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页 第七章《道德生活》第四节《慈善》
绪论
道德生活之所以是卓越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热切渴望去为孤立无援的人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塔木德》中所表述的慈善归于两个不同的范畴。第一种是救济,这被称为Tzedakah。 引自 四、慈善 接济属于义务
用这个词来指称给予穷人金钱上的帮助非常有趣,并且也诠释了拉比们对于这种形式的慈善所持的态度,它的确切含义是“公义”(righteousnes),有些学者在《圣经》中已发现了它的这一新的含义。在《但以理书》的阿拉姆语部分(4:27)中有这样的陈述:“以施行公义(Tzidkah)断绝罪过,以怜悯穷人除掉罪孽。”它在这里究竟是指“公义”还是据后半句来看是指“救济”,这无法判定。然而在公元前2世纪写成的《便西拉智训》中,我们却发现其含义已明确地发生了变化。在第3章第14节中“因你父亲的救济(relieving)不会被忘记”的希伯来原文用的是Tzedakah一词;第7章第10节“不要疏忽了施救济”的希伯来文意为“在Tzedakah时,不要迟慢”①。 这个词意义的改变不可能是偶然的,它是帮助穷人对于捐赠者来说不是恩典而是义务这一理论所产生的结果。通过提供救济,他无非是在施行公义,即从事一种正义的行为。人的一切所得只不过是从宇宙的创造者那里借来的,大地及其大地上的一切都属于他。人施行慈善无非是使上帝赐予人的物产得到了更为平均的分配而已。对拉比们慈善观点最恰当的定义莫过于下面说法:“把属于上帝的还给他,因为你以及你的所有都是他的。这一点大卫已经有过表达:因为万物都从你而来,我们 把从你而得的献给你。(《历代志上》29:14"(Aboth 3:8)这也解释了《塔木德》律法:“靠慈善供养的乞丐其本人也必行慈善”(Git. 7b),这种义务谁都不能免除。 ①或许也可以注意一下《马太福音》第6章第17节的章一种类似的用法:“你们要小心,不可将善事(righteousness)行在人的面前。……你施含的时候,不可在你前面吹号。” 引自 四、慈善 益人即为益己
因而,慈善的行为不仅帮助了穷人,也赋予了捐献者精神上的益处。“乞讨者所给予户主的比户主给予乞讨者的还要多。”(《大利未记》34:8)拉比阿基巴与巴勒斯坦的罗马总督提内乌斯・鲁弗斯(Tineius Rufus)之间在这个问题上的一次颇有意味的谈话记录被保存了下来。“提内鸟斯・鲁弗斯问:‘如果你的上帝爱穷人,他为什么不向他们提供衣食呢?’阿基巴回答说,‘这是为了使我们能因他们之故而摆脱地狱的惩罚。’①罗马人说,‘恰恰相反,这会使你们易遭地狱的惩罚。我给你讲个寓言:这件事可以比作什么呢?可以比作一个国王对其奴隶大发雷霆,把他关起来并且命令不得给他吃喝,而这时却有人去给他送吃喝。国王听说了,他能不发火吗?你们被称为是上帝的仆人,如《圣经》所说,“因为以色列人都是我的仆人”(《利未记》25:55)。’阿基巴回答说:‘我也给你讲个寓言:这件事可以比作什么呢?可以比作一个国王对其儿子发火,将其关起来并且命令不得给他吃喝,而这时有人却去给他送吃喝。国王听到这事后,他能不奖赏他吗?我们被称为孩子,如《圣经》所说,“你们是耶和华你们神的儿女”(《申命记》14:1)。注意,是上帝宣称“不是要把你的饼分给饥饿的人,将漂流的穷人接到你家中吗?”(《以赛亚书》58:7)’”(B. B. 10a) ①意思是慈善是赎罪的手段。 引自 四、慈善 以慈善赎罪
