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页 | 依凭女性主义的相关研究对老问题提出新方法,促使人们反思李清照其人其文
倘若我们暂时开易安作品的文学品质及其相关话题,转而反思其所生发的传记与史学兴趣,我们便能立即意识到她的弥足珍贵之处。李清照的身世反映了当时的女性在婚姻、守寡、再嫁与离异中的处境;与之相应,在其身后数百年中,“李清照”形象的不断形塑与重构也透露出后世的社会、法律及文学史的状况,尤其是自帝制时代晚期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人们对妇女、守寡及女性创作的观念转变。 引自 结语 有充足的事例让我们了解到赵、李夫妻间的文学竞争关系,以及李清照在作诗时与其他诗人的较量。现存的李清照诗歌或残句与当时的女性创作迥然不同,一种解释是她特意选择了男性诗歌传统中的主流题材,借此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她的诗才足以与男性同类创作并驾齐驱而毫不逊色。她的少作《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就反映了上述倾向,一名仰慕者便说此诗足以让李清照“以妇人而厕众作”。后来金兵入侵、南宋偏安的时局更给了李清照赋诗言志的机会,她在诗中讥刺宋廷缺乏斗志和“男子气概”。 引自 结语 正如前文所述,我们永远无法确知易安词中的女性形象与李清照本人的关系。对此较为审慎的做法是把李清照的创作看成个人经历与文学构思的结合体。事实上这适用于所有作家,可既然我们承认男词人塑造文学形象的可能性,那么一名女作家的文学虚构能力也应考虑在内,如此才算是公正客观的文学批评。 引自 结语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文人的存世作品规模左右着我们对其人的理解。与同时代的大文人相比,李清照留下的作品要明显少得多。部分原因或许是她的创作数量的确不及那些男作家们——事实如何我们无法确知——但另一大原因是她的词集和文集都在后世失传了。集子的失传定与其女性文人身份有关,因为我们在同代知名作家中无法找到相应例子。关键在于,李清照的现存作品是如此之少,使得任何尝试对其人其文进行总览式、批判式的论述都近乎不可能。宋代的男性大文豪都存诗上千首(陆游诗歌总数近一万首),更别提他们传世文集中浩如烟海的公文和即兴文章,诸如墓表、行状、论、铭、书、记、题跋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得以还原苏轼、陆游和范成大等男作家的生平,他们在何时何地做过什么事,他们和哪些人在一起,并几乎能重构他们每周的思想及创作活动。而李清照存世作品的匮乏使得上述做法无从入手,今人所知的易安诗文累计不过几十首,而非数以千计。这一事实对于任何意图给李清照立传、评析其文学作品的人而言,都无异于泼冷水。我们对她知之甚少,不仅由于其存世作品的稀少,更因为身为妇女的她在当时史料中近乎销声匿迹,而相关记载又漏洞百出,让人迷惑不解。这使得任何有关她生平和作品的重构都相当依赖于现存文献,势必有很大的偶然性。我们只能妄加揣测,如果她的全部作品及其身世的早期记载是完整的,世人对这位才女的印象定会有所改变。 引自 结语 她在赵明诚去世后决定再嫁、又旋即离异之事,给那些伺机诋毁她的人提供了口实,并使她百口莫辩。在其再嫁与离异行为中,人们自认发现了这个女人自以为是、非女性化的本色,并以此解释其特出的文学才华。与此同时,另一种更微妙的建构过程也悄然展开,它对待李清照的方式不那么尖锐,而是限制其不合礼数的才华,驯化她,将她规约到主流文化所期许的价值观中。 引自 结语 我在中国研究中引入了女性主义,借此提供一种全新视角和理论基础,来挑战李清照的传统解读模式。我并不研究女性主义理论,而是依凭女性主义的相关研究对老问题提出新方法,促使人们反思李清照其人其文。女性主义理论已被用于探讨现代化早期的欧美女作家,这类研究可作为范式,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萦绕在李清照周围的纷纷物议。 引自 结语
71人阅读
🍟郭姗澈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269页 | 隐括=改写,易安擅长改写成句并赋予其全新的意义指向
化用或改写前人的成句是李清照最喜爱的文学技巧之一,这些成句的来源诗、词皆有,而一旦李清...
-
第270页 | 知否,知否
如梦令(第5号)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
-
第318页 | 依凭女性主义的相关研究对老问题提出新方法,促使人们反思李清照其人其文
> 查看全部23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