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摘录
国际克莱因蓝48号: 克莱因(1928-1962)是战后法国最有天才的了不起的艺术家。与杜布菲一样,他也是兴趣广泛,涉足过许多其它领域。他曾是爵士音乐家,还到日本学习柔道,在艺术创作上,他又是永无休止的革新者和探索者。在许多方面他总是走在前头,开创了环境艺术,在光艺术、单色绘画和人体艺术方面也有所开拓。他的基本观念是:创作与艺术品无关,它们充其量只是行动结果的一种象征性纪录。他说:“绘画像是一灵妙的胶剂,或者可以说是一种媒介物,它能触发艺术家的神秘的创造行为,同时又是那有力的发泄行为的忠实记载。”他的创作活动大胆奇异,闻所未闻:他曾举办过一个题为《空无》的展览,展览会上空无一物;他让模特儿身上涂上颜料在画布上打滚;他曾从二楼上跳下来,为的是实验人体在空气中的张力;他还在涂满了湿颜料的画布上实验淋雨的效果;还用火焰去烧带有红、黄、蓝颜色的石棉。对所有的这些创作行为,他都带着不疲倦的探索激情,为后来的概念艺术、行动艺术、环境艺术打开了道路。 克莱因特别喜爱蓝色,他申请了“克莱因国际蓝”的注册商标。有一个时期,他用这种“克莱因国际蓝”画了许多作品,《国际克莱因蓝48号》是其中的一幅。他称之为单色画。他喜欢这种孕育了世界的蓝色,这种天空和宇宙的色彩。他说:“通过这种色彩,我感到了一种空间合为一体的情感,我是真正自由的”,这幅作品我们很难用通常的绘画标准去界定,只能通过他讲过的话、他的意图,才能去领会他的作品。这样看来,了解现代绘画还不只是单纯去看画面,而是要广泛地了解社会现实、人的心态以及作家的观念,才能较准确地把握住现代艺术的精神实质。 引自第93页 空无: 1958年4月,克莱因在巴黎的一家画廊举办题为《空无》的展览。在展出的前几天,他把画廊中所有的东西都搬掉,又把整个画廊全都刷成白色。画廊的正面和人行道被刷上蓝色。他解释空无一物的空间说,这更易于人们去感受。他认为这个空间实际上充满了他的精神。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缪看了展览后在留言簿上写道:“因为空无,所以充满了力量”。克莱因的意图是要用这个“空无”的空间向人们证明美学感受并不需要任何实际的物体。当收藏者希望买他的作品是,他答应他们说:必须用纯金购买。他约定买主去巴黎的塞纳河边上,同时叫来官方艺术界人士作证人,他给买者字据,称这字据为“非物质的绘画感应带”,就凭这个,他从买主手中得到纯金。然后他让买主烧掉字据,他则把黄金扔进塞纳河中,他认为这样做才最后完成了“非物质的美学仪式”。 在这种展览和行为的背后,克莱因是想告诉人们,创作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过去的人们太迷恋物质本身,迷恋一幅画的表现形式,根据它的售价高低来判断它的价值,这会使人走入歧途。他希望人们注重行为的动机和精神活动本身。要推动观者的这种观念转变,很难依靠具体的绘画作品或雕塑来完成,只能通过他采取的这种异想天开的行为。在艺术史的发展上,观念的改变是很重要的。旧的观念仿佛是一个围墙,把人们的行为划定在一个有限的范围里,只要观念不改变,无论怎样绞尽脑汁想求新求变,都能是一种有限度的小修小补。只有找到一种新观念,才是走出藩篱。重新开发一块全新的开地。因此克莱因算得上是艺术界的思想先行者,要理解他的作品,首先就得从这个角度去看。 引自第94页 《3·12·74》 赵无极是中国血统的法国画家,他在国际上以抽象绘画著名。他的抽象绘画以融合东西方艺术于一炉为特点,因此他在西方艺术家中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他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在浙江美专接受过艺术训练,从学生时代起,他就对西方许多现代艺术家十分感兴趣,并从印刷品上模拟他们的作品。这些画家有:塞尚、雷诺阿、莫迪里阿尼、马蒂斯、毕加索等人。那时候他的作品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面貌,但已表现出他不受学院刻板教学的束缚,在艺术上有很高的趣味,专对那些有个人风格的画家有兴趣。1948年他到法国,一年以后在巴黎举行个展,受到好评。法国现代美术馆馆长贝尔纳·多里瓦尔在为他的展品目录所写的前言中说:赵无极的画“本质上是中国的,某些外貌是现代的和法国的,赵无极的绘画成功地创造了最赏心悦目的综合”。 在西方现代画家中,赵无极特别迷恋克利的画,克利的天真、富有童趣,具有摄人魂魄的美。在50年代最初几年,赵无极的画有克利的那种简练、天真和优雅,很受西方人士欢迎。但是具有独创精神的他没有继续在接近克利画风的道路上走下去。他开始尝试抛弃物象,转入纯粹抽象的绘画领域,形成了他的个人风格。这幅《3·12·74》,代表的便是他成熟期的风格。他的油画有一种近乎水墨晕染的效果,无论是浅色或者深色,其中都有微妙而丰富的层次变化。他不同于西方画家的是,他在画面上不搞构成,而求气韵、律动感,这些因素都是属于中国艺术的范畴的。他的抽象画在中国人眼中,都像水墨山水画,只是形象比较朦胧,不明确绘出而已。其中的用色、用笔全是中国味道的,西方影响在他画面上反映的只是舍弃物象,让画家获得更大的自由。也许是因为赵无极这种明显的东方情调,才使他的艺术在西方深受欢迎。 引自第112页
54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