阿基巴关于慈善是赎罪手段的观点在《塔木德》的其他地方也有所见:“在餐桌前多呆些时间的人寿命也长,因为也许会来个穷人,这样他可以给他点饭吃。圣殿尚存时,圣坛为以色列赎罪,然而现在餐桌为他赎罪”(Ber. 55a),其方法就是款待穷人。 引自 四、慈善 仁爱之城
下面这则故事教导人们救济可以产生多么大的功德。“据说拉比塔丰非常富有,但却不救济穷人。有一次。拉比阿基巴遇见他,就问,‘你愿意让我为你买一两座城镇吗?’他同意了,并给了他4000金第纳尔。阿基巴拿走了钱,把它分给了穷人。过了不久,塔丰遇见他后问,‘你给我买的城镇呢?’阿基巴拉着他的手来到了学堂;然后他取下一卷《诗篇》,放在他俩面前,两人便开始读,一直读到经文‘他施舍钱财,周济贫穷。他的仁义存到永远’(《诗篇》112:9)。阿基巴于是高喊,‘这就是我为你买的城。’塔丰站起来,吻了吻他,说,‘我的老师,我的向导,你是我智慧的老师,我善行的向导!’他于是又给了他一笔钱去分给穷人。”(Kallah) 引自 四、慈善 当一个乞丐站在你门前时,上帝就站在他的右手边
然而,由此而得出人们施行救济是出于功利的动机却是错误的。许多章节表明为慈善而慈善被褒奖为至高的美德。例如:“慈善相当于其他切律令加在一起。”(B. B. 9a)“人如施慈善、行公义则犹如让世界充满了慈爱。”(Suk. 49b)“人行慈善比献上所有的祭品都更伟大。”(同上)“慈善是了不起的,因为它能使(弥赛亚的)拯救靠近。(B. B. 10a)“钱财的减少是调料的增加。”①(Keth. 66b)“当一个乞丐站在你门前时,上帝就站在他的右手边。”(《大利未记》34:9)“闭眼不行慈善的人犹如偶像崇拜者般。”(B. B. 10a) ①即把部分钱财施于慈善事业,能增加主人所享用之物的口味。“减少”一词在另一处又作“慈爱”。 引自 四、慈善 慈善的真谛
救济不应仅仅是给予一些施舍。对被救济人的景况及其所习惯的生活方式也必须予以考虑。“经文说,照他所缺乏的借给他,补他的不足(《申命记》15:8)——不是要求你让他富有,而是给他所需要的东西,甚至是一匹马或一个奴隶。据说希勒尔曾给了一位出身于富裕家庭的穷人一匹马帮他干活和一个奴隶去侍奉他。( Sifre Deut. 116, 98b)在另一种说法中还添上了一笔说,有一次希勒尔无法给他一个牵马的奴隶,于是他本人为他牵马(Keth. 67b)。 人也不应该认为将施舍给予了受助者之后责任就尽到了。“经文说,‘眷顾贫穷的有福了’(《诗篇》41:1)。经文上写的不是‘给予贫穷者有福了’。这指的是思考如何オ能让其善行尽其所用的人。”(p. Peah 21b)与此意旨相同的说法是:“借钱济贫比施舍救难的人更伟大,而最伟大的人则是与穷人合伙投资的人。”(Sanh. 63a) 在另一种意义上必须为穷人着想。“假如一个人把世人所有的赠品都给予自己的同胞,但他却阴沉着脸,这犹如什么也没给一样;然而,以和颜悦色对待自己同胞的人,即使他什么也没给,但这就像把世上所有的赠品都给了他一样。”(ARN 13)“经文说,‘你心若向饥饿的人发怜悯’(《以赛亚书》58:10)——这是说如果你没有东西可以给他,就用话去安慰他。对他说:‘因为我没有东西给你,我把心奉献给你。’”(《大利未记84:15) 最重要的是,真正的慈善是暗中行施的。提供救济的最好形式是“捐赠者不知谁受,接受者不知谁赠”(B. B. 10b)。据说“在圣殿内曾有一间慈善密室。敬畏上帝的人秘密地把捐赠的物品放在那里,富裕家庭中那些沦为穷人的人也是秘密地从那里得到接济”(Shek. 5:6)。在巴勒斯坦的每座城市都设有类似的机构( Tosifta Shek 2:16)。“有位拉比看到某人在公开场合给一位乞丐一个苏兹。他对那人说:‘你给他钱却让他丢面还不如什么也不给他。’”(Chag. 5a) 引自 四、慈善 迈蒙尼德之慈善八阶
