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但是,在具体创作的时候,孩子们还是容易掉进语言惯性中。“写一行字,……写完一本本子……”接着,她就会写“写完两本本子”,这时候就要“逼”她,让她再想,跟她说,写完两本本子也结不出东西。她会说,写完十本。于是接着“逼”她,让她再想,她便能想到笔芯用光了。这种表达当然远胜于先前的惯性表达。 引自第63页 “种植诗歌”的教学,可以让小孩子对自己的乡土生活感兴趣,承认这种生活的意义,让当下变得丰富,而不是一味地向往大城市,仿佛当下的生活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一个工具,一个等待脱离贫困的过程。对乡村的孩子来说,学会感激大地和父母的给予是很重要的。他们的中国梦,不在十年之后,不在北上广,不在物质发达的国外,而在自家美丽的田野里,在当下的生活中。 引自第65页 事实上,“蔚蓝的大海”和“大海”这两种表达没有太大的差别,两个意象在小孩子心中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如果在语言表达时,使用太多没有实质意义的修饰,很容易让语言变得空泛。对一句诗来说,“蔚蓝”放在大海前面起不到任何作用。 我转而问小孩:”如果大海变成了黑色,会是因为什么?“ 小孩说:“可能是海里面有怪物,也可能是有人在大海里下了毒。” 而这时候,大海的修饰词“黑色的”才是有意义的,是用来强调某一种状态的。 要用一些真正理解的词。 引自第68页 比如,形容太阳很烈,我建议小孩子说“一抬头,就睁不开眼睛”。这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使用的话,这句话的背后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支持。……真正高级的表达,一定是一说出来,就能引起自己的心理反应的词,比如“一抬头,就睁不开眼睛”。 引自第69页 尽量用一些具体可感的词。…… 多用实在的动词,少用虚词或语义较虚的动词。…… 当然,这些原则需要他们花很长时间去领会,通过对语言的使用,不断把这些原则内化成一种语言习惯。如果这种内化可以实现,那么,他们不但会写出表现力更强的诗句,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话也会变得更有感染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世界也会变得更加丰富。 引自第70页 很多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很严重。挖土机这个意象是任人摆布的,而诗歌中有意思的并不是这类意象,是那些不受人控制的意象,比如穿山甲,比如猴子。这种文学训练,对小孩子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也是有一些帮助的。 引自第77页 写成诗句的时候,可以先说要干吗……不用想着造一个完整的句子,只要用最日常的话把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就好了。 引自第85页
33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