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有感
为什么自己看理论的书籍感到枯燥无味读不下去,但是听或者看一些从此类理论数据延伸开讲的分析就津津有味,自我分析如下:
1.概念问题,作为一本能够世代流传并广为传颂的书籍,首先他本身的概念必须是统一的严谨的,经得起时间考验并历久弥新的。但是作为一些讲解类的文章或视频,为了能够获得更高的文字体验和趣味性会与现在的实际相结合,将这些原本学术的概念加以包装和转化,甚至有的会泛娱乐化,使之更能满足普通人群的理解。其次,在作者进行二次加工的时候会结合实际和自身的感悟,语言的美化和切中要害直击当代人的痛点,更容易取得共吗。
2.高度提炼的总结。经典经得起反复的推敲,但是又略显枯燥无味。在娱乐化的今天,有很多简单易得的快乐不断的提升人的阈值。在喝习惯各种饮料之后很少有人能静心品尝一杯白水。浮夸的包装,充满头的广告,各种的营销手段不断刺激着人们的好奇心,使人们已经忘了自己的根本需求是什么。我想这不仅仅是在消费的领域在知识领域也是如此,很多的道理只要我们读一读经典的书籍就能明白,但是这些书籍并不会营销自己,给自己打上能解决你当前困惑的标签,不能被大众快速的搜索到。于是,在今天这个媒体发展的如此之快的时代,一部分深耕的作者能够将经典重新解读与现实的问题相结合,在这个快餐的时代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点击。
就自己而言,快餐确实是比经典更可口。我也在趋向去获取经过别人加工的更符合我的口味有点趣味性和娱乐化的知识点,而不能够自己去细细琢磨原著。但是我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那么就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按照我以上分析的两点,提出两点解决方案
1.提升自主思考的能力,不是排斥去获取其他的理解,毕竟可以多增加阅读从中提炼精华,多角度全面的看待事物,但是也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能仅仅奉行拿来主义。可以按照这些知识解读者的思路来,将看到的书本上的知识点能引申到实际中来。不要一次读太多,仔细的品味,毕竟由于语言的高度凝练,要想一一的摊开还是需要时间的,就像浓缩咖啡要稀释才能被大部分人接受。
2.扩展视野和阅历,有很多的经典感觉枯燥也有自身的阅历不到的原因在里面。如果自身有过这种的经历,我相信在读到这种能支撑自己经历的理论的时候应该是有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之感,而非昏昏欲睡、晦涩难耐。不得不承认人的阅历确实受制于自身,在我的成长经历中被贫穷左右的时间太长,眼界就在那点眼前的利益上,从来不能客观特别是深远的去看待万事万物。进入社会初期,刚刚能够支配金钱便进行了多年的报复性消费,弥补自己童年少年物质的缺憾。甚至开始设想给自己的孩子提供怎样的物质条件。究其原因,不过是想用力的去弥补自己童年少年的缺憾。工作多年,终于从贫穷的紧追不舍中缓过一ロ气,人也变得理性起来,但是安全感还是谈不上有,时刻警惕仿佛受过伤的野兽。不过,小小的积蓄和极简的生活还是能让我从物质的泥淖中时常抬头看看天空呼吸一下自由的气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这旅程中我开始的如此之晚,但是从觉醒的那天开始就从没有停止过思考,也没有想过要退后。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希望我虽然迟到但是仍能到达彼岸。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