迈蒙尼德在他的作品中列出了他对慈善种类的八级分类,由高到低分别是:
Ⅰ.给需要的人提供无利息贷款,给一个人需要的补助金,帮失业者找到工作,最终结果都要是受帮助的人不再需要别人生活。 Ⅱ.匿名提供金钱给一个不知道的,充满智慧,完美利用好金钱的接收人。 Ⅲ.匿名提供金钱给已知的一个接收人 Ⅳ.公开提供金钱给一个未知的接收人 Ⅴ.被询问是否提供援助以前施舍 Ⅵ.被询问以后充分提供援助 Ⅶ.心甘情愿但不充分的提供施舍 Ⅷ.不情愿的给人施舍
维基百科对“慈善八级”的介绍:https://zh.m.wikipedia.org/zh-hans/%E9%82%81%E8%92%99%E5%B0%BC%E5%BE%B7
善行
至此,我们已经讨论了慈善的第一方面,即救济。其第二个方面被称为“施善行(Gemiluth Chasadim),其含义是“赠人以爱的行为”。这一点对于人类来说具有更高的道德和更大的价值。它是世界,即社会秩序的三根支柱之一(Aboth 1:2)。这样慈善的这两个方面就形成了比较:“善行在三个方面超过了救济——救济用钱财实施,善行既可以是提供方便,也可是提供钱财;救济只限于对穷人,善行则不区分贫富;救济只施予活着的人,善行既可施予活着的人,也可施予死去的人。”(Suk. 49b)“《摩西五经》以善行开始,也是以善行结東。它开头写着,耶和华神为亚当和他的妻子用皮子做衣服给他们穿(《创世记》3:21);它的结尾写着,耶和华将他(摩西)埋葬在谷中(《申命记》34:6)”(Sot. 14a)。 引自 四、慈善 注:“世界的三根支柱”另外两根是律法(Torah),服侍(上帝)(avodah)(Aboth 1:2)。
款待客旅
因此,善行包容了可以减轻遭受苦痛者重负和滋润人际关系的一切善良行为。不过,有些这方面的行为却被特别地提到。其中之一就是款待旅行的人。它与探视病人一起被认为是一种可以使人今世享用其果实、来世保存其根本的美德(Shab. 127a)。对穷苦的陌生人表示友善得到了这样的评论,“接待羁旅在外的人比接待神更伟大”(同上)。人们受到如下的动告,“敞开你家的大门,让穷人成为你家的成员”( Aboth 1:5)因这一美德而受到赞扬的两位《圣经》人物是约伯和亚伯拉罕。据说前者在其房子上开了四个门口,从而穷人不必为了找到入口而转来转去(ARN 7);而对于后者这位长老,《圣经》说,“亚伯拉罕在别示巴栽上一棵垂柳树(eshel)”(《创世记》,21:33)。对此有如下的解释:“ Eshel一词指的是亚伯拉罕常常用于接待过路人的驿站,并且当人们吃饱喝足之后①,他就说‘住下来,并且赞美上帝吧’。”(《大创世记》54:6)他的家据说总是对旅行的人开放的(同上,48:9)。关于拉比胡那有这样的说法:“他坐下来吃饭时,就散开门大喊:‘凡是穷困的人都来吃吧。’”(Taan. 20b) ①“ eshel”词被解释为由三个词的首字母构成: achilah(吃),shethiyah(喝)和 linah(宿夜)。 引自 四、慈善 注:“使人今世享用其果实、来世保存其根本的美德”还有孝敬父母、使人和睦,学习《拖拉》一项等于上述所有美德(Shab. 127a)。
帮助新娘成婚与探视病人
照料孤儿值得褒奖在前面已经提到了①。另一种受到高度赞扬的善行是为新娘尤其是贫穷的新娘提供衣着和嫁妆,以帮助她结婚。这一善行被解读进了弥迦对上帝旨意的启示中:“经文说,‘耶和华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6:8)——‘行公义’就是正义;‘好怜悯’就是善行;‘存谦卑的心……’就是把去世的人安葬,以及侍奉新娘。”②(Mak. 24a)探视病人是另一受到赞扬的善行。这也是人所应仿效的上帝的行为之一。“凡探视病人的人将其病带走六十分之一。