悯谁”的意思也是尽管那人可能不配。”(Ber. 7a) 在这里我们看到对待这一问题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拉比迈尔认为其阐释超出了人类智力所能领悟的范围。上帝是按自己的智慧行事的,而他的智慧是人所不能理解的。在第一次提到的结论中,我们遇到了这样的理论,即祖先的功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有罪的后裔该受的惩罚。这一观念在犹太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并时常出现在犹太教堂的圣餐仪式上。只须引证《塔木德》上的一个例子就够了。“亚伯拉罕对上帝说,宇宙的君主啊!你知道当你命令我献上以撒时,我本有可能回答你说,昨天你还向我保证说,从以撒生的,才要称为你的后裔”(《创世记》21:12),而现在你却要命令我,把他献为燔祭(同上,22:2)。但是我远没这样做而是抑制着自己的情感执行了你的命令。因此,主啊,我的上帝,你能否同意当有一天我儿子以撒的后裔遭难并无人替他们说话时,你会保护他 们。(p.Taan. 65d) 尽管,祈求的人在对上帝的祷告中可以利用其祖先的功劳作为借口,但是,却不能利用它去帮助解决事关邪恶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它有悖罪责自负的观点。我们从下面的谈论中便发现了这种反对意见:“摩西说,‘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但是,以西结来到把它给否了,说,犯罪的他必死亡(18:4)。”(Mak. 24a)每个人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引自 八、奖与惩 小祸小福与大祸大福
在今世上可以把正直的人比作什么呢?比作一棵树,树的整体立于净的地方,但是它的枝椪伸到不洁的地方。枝桠被修剪之后,整棵树就位于干净的地方了。同理,上帝在今世降灾难于正直的人是为了让他们能获得来世,如《圣经》所说,你起初虽然微小,终久必甚发达'(《约伯记》8:7)。在今世可以把邪恶的人比作什么呢?比作一棵树。树的整体立于不洁的地方,但是它的枝桠伸到干浄的地方。枝被修剪之后,整棵树就位于不洁的地方了。同理,上帝在今世赐福于邪恶的人是为了放逐他们并将他们驱赶到(地狱的)最底层;如《圣经》所说,有一条路人以为正,至终成为死亡之路(《箴言》14:12)。"(Kid. 40b) 引自 八、奖与惩 义人首先受苦
让正直的人在今世受苦难乃是有意为之。这一理论有一则颇为离奇的发挥:上帝因恶人的罪孽而降下惩罚时,它先落到了好人的头上。这表明,当犯罪的后果对人产生影响时,无辜的人不仅必须被牵涉在内,他们所要经受的随之而来的苦难甚至还要烈于有罪的人。“不存在恶人,世上就不会有惩罚,惩罚只是拿好人先开刀,如《圣经》所说,‘若点火焚烧荆棘,以致将别人堆积的禾捆都烧尽了’(《出埃及记》22:6)。火(即惩罚)起于何时?起于发现了棘(即罪恶)的时候。并且它只是拿好人(以禾捆为代表)先开刀的,如《圣经》所说,以致将别人堆积的禾捆都烧尽了”。《圣经》上说的不是‘将要(在荆棘之后)被烧尽’,而是‘都烧尽了’。它们是先被烧尽的。《圣经》上‘你们谁也不可出自己的房门,直到早晨。因为耶和华要巡行击杀埃及人’(同上,12:22f)。这句话意图何在呢?既然死亡天使被赐予了毁灭的权力,他便不分善恶一律击杀。这还不够,他先拿好人开刀,如《圣经》所说,‘我从你中间将义人和恶人一并剪除’(《以西结书》21:3)。(B.K. 60a)义人先被提到。 引自 八、奖与惩 义人代赎
