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页
南宋以前另有两个变化,铺平了12、13世纪市场发展的道路:即货币流通量的增加与双季种植制的引入。在唐代,中国基本上属于自然经济,以奢侈品与食盐的长途贩运作为补充。除贵族阶层外,多数人居住在自给自足的村落,种植着他们自己所需要的所有粮食作物。但在8至11世纪间,货币流通量增加了4倍,而人口却未见増减。到11世纪,纸币以及其他信用通货补充了铜钱的应用。金银早就在流通了。中国的大部分经济随之货币化了。此外,占城稻新品种也在11世纪被引入中国。这一新品种可以一年双季种植,使剩余粮食增加,部分地区因此可以向专业发展,种植不同的作物。某些地区集中种植水稻,另一些地区则专业种植水果以及其他农作物,或从事手工业生产。堤坝技术的改进使得人们可以将低洼地开发成圩田,这又促进了粮食作物的进一步发展。虽然近来学术研究对上述乐观的经济图景提出了一些疑问,但有一点仍十分明确:这一时期的经济有着长足的进步。在整个12、13世纪,农业技术的某些发明,如深耕、堤坝、水闸、龙骨水车等,促成了粮食产量的逐步提高,使得部分地区有可能实现专业化。 引自 一 绪论
63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