③如果是这样,让60个人去探视他就可以让他重新站起来!这意思就是,每个人带走了别人所剩下的六十分之一。”(Ned. 39b)“阿基巴的一个门徒染病后,没有一个圣哲去看他;然而,阿基巴去看望了他。因为拉比替他打扫了房间,还在地上酒了水,他便对拉比说,‘你使我恢复了生命’。拉比于是去向人传教说,‘不探望病人犹如杀人’。”(同上,40a)另一位权威宣称:“凡探视病人者使其康复,凡不探视病人者使其死亡。”(同上) ①参见本书5:3。 ②这两者之间存在联系是因为表示“谦卑”(humbly)的那个词还有“谦逊”(modesty)的含义。让一具尸体体面地安葬而不暴尸户外,或帮助一位贫穷的女孩子出嫁,有助于道德的修养。 ③参见本书7:1。 引自 四、慈善 对死者和遗属的义务
施之于死者的善行是一切善行中最高尚的,因为它必定是出于纯洁的动机。雅各对约瑟说:“用慈爱(kindly)和诚实(truly)①待我,请你不要将我葬在埃及。”(《创世记》47:29)拉比们问:“那么,还有虚假的慈爱吗?他的意思是说,如果我死后你以慈爱的行为待我,这就是诚实的慈爱。”(《大创世记》96:5)无人料理的尸体在希伯来文中称为 meth mitzvah,意思是“身为宗教道义的死者”;将其安葬是如此事关重大,即使是一位拿撒勒大祭司也必须亲自主持其葬礼,如果没有别人的话。尽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他接触死者而玷污了自己( Sifre Num. 26,9a)。 在葬礼上提供帮助是一项其重要性具有神圣意义的责任。“为了将尸体抬出去安葬和帮助新娘出嫁,可以中断《托拉》的学习。”(Meg. 3b)“凡是看到有死者被运去安葬而不送行的人便违反了律法,因为律令说,‘戏笑穷人的②,是辱没造他的主’(《箴言》17:5)。假如他为死者送行,应得什么奖赏呢?《圣经》说,‘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同上,19:17),还有‘怜悯穷乏的,乃是尊敬主’(同上,14:31)。”(Ber. 18a)最后,安慰悼者也是人所应效上帝的行为之一,但对此的忠告是,“不要在死者尚未安葬时去安慰遗属”(Aboth 4:23),因为这时人们通常没有心思来听宽慰的话。葬礼之后有七天的哀悼期,这时应去探访遗属并给予宽心和安慰。 ①希伯来文的字面意义是“慈爱和诚实”(kindness and truth),在语言习惯上,它可以表示“诚实的慈爱”(kindness of truth)。 ②没有比死者更穷的人。 引自 四、慈善
99人阅读
𝓵𝓾𝓬𝓲𝓊𝓈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七章《道德生活》第二节《博爱》
绪论 关于律令“要爱人如己”(《利未记》19:18),拉比阿基巴说,它是“《托拉》的基本原则...
-
第七章《道德生活》第三节《谦卑》
绪论 虽然有一位拉比将“圣洁”称为至高的美德,他的一位同事则坚持认为:“谦卑是最高尚的道...
-
第207页 第七章《道德生活》第四节《慈善》
-
第213页 第七章《道德生活》第五节《诚实》
绪论 昭示道德生活的美德之一是生意场上的诚实,《塔木德》将其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有这样一条...
-
第215页 第七章《道德生活》第六节《宽恕》
绪论 人际之间所产生的不和有时会不可避免地扰社会的和谐。因而,促使争端迅速结束,让和睦的...
> 查看全部29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