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
小孩子稀奇古怪的想法总是让人惊讶。触电的意象也许是从动画片里看到的,这一意象在小孩子心里留下了重要的印迹,是他们的感知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他们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在他们的感知世界中很重要的东西,有时是得不到重视的。 引自第7页 每个字的意思都要落实,实实在在,说出去的时候要像钢球掉在地上一样。 引自第9页 诗中的形容词非常少,并不是他刻意回避,而是在孩子们天然的表达里,原本就很少有形容词。他们真正掌握的形容词还不多,对其理解也远远没有对动词的理解深刻。形容词原本是让画面更加鲜活的,而小孩使用课本里学来的形容词,往往让画面变得更加模糊。这不是形容词的问题,而是学校老师教形容词时所用的方法的问题。 引自第11页 想象力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创造行为,而不单纯是一种思维能力。小孩子真正发挥想象力的时候,他也在不断调整自己和周遭世界的关系,体会着自己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退一步说,想象力也可以是和世界的一种游戏。无论是精神世界的创造(摘桃子的小径对孩子们的持久意义),还是游戏化的意义赋予(石子堆被赋予的多种多样的临时意义),都是小孩子和世界直接的关系,都不是单纯的思维游戏。 引自第29页 黑板上的这个图案,和小孩玩的石子没么两样。首先,它们都是游戏道具,孩子会煞有介事地斌予它某种意义,并且一本正经地对待它。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开始沉浸在他所构造的意义世界中。这和“寒冷审判着河水”的写法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写河水结冰时,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句话是“寒冷的天气让河水结了冰”。之后,一个几乎对法律一无所知的小孩,只知道“审判”是个严肃的词,而冰冷的冬天给人严肃之感,于是就把这句话写成“寒冷审判着河水”。在这首诗的写作过程中,小孩子像一个旁观者,在分解一首诗,而不是参与到诗歌的意境之中。这对于小孩来说,并非好事。 小孩子学母语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认知世界的过程。当他们学会使用一个具体的新词时,他们的世界就更加丰富一点了。 引自第31页 写诗的过程中,小孩子感受着不同语词的意思,同时也在感受着这个鲜活的世界。而像“寒冷审判着河水”这样的诗句,我们大人看起来自然津津有味,浮想联翩,可这样的诗句对于孩子来说,其意义基本在于博取大人的夸赞。至于小学考试常出的填空题,比如,(五颜六色)的花朵,(五彩缤纷)的花朵,(五光十色)的花朵,(色彩斑斓)的花朵,这些不同的词在小孩子那里区别并不大。在小孩子还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来领会这些词的含义时,他们就开始用这些词做题了。可以看到,应试教育与功利的“小诗人教育”,二者在伤害儿童天性方面可谓殊途同归,二者都扼杀了儿童的想象力,并且让他们的意义世界变得干瘪乏味。甚至,后者更加使人厌恶,它宣称为小孩打开了新的世界,实际上却让小孩走进了阴暗的密室。 引自第33页
30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