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5
毛姆老师就是有那样的魔力,故事写到后段让读者恨不得把书撕了出口恶气。 看《面纱》到结尾段,就有这种感觉。按理说,女主人公凯蒂在湄潭府经历了霍乱、怀孕、丈夫染病死去,以她的黯然神伤和个人成长而结尾,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结果。 毕竟在这段时间里,她从一个自私、头脑简单的女人,渐渐地成熟了。对于人生的意义有了深入的思考,对于爱和被爱也有了新的体悟。 妥妥地是一个女性成长的故事。 但毛姆老师却没有这样善罢甘休,他还要把故事继续写下去,非要把读者嗝应一次才甘心。 丈夫瓦尔特以自己染病死去,间接地逼着凯蒂离开霍乱病区。她在无奈之下,选择离开湄潭府,重新回到香港。 瓦尔特死的时候对凯蒂说的那句:死的却是一条狗,像一颗钉子一样钉在了凯蒂与读者的心里。 但她依然没有爱上瓦尔特。 她在回香港的路上,很盘算了一下她对情夫查理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她认为是查理是一个卑鄙的人,不愿再见到他。 但在码头接她的是以前说过她是“二流货色”的查理的太太—多萝西,凯蒂顺水推舟地住进了查理家。 她很快和多萝西亲密得相互间直呼对方名字了,查理家的舒适豪华的环境与周围人对她的追捧又让她微微有点小得意。 她再一次无法抗拒地躺在了查理的怀里。 一切的一切,仿佛之前的那个凯蒂又回来了。 但不同的是凯蒂她学会了冷眼旁观,也学会了对比与思考,没有人能那么容易能地揭开自己心灵深处那丑陋的面纱。 她当时在选择和瓦尔特离婚还是跟随他去传染病区的时候,几乎没有退路。 因为和查理撕破了脸香港留不得,因为母亲觉得嫁出去的是泼出去的水英国也回不去,她只能选择跟着瓦尔特去湄潭府。 但事实上,当时两难的局面她最后还是得一个个去面对。任何问题,其实逃避不了。 毛姆老师要告诉人们的是:人性的善恶正需要自己恰如其分地正视它,罪恶、欲望与美好往往是交织缠绕在一起的。思想的要成熟,就要将灵魂中的龌龊一点点地剔除干净,使它们不再控制自己。 这时,当你剥开面纱的时候,一切如旧,又宛如新生。 凯蒂顿悟了,她终于想通人生的路,终将越走越清晰,那些犯过的错误和遭受的不幸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因为那是一条通往安宁的路。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