有时我们发现这样的提法,即好人替坏人受苦。例如,“如果一代人中有正直的人,那么,他们就会因恶人的罪孽而受惩罚。如果没有正直的人,那么,小学生①就会因这代人的罪孽而受苦”(Shab. 33b)。为什么叙述了有关纯红母牛的律例(《民数记》19:1)之后,紧接着讲述米利暗的死(同上,20:1)?在这个问题中甚至都产生了代人赎罪的思想。对这问题的回答是,“正如纯红母牛可以赎罪一样,正直人的死亡同样可以赎罪”(M.K. 28a)。其他具有同样观点的章句还有:“摩西问上帝,‘是否终将有一天,以色列人将既没有圣幕又没有圣殿呢’那他们(赎罪时)怎么办呢?上帝回答说,“我将从他们中挑选一义人,作为他们的抵押,然后我将赎他们的罪。”(《大出埃及记》35:4)在金牛犊事件中,当摩西对上帝说“求你从你所写的册上涂抹我的名”(《出埃及记》32:32)时,他要奉献出自已的生命去赎他的人民的罪(Sot. 14a)。 ①他们当然是无辜的。 引自 八、奖与惩 严厉的爱
邪恶的问题从另一角度遭到了抨击,抨击的方式是既不承认今世的苦难是上帝蓄意进行的惩罚,也不承认苦难是上帝不满的证据。恰恰相反,它们表达了上帝的爱,其目的是为了仁慈。《圣经》上“神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创世记》1:31)被认为指的是苦难。“那么说,苦难是好的吗?对,因为借助于苦难人オ得以到达来世。”(《大创世记》9:8)“什么样的路将人引向来世呢?答案是,苦难之路。”(Mech. to 20:23,73a)“凡今世遭苦难而欣喜者能拯救世人。”(Tanh. 8a) 苦难乃是神表示爱意这一观点是这样表达出来的:“假如一个人看到苦难临头,应让他检点自己的行为;如《圣经》所说,‘我们当深深考察自己的行为,再归向耶和华’(《耶利米哀歌》3:40)。如果他检点了自己的行为却没有找到原因,这应归昝于他对于《托拉》的漠视;如《圣经》所说,耶和华啊,你所管教,用律法所教训的人是有福的”(《诗篇》94:12)。如果将其归咎于漠视《托拉》却找不到任何理由,那么对他的惩戒必定是爱的惩戒;如《圣经》所说,因为耶和华所爱的,他必责备(《箴言》3:12)。”(Ber. 5a) 那么,为什么正直的人要遭受苦难呢?有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陶匠对有裂痕的容器不予检验,因为,只需敲击一次,陶器就破了;但是,假如他检验好的容器,他敲击多少次都不会把容器打破。同理,上帝并不考验邪恶的人,而是考验正直的人,如《圣经》所说,耶和华试验义人(《诗篇》11:5),以及神要试验亚伯拉罕(《创世记》22:1)。如:ー个人有两头牛,一头强壮,另一头弱小。他应让哪一头负重呢?当然是壮的那头,同样,上帝试验正直的人。”(《大创世记》32:3) 依据这一把受难视为高尚的观点,人们便从“你们不可为自己做金的神像”(《出埃及记》20:23)这句经文中读出了一则美好的教诲:“不要像异教徒对待他们的神那样来待我。他们幸福时赞美自己的神,受罚时咒自己的神。如果我给你们幸福,你们要感谢我;如果我给你们苦难,你们也要感谢我。(Mech. ad loc,72b)这就是拉比律法的立足点:“一个人有责任为恶人祈祷,甚至就像为好人祈一样;如《圣经》所说,‘你要你全部的心,用你全部的灵魂,用你全部的力量去爱主,你的上帝’(《申命记》6:5——新译)——所谓用你全部的心’,就是用你的两种冲动,善良冲动和邪恶冲动;所谓‘用你全部的灵魂’,就是哪怕上帝把我的灵魂带走;所谓‘用你全部的力量’,就是用你全部的财富。‘用你全部的力量’的另一解释是:你要用上帝所给予你的一切手段向上帝谢恩。”(Ber 9:5) 引自 八、奖与惩
142人阅读
𝓵𝓾𝓬𝓲𝓊𝓈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三章《人的教义》第六节《罪恶》
人是否使世界更好? 据《塔木德》记述,“沙迈学派与希勒尔学派在下面这一点上各持己见达两年...
-
第三章《人的教义》第七节《忏悔与赎罪》
忏悔存在之必要 既然上帝创造的人具有邪恶冲动,人又因此很容易犯罪,那么正义便要求也应给人...
-
第三章《人的教义》第八节《奖与惩》
-
第四章《启示》第一节《预言》
对于《塔木德》中所包含的根植于希伯来《圣经》之中的宗教道德理论体系来说,预言的真实性是...
-
第四章《启示》第二节《托拉》
绪论 《塔木德》是根植于希伯来《圣经》之中的,这一点读者肯定已经明确地看到了。几乎每一种...
> 查看全部29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